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帶着拼音原文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爲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語言,給大家分享了再別康橋拼音版,歡迎閱讀!

再別康橋帶着拼音原文

再別康橋帶着拼音原文 篇1

再別康橋

(zài biékāngqiáo)

徐志摩

Qīngqīngde wǒ zǒu le,zhèngrú wǒ qīngqīngde lái;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Wǒ qīngqīngde zhāoshǒu,zuòbié xītiān de yúncai。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Nà hépàn de jīnliǔ,shì xīyáng zhōng de xīnniáng)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bōguāng lǐ de yànyǐng,zài wǒde xīntóu dàngyàng

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Ruǎnníshàng de qīngxìng,yóuyóude zài shuǐdǐ zhāoyáo;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Zài kānghéde róubō lǐ,wǒ gānxīn zuò yītiáo shuǐcǎo!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Nà yúyīn xià de yī tán,bú shì qīngquán,shì tiānshàng hóng;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Róusuìzài fúzǎojiān,chéndiàn zhe cǎihóng shìde mèng。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xúnmèng?

尋夢?

Chēng yīzhī cháng gāo,xiàng qīngcǎo gèng qīngchù mànsù;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Mǎnzài yī chuán xīnghuī,zài xīnghuī bānlán lǐ fànggē。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Dàn wǒ bùnéng fànggē,qiāoqiāo shì biélí de shēngxiāo;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Xiàchóng yě wèi wǒ chénmò,chénmò shì jīnwǎn de kāngqiáo!

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Qiāoqiāode wǒ zǒule,zhèngrú wǒ qiāoqiāode lái;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Wǒ huīyīhuī yīxiù,bú dàizǒu yīpiàn yúncai。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鑑賞

徐志摩的重要代表作品《再別康橋》,感情真摯,意境豐富,生動鮮明,令人回味無窮。如果嘗試着從這部作品中作者獨具匠心塑造出的那些獨特的意境出發,曲徑探微,抽絲剝繭,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細膩感情,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深邃內涵。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按常理,應該是先“來”,然後纔會“走”;作者爲什麼卻先說“走”,後才說“來”?爲什麼不說“正如我輕輕的來,輕輕的我走了”?我理解,首先,作品題目是“再別”,抒情的立足點是“別”,所以把“走”句放在了首位,起強調和引領的作用;同時,作者“走”時的感情,經過了重返母校的回味和醞釀,比“來”時更深沉、更復雜、更醇厚,所以更強調走。從語法上講,“正如”一詞,表明後一句是狀語,是前一句的附屬部分,是爲前句做補充、修飾和比較的。 怎樣理解“輕輕”?無論是“來”還是“走”,都不願打破康橋寧靜溫馨的氣氛,都期望稍稍壓抑自己激動的心跳,不願讓衝動的感情干擾領略康橋的心境。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作別”,即是告別。但是,用“揮手”或“擺手”,不是更準確嗎?招手,是召喚的動作,而不是分別的體態。“招手”,哪裏是告別,分明是召喚,在召喚康橋,在召喚康橋永遠陪伴自己,永遠印入自己的身心;永遠陪伴自己,陪伴自己走遍海角天涯。既是告別康橋,爲何不是向康橋招手,而是向“西天的雲彩”招手?“西天的雲彩”,自然應該是康橋的象徵。可爲什麼這樣比喻?夕陽西下,晚霞絢麗,色彩斑斕,五光十色。這迷人的意境,實指當年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自己此時此刻變幻搖曳的心情。爲何用“西天”,而不用西方或西邊?“西天”一詞在中國不僅表示方位,而是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專有名詞,在佛教淨土中象徵着極神聖、極高尚的境界,是讓人的精神和靈魂依的歸宿,是人人都向往的極樂世界,是天堂的代名詞。而在作者的眼中和心中,康橋就是最令人嚮往的高尚神聖的極樂世界。康橋,就像西天一樣,是作者一生的精神和靈魂依的歸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康橋校園廣闊,花繁葉盛,樹林成蔭,作者爲何偏偏鍾情柳樹? 此時,作者心中,一定是悠揚着一曲《折楊柳》,只是分不出誰是主人誰是客,辨不清康橋和作者誰更傷別離。而飄逸的纖細柳枝,又多像新娘靈動的長髮。嫩綠的柳色,在絢爛的夕照下,染成了金黃。這輝煌的色彩,昭示着作者在康橋豐富的生活和珍貴的收穫。正是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靈性,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人們總是用“母校”一詞,來表達對校園生活的美好回憶、對學生時代的深沉留戀以及對師長的深情厚誼。而作者卻獨樹一幟,把校園比作“新娘”,與“母校“相比,更多了一份特別的戀情;康橋,就是那位風姿飄逸、動人心絃的新娘;作者就是那情愫滿懷、深情脈脈的新婚丈夫。“豔影”不僅指柳樹在水中的倒影,還象徵新娘的倩影。作者兀立河邊,獨依豔柳,垂首追思。潺潺河水一去不返,作者在康橋彌足珍貴的校園生活,也像這一維的河水一去不返了。作者低垂着頭,不是在低頭欣賞水中豔柳的倒影,而是在深味母校的美麗,在回憶過去美好的校園生活。康河的汩汩流水,映射着夕陽的多彩光輝,星星點點,色彩斑斕,如夢如幻,亦真亦假,當年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彷彿歷歷涌現在眼前,永遠銘刻在作者的心中,激盪着作者的人生。

再別康橋帶着拼音原文 篇2

正如我輕輕來;

我輕輕招手,

作別西天雲彩。

那河畔金柳,

是夕陽中新娘,

波光裏豔影,

在我心頭盪漾。

軟泥上青荇,

油油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笙簫;

夏蟲也爲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康橋!

悄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賞析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學子尋夢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其抒發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感傷之情。

“輕輕我走了,正如我輕輕來,我輕輕招手,作別西天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節奏,輕盈動作,纏綿情意,同時又懷着淡淡哀愁。最後“西天雲彩”,爲後面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景物。所以這節詩爲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金柳,是夕陽下新娘,波光裏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節詩實寫是康河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少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繫緊密:“軟泥上青荇,油油在水底招搖;在康橋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明靜和自由自在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着詩人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意境,它和中國古詩有相同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是化客爲主,第三節是移主爲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密切關係。這就是所謂: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風光中,抒發自己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通過具體形象,來表達自己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手法,“實”是景物描寫,“虛”是象徵手法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有紅,有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破滅。聞一多先生紀念他長女夭折時寫了一首詩,曾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裏一個夢,像夢裏一聲鍾。”說明夢境是美好,鐘聲是悠揚,然而是短暫,所以彩虹似夢似美麗而短暫。1927年徐志摩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節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理想,生活是充實,對明天懷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生活,帶有象徵意味。

過去已經成爲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笙蕭,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繫別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笙簫”是暗喻手法。例如,蘇軾《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哀怨,而笛聲是歡悅,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心境,因此,“悄悄”動作帶有詩人感情,接着"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橋。詩歌講究精練,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並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沉默”是人最深感情。例如,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中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妻子王弗死後十年,回憶他們相見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爲恰當,看着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站着,表現感情深厚。如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意蘊,又如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好詩詞。說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例子,感情最深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着詩人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康橋文化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覆,加強節奏感,且其中詞是重疊,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爲感情是變化,所以不是一韻到底。再是音尺,“輕輕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纔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特點和個性,概括爲:柔美幽怨意境,清新飄逸風格。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鮮明生動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爲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爲一種新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建築美。詩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着情感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散板,輕盈婉轉,撥動着讀者心絃。

詩人聞一多20世紀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絕唱。

再別康橋帶着拼音原文 篇3

再別康橋 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尋夢?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原文情感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與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着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爲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爲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繫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與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着詩人的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與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是化客爲主,第三節是移主爲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與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聞一多先生紀念他的長女夭折時寫了一首詩,曾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裏的一個夢,像夢裏的一聲鍾。”說明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徐志摩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與,很消沉。

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節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過去的已經成爲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繫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着"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並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爲恰當,看着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着,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蘊,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說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着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與他母校告別,而是與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反覆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爲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纔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與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與個性,概括爲: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爲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爲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與諧自然,伴隨着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着讀者的心絃。

詩人聞一多20世紀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