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重難點分析

《夢遊天姥吟留別》,也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一作《別東魯諸公》,選自《李太白全集》,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在仙氣飄飄的大都會紹興(會稽)寫下這首傳世之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有孤篇蓋全唐之稱。

古詩誦讀是本單元學習、訓練的重點。

閱讀和欣賞詩歌要注意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寫作的具體情境,充分調動想象和聯想來體味彼情彼景;要注意體會作品的構思和語言的妙處,理解深刻寓意;要反覆吟誦,細細品味作品的情思和韻味。這樣才能在領會詩歌共同特點的同時,把握每篇作品獨特的內涵和意境。學我國的詩如此,學外國詩亦如此;學現當代詩如此,學古詩亦如此。所以古詩誦讀,就是要在大體弄懂詞句含義,基本瞭解古詩內容和藝術特點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覆熟讀及至背誦。

古詩要誦讀好,有賴於對詩歌內容的正確理解。詩歌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以抒情見長,詩歌是詩人有感於社會生活而激情迸發的產物,無論借景抒情,借古詠懷還是託物言志,其意都不在事物本身,而在抒發感情。《夢遊天姥吟留別》誦讀時要注重理解其結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這首詩所表現的李白思想感情的核心。詩人夢遊天姥,嚮往仙境,追求自由,超脫塵世,都與他不屑“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密切相關。

誦讀古詩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境描寫創造的意境美。在古詩中,詩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白地表達出來,而是通過環境、景物的描寫來反映。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詩歌最大的特點,所以誦讀古詩要特別注意這一特點。《夢遊天姥吟留別》通過想象寫出了天姥山的雄偉壯麗和奇異的景物變化,寫出了“洞天中開”後仙人赴會的輝煌景象和盛大熱烈的場面。通過對這輝煌燦爛的仙境的描繪,作者寄託了自己的理想,表達了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情懷。

誦讀古詩還要注意古詩的一些表現方法,如李詩的誇張、擬人。體會這些寫法的作用,對誦讀、理解古詩都很有幫助。

詩歌的另一主要特徵就是具有音樂美,主要表現爲節奏和韻律,有規律的抑揚頓挫與合轍押韻,使得詩歌朗朗上口,優美動聽。誦讀古詩時對此必須備加註意。

首先,誦讀古詩一定要注意讀好重音。重音讀得好,不僅可以突出詩句的含義,而且可以給人以輕重有致、節奏和諧的美感。朗讀時先要根據詩的內容確定重音。重音讀得自然有力,恰到好處,有助於對詩的內容的加深理解,方能體現古詩的音樂美。

此外還要注意節奏。詩歌具有節奏美,這種節奏美主要靠朗讀的停頓體現出來。所謂停頓,並不是聲音完全斷絕,而是把停頓前的一個字的讀音延長,作一種勻稱的頓挫,做到音頓而意不斷。

我國古代詩歌的節奏,與句式有密切的關係,一般四字句是兩拍(“二、二”式),“列缺/霹靂,丘巒/崩摧”;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等。有時也可靈活一些,不要把關係緊密的詞語拆散。如: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

節奏問題可謂重中之重,茲以《夢遊天姥吟留別》爲例作較詳細分析說明。

“吟”是古詩中的一種體式,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上比較自由。《夢遊天姥吟留別》形式上就比較自由,主要表現在詩句節奏的多變上,而詩句節奏的多變則源於詩人的感情、思緒和詩的內容的發展變化,本詩中,詩人感情起伏奔放,變化多姿,因而詩的句式也相應多變,押韻也自由靈活,內容和形式達到有機的統一。要用心領會詩句的內容,讀得節奏鮮明。這是誦讀中必須把握的一個基本點。

比如,第一段前四句交錯使用五、七言句,這種節奏的詩句要讀得輕快些。這裏詩人想告訴讀者的是,他有求仙的願望,並認爲海上尋仙難以實現,而高山尋仙倒有可能。據此,前兩句要輕讀,後兩句可稍稍加重,使之有鮮明的對比色調。後四句全用七言,節奏整齊劃一,須讀得雄渾有力,氣勢貫通,以表現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嚮往之情。這是爲下文述夢遊經歷張本,讀完可作稍長停頓。

再如,第二段開頭兩句應輕出,唯“飛”字應稍重。表現詩人高蹈出世的氣概。下面忽然夾用五言,這四句亦應讀得輕快。“送”要讀得親切,因爲詩人一向愛月,視月如友。接下去四句五言更是表現出詩人輕鬆歡愉心情。“慄深林兮驚層巔”以下,節奏變化極快,先作六字句,忽改作四字句,忽又作七字句。六字句寫詩人驚定時所見,宜讀得舒緩,爲下文蓄勢;四字句寫詩人驚奇於自然界之神力,應該快讀的速度,兩字一頓以表現緊張而急迫的心情;七字句(“青冥”兩句)寫仙境初開,詩人驚喜異常,仍須讀得舒緩,聲調要開朗。“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這個九字句,用了三個虛詞,節奏是舒緩的,用以表現神仙紛至沓來的景象。

又如詩末兩句節奏長短不齊,前五拍,後四拍。這是詩人特意安排的。這個有如口語的九字句,正好表現了詩人毅然絕然的堅決情態,如改爲“安能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則顯然不如原句頓挫有力。“安能”二字須重讀,並適當延長,再讀以下14字,才能高屋建瓴之勢, 這樣來結束全詩,自然餘韻無窮。

此外,我國古代詩歌一般以兩句爲一聯,兩句配合,雙句押韻,已成一種定式,一出一對,上下呼應,讀起來自有和諧之美,意思也完整。但個別也有“三句一意”的,如這首詩中“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三句全押,以單數配合,讀時須氣勢連貫,不宜在第二句後斷開,以免破壞詩意的完整。因爲只說“且放白鹿青崖間”,不能回答“何時還”的問題。這種形式上的不平衡,也顯示了詩人內心情緒的激動、不平。

詩歌還具有韻律美,朗讀時要注意把詩韻讀出來。如全詩換韻11次,大多與內容層次有關,換韻處可作適當停頓,韻腳要讀得響亮。

最後,還要注意朗誦的.要求。朗誦比朗讀有更高的要求,要把詩作背誦下來,要適當運用手勢、眼神、體態來表情達意。朗誦更要注意聲音語調,速度要慢些,韻腳要拖長,聲音要響亮。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要讓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共鳴,做到聲情並茂。

爲了幫助學生誦讀好古詩,感知詩的音韻美, 還有必要讓他們瞭解一些初步的有關體裁的知識和懂得一點格律常識。

唐詩形式多樣,一方面繼承漢魏以來的五、七言古體詩,並使之更爲完善;一方面在樑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從而擴大了詩的表現範圍。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爲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規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乃至多次換韻,句數不限。篇幅一般較長,容量也較大。《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七言古詩,句法的變化極富於創造性,以七言爲基調,還交錯的運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隨着感情的起落,詩句時長時短,節拍有急有緩,寫得別開生面,不受任何成法的拘束,意到筆隨,虛構了一個異彩紛呈的神仙世界,生動地表達了他的理想和追求。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字古今音異,但根據押韻規定,它們處在韻腳所在處可以判斷它們同韻,如“摧”與“開”、“臺”,“嗟”與“霞”,“此”與“水”等。

唐代稱律詩爲近體詩,絕句中也有近體詩。這是跟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律詩一首八句,絕句一首四句;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詩兩句一聯,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或末聯);每聯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雙數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這兩種新詩體的出現,大大拓寬了詩的題材,也給詩人馳騁才力、抒發靈性開闢了新的途徑。儘管篇幅短小,同樣可以顯示詩人的精湛構思和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