琵琶行的說課稿

篇一:《琵琶行》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同學:

琵琶行的說課稿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楊衝。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琵琶行》,我打算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裏的一篇課文,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並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瞭解運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這是知識目標。

2. 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這是情感目標。

3. 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這是能力目標。

(三)教學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纔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的教學重點是: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因爲學生有關美感與文學的文章在以前學過幾篇。但用文字來細緻具體的描寫音樂的文章學生很少接觸。

(四)教學難點

由於音樂是付諸於感官的,學生能夠感知,也很好理解。然而聽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難摹寫的。但這篇文章卻很好的表達了出來。因此授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爲一體的。感受“聲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難點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心感情,並將兩者融爲一體的。

二、說學情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爲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採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爲主導,以學生學爲主體,通過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師生討論分析等來掌握本詩的特點和思想情感,以誦讀、設疑、討論爲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對於新授課來說,激發學生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課前我會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後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伯牙的人擅長彈琴、作曲,他在漢陽江口彈琴時碰到子期在岸邊細細傾聽,並讚歎不絕。伯牙十分驚歎,這樣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麼會欣賞我的琴聲呢?他請子期上船,並問他:你喜歡聽我彈琴,我現在彈一曲,請你說出曲子內容。說罷,伯牙彈了起來。子期聽後說:妙極了!你彈出來的琴

聲像巍峨的高山一樣,像流動的江水一樣。伯牙驚歎不已。從此,他們成了知心朋友,後人因此用“高山流水”來稱呼知音。

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分析課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1、聽課文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後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溼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文章內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文章。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爲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採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書 三奏:獨自彈 應邀彈 感言和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後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於什麼描寫?b,從這裏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種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也是用文字去表現音樂的一種手法。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

第二次演奏,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對音樂的描寫尤有獨到之處。音樂形象是難以捕捉的,如何藉助語言把它變成讀者易於感受的具體形象呢?爲什麼讀着白居易的文字就彷彿親耳聽到了音樂一般?

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後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a,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b,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爲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c,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d,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於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用一連串比喻反覆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這些詩句都是用生活中具體的聲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各種不同的音樂節奏和旋律。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寫彈者和聽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等等,都讓人感到那琵琶聲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聽者的共鳴。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後一節,讓學生反覆誦讀,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書:三感:情相觸 情相通 情相融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讓學生回答怎樣的問題,a,你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聲音時的心情嗎?b,你從哪裏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這樣的環境描寫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節,是文章的難點部分。爲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題,要聯繫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文章。在這裏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麼?c,爲什麼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瞭文章的主題。詩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華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處。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後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溼”?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悽,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3、到這裏全文的分析結束,下面我講講文章的小結。

全文結束後,設計提問:詩人爲什麼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時便已經聽出了音樂中的情感?(過渡到白居易的處境)

學生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最後我總結: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貶的官員,有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這一點與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處。

B、 秋天,“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落寞。

小結:正是在這樣相同的境遇中,詩人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以說,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贈之。

(三)課外延伸

學生剛接觸這類文章可能還不能充分領悟其中的內涵,因此爲了加深他們的'興趣,繼續培養學生閱讀鑑賞這類文章的能力,我會在課堂上出示《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中關於王小玉說書的片段。讓學生課外進行比較閱讀。此外學生還可去找描寫音樂的文章和詩歌,如《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等。

(四)作業

家庭作業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現在的音樂類型豐富,學生也有自己所鍾愛的音樂,因此我讓學生課後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五、說板書

(前面的授課中我已經做了簡要的板書,即它的三奏三感。從文章的這兩條線索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文章的主題,即——)

琵琶行

篇二:《琵琶行》獲獎說課稿(最新)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來自宜賓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本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並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這是情感目標。

2. 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瞭解運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這是知識目標。

3. 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這是能力目標。

(三)教學重點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纔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但很多時候有些人只對吃魚感興趣對抓魚並不感興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才能真正完成教學目標。針對此,我選擇教學突破口是:由詩眼入文,巧設疑問,激發求知慾。引導學生帶着強烈的求知慾去閱讀。

(四)教學難點

由於音樂是無形的,聽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難摹寫的。但這篇文章卻很好的表達了出來。因此授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

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爲一體的。感受“聲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難點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心感情,並將兩者融爲一體的。

二、說學情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結合註釋在課前預習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被動學習方式轉變爲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個理念,我主要採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爲主導,以學生學爲主體,通過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師生討論分析等來掌握本詩的特點和思想情感,以誦讀、設疑、討論爲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課文脈絡,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第二課時:主要是學生展示交流自己嘗試用文字描摹音樂的成果;第三課時:,結合導學案處理相關練習內容。)我今天說課內容選取的是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對於新授課來說,激發學生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後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導入語: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共傳知音的傳說;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因爲音樂,讓

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畔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見證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後,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信手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二)具體研習

1、 聽課文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後學生反覆朗讀課

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通過“樂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將圍繞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講解的老套路。)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體現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引出下問。)

2、“淪落”是什麼意思?文中“淪落”的人有哪些?

(明確:琵琶女和白居易。)

3、 (誰解淪落人?)(引出對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學習,分別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文中人物,讀出應有的情感。瞭解琵琶女和詩人的遭遇。)

4、“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是”同在哪裏?

(一個是朝廷官員,一個是江湖的歌妓,一個是高朋滿座,一個是門前冷落,反彈琵琶求其相同點。)

明確:同在經歷、心境、都來自京城、懷才不遇??)

5、是什麼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聯繫在了一起?

(明確:音樂)

6、 (誰識琵琶聲?)這是怎樣的音樂?

(轉入對第二段的研習,學生齊讀,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對音樂的描寫尤有獨到之處。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後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a,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b,音樂有什麼特點?c隨着音樂的變化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d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麼效果?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於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用一連串比喻反覆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這些詩句都是用生活中具體的聲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各種不同的音樂節奏和旋律。b,音樂時而厚重時而清脆,時而悠長時而短促,極富變化。c,悲憤、哀怨、悽楚??d,“此時無聲勝有聲 ”、“東船西舫悄無言”,都讓人感到那琵琶聲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聽者的共鳴。

(三)課外延伸

學生剛接觸這類文章可能還不能充分領悟其中的內涵,因此爲了加深他們的興趣,繼續培養學生閱讀鑑賞這類文章的能力,我會讓學生課外進行比較閱讀。此外學生還可找描寫音樂的文章和詩歌,如《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等。

(四)作業

家庭作業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現在的音樂類型豐富,學生也有自己所鍾愛的音樂,因此我讓學生課後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五、說板書

琵琶行

白居易

主題:同是天涯淪落人, 誰解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誰識琵琶聲

比喻句 音樂特點 感情變化 藝術效果

我認爲板書設計要力求簡潔,直觀,既突出了詩歌的主題,又突出了詩歌音樂性的語言,並且突出了明暗兩條線索的結構特點。有利於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老師不能成爲一個知識的傳聲筒和復讀機,而應該是發掘他們潛力的伯樂,並且能與學生共同成長變化着。所以我希望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

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最後我用一首詩作爲《琵琶行》的讀後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 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篇三:琵琶行說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琵琶行》,我打算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裏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鑑賞重點:養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繫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認識唐詩的傑出成就,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力,注重審美體驗。通過這一單元學習提高鑑賞評價古詩的能力。《琵琶行》一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並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有感情的誦讀詩歌並背誦詩歌第二段。欣賞作者以形象比喻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語言藝術。

2.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

3. 能力目標:分析音樂描寫,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三)教學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纔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四)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二. 學情介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預習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相互交流和教師的適當引導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

轉變爲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採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爲主導,以學生學爲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爲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所以我覺得采用誦讀法和師生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此外還要求學生在課前疏通字句,解決字詞問題。本文采用兩課時教學。

四、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學生畢竟沒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枯燥的傳授知識效果未必好,還應輔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尤其是讓學生聽《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樂,有利於學生對文章中的音樂有個感性的認識。

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精讀(把握語氣、節奏、感情),通過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師生討論分析等來掌握本詩的特點和思想情感,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學生畢竟沒有很高的文學和音樂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枯燥的傳授知識效果未必好,還應輔以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尤其是讓學生聽《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樂,有利於學生對文章中的音樂有個感性的認識。

4 教學準備:五、教學準備:佈置學生課前預習任務,學生自讀課文,用圈點勾畫批註的讀書方法,梳理疑難字詞,理解詩歌大意,能順暢地朗誦課文。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 B、寫作背景 C、掌握生字生詞 D、熟讀課文)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進入情境,要求學生用心傾聽,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後,利用知音傳說,引入新課——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伯牙的人擅長彈琴、作曲,他在漢陽江口彈琴時碰到子期在岸邊細細傾聽,並讚歎不絕。伯牙十分驚歎,這樣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麼會欣賞我的琴聲呢?他請子期上船,並問他:你喜歡聽我彈琴,我現在彈一曲,請你說出曲子內容。說罷,伯牙彈了起來。子期聽後說:妙極了!你彈出來的琴聲像巍峨的高山一樣,像流動的江水一樣。伯牙驚歎不已。從此,他們成了知心朋友,後人因此用“高山流水”來稱呼知音。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兩千多年前,文人雅士俞伯牙,山野樵夫鍾子期,音樂將他們聯繫了起來,於是世上便流傳着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

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後,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二)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和錄音的朗誦技巧,然後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溼這樣五個內容。

(三)齊讀第二段,力爭背誦。

再次突出方法指導: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讀,情調輕快;間關兩句速度放慢,但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爲高潮蓄勢,要稍微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的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達到有感情的朗誦的目的。

四、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採用小組討論方法概括琵琶女的藝術形象和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再由問題從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能夠反映?這種心情又是如何引發的呢?

來引出作者孤寂傷感,淒涼落寞的心情。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對比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

才華出衆:名滿京都女藝人——才華橫溢大詩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諫貶江州

因爲白居易和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從琵琶曲中聽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淚溼青衫,發出感慨。從而得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文章主旨。

五、課後作業:流暢地背誦課文第二段 小組長監督 (這樣達到背誦的目的) 板書設計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音樂——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主題)

我認爲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直觀,既突出了詩歌的主題,又突出了明暗兩條線索的結構特點。有利於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第二課時

主要是用小組討論和提問引導的方法來達到分析音樂描寫,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詩歌鑑賞能力的教學目的。

首先用問題直接導入新課程,

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下面請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後選代表發言。 (說明: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範疇,蘊含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

請思考回答“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爲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說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說明]設計這樣一問,能夠使學生明確,鑑賞詩歌一定不能忽視詩中風物描寫的文字,它們也是詩歌思想感情的載體。 )

[總體評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詩歌,我在引導學生鑑賞時,沒有常式的詞句翻譯、結構梳理等,有意識地從新的角度設置問題,激發興趣,使學生讀得深入,讀得興濃。學生在獲得情感愉悅的同時,鑑賞力也確有明顯的提高。

課後作業:選擇一首你喜歡的歌,從歌詞、旋律等方面自選角度進行分析,寫出你喜歡的原因,字數不限。

(這一環節,既是對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鞏固,也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一種方式,讓學生及時反饋鞏固新知識,學以致用。)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我認爲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概括了從三個方面去鑑賞這首詩歌詩的方法。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篇四:琵琶行並序說課稿

各位評委上午好(我是語文X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琵琶行》,作者是白居易,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並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鑑賞唐詩”。《琵琶行(並序)》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這首詩記敘了詩人謫居江州時,月夜送客江邊和琵琶女兩個“天涯淪落人”偶然相遇的經過。詩中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琵琶女,另一個就是詩人自己。詩歌在音樂描寫、環境渲染、情感表達、結構安排等方面,均有獨特之處,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琵琶行(並序)》就是一篇音樂與文字、與作者感情自然融合的好文章。

二.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而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學生詩歌鑑賞的能力。根據新課標和單元教學要求,結合本課特點和學情,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2、 過程和方法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鑑賞詩中第二節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認

識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體會詩人對琵琶女的同情和憐憫,陶冶詩人情操裏流露出的人性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此冊的學生,對這首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現實不甚瞭解,概括能力還有待加強,不能從詩歌中完整地歸納出作者與琵琶女之間相同的身世遭遇。因此,我把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作爲本課的教學難點;而本文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通過聽者的感受來摹寫音樂,並將樂曲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爲一體,因此,鑑賞詩中第二節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法學法 教法:本課時我主要採用情境導入法、誦讀法、學生討論法和教師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誦讀整體感知全文,然後互相討論,由教師進行點撥指導誦讀。此外給學生播放古典音樂,更利於學生理解詩歌意境。 學法:根據高二學生的自身特點及教學大綱的要求,應該指導學生主要採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自發組成學習小組進行討論研究。另外學習本詩,要善於想象,在想象中體會化抽象爲具體,化無形爲有形的藝術魅力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新課導入得法,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我課前先給學生播放《高

山流水》的曲子,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後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繼而引出話題: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時也偶遇一位知音,並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藝所折服,面對相同的身世遭遇,詩人由衷地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並序)》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詩。

環節二 整體感知 1、播放朗讀一篇,感知文章音樂美

播放朗讀前,我要求學生注意詩歌中的一些變讀字音,提示他們注意詩歌的斷句。然後,向學生展示多媒體動畫配樂朗讀,通過音樂的薰陶、聲情並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沉鬱悲涼的感情基調。接着,我通過朗誦全篇再一次向學生範讀全詩,進一步爲鑑賞詩歌奠定基礎。

2、略講一段,瞭解文章結構美

我略講的就是詩歌的“並序”內容,略講並序,讓學生了解“行”這種詩歌體裁,積累文言字詞,並要求學生根據並序的內容,找出詩中與之對應的段落,初步瞭解文章脈絡:接下來,我從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詩歌。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第二條思路:三感,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別有三次感受。抓住這“三奏”、“三感”,我要求學生自己在詩歌中找出,從而感知詩歌的主要內容,瞭解文章的結構。

環節三 把握教學重難點,進一步分析課文。

1、緊扣一句,感受命運淒涼美

緊緊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主旨句,對比琵琶女和作者相同的身世遭遇,從而品味詩歌主旨句的內涵。這是本課的第二個教學重難點,我也分三個環節來予以突破解決:首先, 向學生提出問題: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兩個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學生很容易找出詩中的這個主旨句(這兩句同時也是這首詩的詩眼)。繼而向學生提出第二個問題:爲什麼詩人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哀嘆?到底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以這個問題來讓學生體會主旨句的內涵。接下來我順勢插入作者簡介和本文的寫作背景,補充教材上學生不易考慮到的內容;最後我點撥引導學生抓住三、四自然段中的關鍵詩句,從身世、才華和遭遇三個方面出發,對比閱讀詩歌的第三、四自然段。通過上面的三個環節,學生便很容易的歸納出作者與琵琶女的共同之處,從而掌握了這個主旨句的內涵。

2、精講一段,鑑賞音樂形象美

詩歌的第二自然段是描寫音樂的千古絕唱,我給學生精講的就是這一段,這是本課的第一個教學重難點,我分三個環節來予以突破解決:首先,我給學生朗讀本段詩歌,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語言中感知音樂高低起伏的變化;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音樂之美?其次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環境來對音樂作側面烘托。最後我再用講讀法串講重點幾句的音樂描寫,讓學生從語言上品味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的演奏過程。

環節四 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並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後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爲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寸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五: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A江頭送客聞琵琶 B歌女傾訴身世苦

C同病相憐傷謫居 D重聞琵琶青衫溼 E江山聆聽琵琶曲 正確的順序爲 A E B C D

篇五:《琵琶行》說課稿

1.說教材

1.1教材簡析。《琵琶行(並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是在必修2《詩經》、魏晉南北朝詩歌鑑賞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鑑賞唐詩的能力,同時爲更好地鑑賞宋詞奠定一定的基礎。共七首詩,鑑賞重點:養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繫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認識唐詩的傑出成就,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力,注重審美體驗,提高鑑賞評價古詩的能力。《琵琶行(並序)》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堪稱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

1.2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詩詞要”具有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性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瞭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據相關要求,結合本課特點,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欣賞並學習詩人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敘事抒情的表現手法;

(2)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學生詩歌、音樂的鑑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詩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同情詩人因正直而備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主旨句的內涵、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

2.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學習的基礎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大致把握詩歌語言和思想。學生對於詩歌的學習興趣較濃,往往能主動參與,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節、深刻思想、經典詩句均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時空的距離也很容易成爲學生的一大障礙,所以時代背景的把握需要處理好,課前安排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並共享解決。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有一定的困難。

3.說教法

結合課件,採用激趣法、情境教學法、誦讀法、問導法和討論點拔法。

4.說學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前提,學生通過聽、讀、思、議、寫的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以提高學生的鑑賞、表達能力。

5.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整體感知——自主思考,交流探究——歸納小結,深

化理解——賞樂仿寫,應用提高

6.教學程序及內容設計

6.1導入新課 (2分鐘)。課前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營造意境,接着簡介內容。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到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她的苦難身世與遭遇,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悲愴之意悄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地抒發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

6.2鑑賞課文。

6.2.1總體把握詩意 (8分鐘左右)。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聲中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完之後梳理並嘗試用7字凝練的概括大意,體會”月色朦朧”式的情節美。這一環節教師先示範後引導點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答案不求統一。

江頭送客聞琵琶 江上聆聽琵琶曲 歌女自訴身世苦 同病相憐傷遷謫 重聞琵琶青衫溼

6.2.2引導鑑賞:就這首詩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點難點問題做一些鑑賞和研討。

(1)鑑賞音樂描繪,突出教學重點(15分鐘左右)

思考討論:

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相關詩句最主要有哪些?(依託文本,語言積累)

用了哪些手法?有什麼效果?(對應高考,針對訓練)

音樂的描寫中體現了怎樣的旋律變化?

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怎樣的情緒變化?(聯想想象,體會情感)

交流展示,引導梳理。

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 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槍鳴 四弦一聲如裂帛 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弦弦掩抑聲聲思 低眉信手續續彈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c、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此部分高度重視朗讀訓練,尤其是找出對應詩句後,齊聲朗讀;接着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範朗讀;再播放富有”婉轉流暢--沉咽穩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着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爲一體的特點。 樂曲是情感的外現,詩文是心聲的外化。

樂曲曲線與詩文結合展示,增強形象感。

(2)解讀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難點(13分鐘左右)

思考討論:

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兩個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

爲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爲上聯,要求學生根據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對出下聯。

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後讓學生展示答案。點撥時我抓住詩人、琵琶女前後生活變化來引導:

a、都由京都漂泊淪落到潯陽下聯:異地相逢淚漣漣

b、都有由榮至衰的淒涼落寞之感下聯:共懷世間愁鬱情

c、在這人生際遇中,他們賦詩,吟曲,都是由感而發。 下聯:吟曲賦詩總關情

d、音樂把他們的曲與文聯繫起來下聯:共奏人間悲涼曲

思考:身爲仕徒階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繫起來,體現詩人怎樣的品格?具有高尚情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麼問題?

敢於衝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統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

思考: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溼”?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悽,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