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琵琶行》的說課稿

(一)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裏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鑑賞重點:養成誦讀涵泳的習慣,記誦有代表性的詩篇及名句;能聯繫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理解作品的內容價值,認識唐詩的傑出成就,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詩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語言,領略作品的表現力,注重審美體驗。通過這一單元學習提高鑑賞評價古詩的能力。《琵琶行》一詩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通篇體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並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欣賞作者以形象比喻來表現音樂形象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

2. 情感目標: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

3. 能力目標: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音樂的寫作手法。

(三)教學重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鑑賞方法,學生纔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針對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包括明暗線結構、情景交融的特點,特別是對音樂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

二.學情介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平常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的詩詞鑑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轉變爲獨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針對這個理念,本文我主要採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爲主導,以學生學爲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爲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導入新課

課前先說一段開場白:白樂天去世,唐宣宗寫悼詩吊之曰: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爲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憲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傾慕他的詩才,想拜他爲相,後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罷。“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長恨曲”和“琵琶篇”分別指白居易的名篇《長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琵琶行》,看看這首詩有何魅力讓“胡兒能吟”又讓皇帝極力稱讚?

(二)分析課文

《高中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1、聽課文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後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回答問題:主要寫了幾個內容?

學生通過整理可以概括出:江頭送客聞琵琶,江上聆聽琵琶曲、歌女自訴身世苦、曲罷詩人傷遷謫、重聞琵琶青衫溼這樣五個內容。

2、下面我講講對內容的分析。

主要通過“琴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我就從這兩條思路去分析這篇。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倡“問題教學法”,他認爲這個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對課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這個方法。

第一條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書 三奏:獨自彈 應邀彈

感言和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節,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節,第三次演奏在最後一節。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學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對聲音的描寫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節。我設置如下問題:a,這一段音樂描寫屬於什麼描寫?b,從這裏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

學生通過討論找到答案:這是對音樂的側面烘托描寫。也是用文字去表現音樂的一種手法。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了悲涼蕭瑟的琵琶聲。(悲涼哀怨)

第二次演奏,這是的重點部分。這一部分出現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後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1.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運用的詞有什麼特點,舉例說明。2.這一段根據演奏的起承轉合可以分爲幾層,哪一層是高潮部分?3.這一部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4.這一部分琵琶女音樂的基調是怎樣的?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於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之樂。b,善用擬聲詞和雙聲疊韻詞。c,側面烘托的手法。d,在對樂曲的描寫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後一節,讓學生自己品味通過側面描寫烘托音樂的感人。

第二條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書:三感:情相觸 情相通情相融

對應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有三次感受。學生在文中不難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讓學生回答怎樣的問題,a,你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初聽聲音時的心情嗎?b,你從哪裏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這樣的環境描寫烘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推進,表明了作者孤寂傷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涼音樂。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節,是的難點部分。爲了更好理解主題,要聯繫琵琶女的身世來感知。在這裏我打算問這樣幾個問題:a,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心情?b,詩人聽了琵琶聲,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發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麼?c,爲什麼詩人說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

這一部分闡明瞭的主題。詩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華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處。兩個形象心靈溝通,怨恨交織,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板書(主題)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後一節,要學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溼”?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悽,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這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從而鮮明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3、到這裏全文的分析結束,下面我講講的小結。

全文結束後,設計提問:詩人爲什麼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時便已經聽出了音樂中的情感?(過渡到白居易的處境)

學生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最後我總結: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貶的官員,有政治抱負不得施展。這一點與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處。

B、 秋天,“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落寞。

小結:正是在這樣相同的境遇中,詩人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可以說,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贈之。

(三)總結本詩寫作特色

在理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歸納本詩的寫作特點,並請學生找出例句加以說明,以加深理解。最後由教師進行板書歸納:

(1)結構嚴謹。全詩以人物爲線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線,詩人的感受是暗線,明線從現象反映主題,暗線則從本質上揭示主題。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明暗相襯虛實相生。情緒表現波瀾起伏,過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

(3)音樂描寫出色。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內容,拓展課題研究,繼續培養學生閱讀和鑑賞這類的能力,選取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詩文,分小組討論它們和《琵琶行》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五)作業

讓學生背誦第二段,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課後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五.說板書設計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獨自彈 —— 情相觸

應邀彈 —— 情相通

感言和 —— 情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