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學實錄(原創精品)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原創精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師: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於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

生:背景介紹(略)

──課前佈置學生收集關於王羲之的資料,幫助理解課文。課上由學生簡介作者的有關情況,教師指導學生該如何整理歸納所收集的資料。

師:請同學們先聽錄音,注意聽清字音和句讀,聽出語氣。(教師放錄音。)

(聽完錄音後,請一名學生讀準易錯讀的字。)

生:(學生齊讀全文。)

──要求讀準字音,初步感知課文。

師:在這篇課文中,作者的情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哪三個字可以顯示出作者情感的變化?下面,大家從2-4段每一段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生1:第2段是“樂”,第3段是“痛”,第4段是“悲”

師:那麼,朗讀時怎樣傳達這種情感?

(師生交流,形成共識。)

第一、二自然段朗讀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第三自然段朗讀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第四自然段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爲/荒誕,齊/彭殤/爲/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爲“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生:(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教師相機做誦讀指導。)

──這一環節起到示範性作用,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並讓學生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

師:(詢問幾位同學讀的情況)好。請同學們停一下,我們請兩位同學,選擇一段有感情地朗讀。也請在座的同學評論一下這兩位同學朗讀的水平。

生2:(讀)

生3:(讀)

生4:評論(略)

師:總結(略)

師: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

生:(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教師巡視點撥,然後在堂上交流,教師做適當補充。

師:歸納重要文言詞彙、特殊句式,落實基礎知識,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環節。請大家找出本文重要的通假字、詞類活用、成語、特殊句式,整理到筆記本上。

生:(歸納、整理。)

師:好,先找同學說說。(師生共同解決並落到實處。)

生5:通假字有(略)?

生6:詞類活用有(略))

生7:成語有(略)

生8:成語還有(略)

生9:特殊句式有(略)

──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在討論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地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當然,積累要少而精,要有用。

師:這堂課通過背景簡介,通過朗讀全文,我們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通過小組合作,疏通了文意,通過整理筆記,落實了基礎。我們已經初步感知了本文的美。課後請大家熟讀課文,複習筆記,之後完成課後練習二。 閱讀書籍或上網精選能給你啓迪的,有關生命的名句。寫在積累本上。

──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並精選有關生命的名句爲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師: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於生與死的思考。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爲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

師:爲了更好地理解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先請四位同學們口頭翻譯全文。

生1:(翻譯第1段。)

生2:(翻譯第2段。)

生3:(翻譯第3段。)

生4:(翻譯第4段。)

師:接下來朗讀、背誦全文。要讀得連貫流暢,有韻味。

生:(朗讀,齊背課文。)

──以翻譯爲中心,通過翻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加快對課文的熟悉速度,最後達到當堂成誦。

師:下面通過研究探討,來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我們一起看看文章第1、2段,作者依據什麼說這次聚會“信可樂也”?

生5:第一段中寫景色十分優美、許多賢人在一起集會飲酒作詩,所以作者十分高興。

師:好,我們一起總結一下作者歡樂的原因。剛纔說到“美景樂事”(板書),還有別的嗎?

生6:聚會的人都很優秀。

師:能用兩個字概括一下嗎?

生7:可以說“人傑”。

師:不錯。(板書:人傑)

生8:還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所以作者感到快樂。

師:這裏是指天氣好,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生(全體):是“良辰”。

師:聯繫前者所說,作者感到高興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傑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

生9: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僅感到痛苦。

師:不錯,選幾個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長。

師:爲什麼感到悲傷呢?

生10: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傷,想到自己死後,後來人也會感到悲傷,人類擺脫不了死的命運,由此感到悲傷。

師:接下來,請同學說說喜歡哪一句,爲什麼?

生11:我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很少幾個字就寫了山、水、竹、清泉,寫得很美。

師:好,分析得很好,還有嗎?

生12:“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在這樣蔥幽的環境裏,詩人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確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詩人淡雅的志趣。

師: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12:優雅的志趣。

師:不錯。還有嗎?那位同學再說?

生1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幾句話對仗比較工整,語句整齊,而且展現出作者曠達的胸懷,還可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

師:很好,這位同學說出了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整齊。我們知道王羲之時期駢文比較多,這篇文章整齊中又有變化,這是對駢文的突破。除了 “整齊”,語言還有什麼特點,比如剛纔有同學說短短几句話就寫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這是語言的什麼特點?

生:(齊說)簡潔、簡練

師:對,這表現出了語言的簡潔。

──學生交流讀書感悟,體會散文的聲韻、語言之美,瞭解韻文文學的藝術魅力,提高鑑賞能力。

師:文章最後一句“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後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聯繫學過的詩文,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的?你對人生又有了什麼新的體驗?

咱們分步驟來思考。首先,《蘭亭序集》中那些句子反映了作者的生命意識?

生:(學生交流)

生14:“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不我待的生命意識。

生15:“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面對須臾人生的兩種生活態度,前者如嵇康,後者如阮籍。

生16:“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兩種生活方式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在人生體驗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兩種必經階段:“自足”與“感慨”、“得意”與“失意”。

生17:“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世事變遷無常,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何況人的生命長短聽任自然安排,最終都要結束,非人力所及。

……

師:王羲之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他們在大徹大悟了天地宇宙的無窮後產生了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在文學作品中,此類思索比比皆是,你們能否舉出與生命有關的名句?

生18: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史記》

生19: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生2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生2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生22:人生易老,天難老。---毛澤東

……

(師生舉例,用幻燈片展示,學生積累。)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隙,忽然而已。--莊子《南華經》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史記》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滕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問月》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譚嗣同

人生易老,天難老。---毛澤東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英)莎士比亞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法) 帕斯卡爾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德)荷爾德林

師:綜上所述,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外文學和哲學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爲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哲理執著探索的蹤跡。請同學們思考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是不是有些消極悲觀?

生23:這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夠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說人生是短暫的,好景是易逝的。我們不能沉溺於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掌聲)

師:這位同學很理性,在快樂面前我們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學再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24:作者在感嘆人生苦短,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師:剛纔兩位同學的發言和老師不謀而合,於我心有慼慼焉。確實,王羲之的悲嘆不等於悲觀,歷史上留下嘆聲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們憑藉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永恆的生命。誰能舉個例子?

生25:蘇軾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悲嘆,但是他卻爲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篇章。

生26:李白留下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的悲嘆,但是他吞吐出盛唐華章。

師:很好,“吞吐”兩個字用的特別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還有嗎?

生27: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悲嘆,卻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

師:找位同學評價一下,是否合適?

生28:不是很合適,文天祥表達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嘆人生太短暫。

師:好,文天祥發出的不是悲嘆,而是豪言壯語。好,大家的見解很有價值。接下來,請同學們評價王羲之的人生態度或表達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寫成100字以上的發言稿。

──整理自己的閱讀感受,寫成短文。

(學生寫作,之後小組交流,推出優秀之作用投影展示或朗讀。)

生29:一句話,就是在享受如此難得之聚會、難得之快樂後,作者更深切地感到永恆之不可能--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死亡。面對此種鐵一般堅硬、生冷的自然規律,作者只能感嘆“死生亦大矣”。如果說,許多人因爲生活中苦難太多,而覺得生命沉重到難以承當,便發出“人生實難”、“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悲嘆,那麼,王羲之卻是因爲感到幸福太短,苦於生命難以長久延續才慨嘆“死生亦大矣”。

生30:“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彭祖也好,殤子也好,最終都要走完他或長或短的人生旅程,生命只有一個終點,就是墳墓,想到這一點,真夠讓人心灰意冷了。但畢竟生命中還有美好的。正因爲有了這些美好事物,短暫的生命就顯得很珍貴,而這些美好事物的難遇易逝,短暫而充滿痛苦的生命就顯得彌足珍貴。

生31:作者對“生命永恆”的悲哀並不算是一種失敗,靠了文字,靠了文字的流傳,那追求之心或許能得到些微的補償。王羲之讀到了已逝昔人的“嗟悼”,也正像他敏感地意識到的,我們這些千載後的“覽者”同樣讀到了他的“嗟悼”,並且真的“有感於斯文”。好像時間並沒有使他化爲塵土,好像他依然健在,看着那流動的一筆一畫,我們似乎看到了千餘年前那次非同尋常的文人雅集,似乎聽到了他們的`歡聲笑語、他們的吟詠、他們的悲嘆。真的,好像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使王羲之來到了我們面前,於是,短暫的沒有消失,變成了長久;舊的沒有成爲“陳跡”,而歷久彌新。也許在這種意義上,王羲之對於永恆的追求是成功了。

生32:可以說,“人生苦短”是人類的一種普遍心態。那麼王羲之對此感慨萬千,有什麼不可呢?何況,作者並沒有因人生短促、“人生無常”就醉生夢死,及時行樂,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這在玄學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莊哲學的東晉是難能可貴的。

生33:我認爲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亂世英雄,正是因爲他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抒發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決心。李白雖“人生在世不稱意”,卻高唱“長風破浪會有時”。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人生總是不免有失意伴隨,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詩意來,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處。

師:大家的觀點對我很有啓發。面對生命短暫的困惑,有人慾挽住時間的流水,有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人及時行樂,有人珍惜寸陰。而王羲之的死生觀是: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對生命的熱愛。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關於人生的悲嘆,但悲嘆不等於悲觀。人類雖然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人類的精神卻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雖然死去了,但他的書法、文學藝術卻永遠散發着魅力。他爲我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我們又該爲後人留下什麼呢?這是這節課我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停頓幾秒)

師:最後,讓我們有感情地背誦一遍課文,體味王羲之的人生態度。

【教學後記】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序言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於永和九年爲《蘭亭詩》作的序言,是關於遊宴的一篇名作。它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書序,而且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立意深遠、文筆清新自然的優美散文。

和其他古典名作的教學一樣,《蘭亭集序》的教學難點,不應該只是哪一個文言字句本身的講解和翻譯。在教學《蘭亭集序》時,筆者思慮再三,還是將教學定位在“體悟王羲之的心路歷程”上。以情爲線索,以“讀”爲方式,讓誦讀與探究結合,力求引導學生領悟這篇佳作的妙處。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品展現的詩意的人生境界,讓學生在與古人的對話中認識中國古代士大夫的獨特的精神品位與審美雅趣,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的趣味品讀中不斷提高審美感悟能力。

教育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生死觀教育應該是學生人生教育的重要一課,因此,我想我們的教學肩負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要爲學生打開一扇心靈的小窗,讓陽光照進來,讓詩意飛進去。如何利用好現有教材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應當成爲語文教師嚴肅思考的課題。王羲之《蘭亭集序》既有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鋪陳,又借題發揮,圍繞生死的重大問題抒發感慨。是對學生進行生死觀教育不可多得的名篇。

學生學習本文時,藉助註釋,能疏通字句、瞭解語意。但由於閱歷所限,更由於本文不僅僅是王羲之個人的思想展現,更是古代文人們對功業、命運的深沉思索,學生的難點就在於對王羲之思想的理解。教學中,適當地引入一些詩句,幫助學生從共性上探討人性,並引領學生作更深層的探究,在比較中認識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引導學生關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其深厚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