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簡介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於《文苑英華》,題爲《木蘭歌》,以爲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爲《木蘭詩》,以爲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大點兵語,認爲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爲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後,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並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於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後》)。《樂府詩集》列入《樑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雲是古辭,並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度使,誤)。又據《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樑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爲漢語,曾入樑代樂府,後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爲韋元甫重新發現,並擬作《木蘭歌》1首(《文苑英華》)。至於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樑詩中已經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爲《木蘭詩》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讚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英勇戰鬥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遊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戰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願。它對木蘭的謳歌,顯然也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緻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爲情態,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並引杜牧《木蘭廟》爲證。其後,據地方誌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至於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都可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