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集錦八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集錦八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簡要了解徐志摩、聞一多、穆旦等詩人的詩歌主張及其寫作背景。

2、反覆朗讀感受詩歌音樂美,體會詩中濃郁的思想感情。

3、採用總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欣賞方法,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感知和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分析並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徵意義、反諷手法及其繪畫美。

3、把握《讚美》的情感基調和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再別康橋徐志摩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瞭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鑑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教學重點:

從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理解提高誦讀能力。

教學難點:

從詩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詩的藝術美。

教學方法:

以誦讀爲主,教師從旁點撥指導,學生反覆朗誦鑑賞詩之美。

教學手段:

配樂詩朗誦,營造詩意氛圍,師生共同進入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迄今爲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閱讀註釋①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

[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爲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1、[問]: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的:體會詩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鑑賞其意象所營造的空靈的意境和清新飄逸的風格,《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教案。

教學重點:鑑賞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韻美。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瞭解徐志摩的創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背誦課文,導入新課,板書課題作者並析題

二.瞭解徐志摩的創作與對康橋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學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創作”

3.補充知識

梁啓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創作出版的作品有:

詩集4部《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4部《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集1部《輪盤》,劇本1部,譯作5種,以及信札、日記4種。

已編爲《徐志摩文集》出版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爲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蔡元培輓聯曰: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爲畏途。

康橋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橋”實際上是在英國東南部的劍橋。1920年9月,24歲的徐志摩,通過論文《論中國的婦女地位》的答辯,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赴英國,入倫敦劍橋大學研究院爲研究生,跟賴斯基教授學政治,擬攻博士學位。1921年,認識了狄更生,併入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當特別生,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教案》。1922年10月從英國返回中國。

康橋之美:古風古色,橋影藻密,

嫵媚河身的兩岸,

穆靜騰輝的晚景,富麗的溫柔;和緩的鐘聲

春陽晚照,潑翻一海純金,

千百家屋頂煙突,白水青田,黃昏,遠樹凝寂, 象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桔綠,

村裏姑娘腮紅頸白; 屏繡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 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

“康橋”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時光,而這兩年,卻是那麼魂牽夢縈的兩年。

“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一個老村子“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橋》)

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爲我精神依戀之鄉!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數不勝數;

此去身雖萬里,夢魂必常繞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風東指, 我亦必紆道西回,瞻望顏色; 歸家後我母若問海外交好, 我必首數康橋,

賴你和悅寧靜 的環境,和聖潔歡樂的光陰, 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 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聽自然音樂,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雖歸鄉土, 而臨行怫怫,轉若離家赴遠;

別時之情景:心頭盛滿了別離的情緒

雨色悽清,小鳥無歡,悵別情深,涕淚交零,

別後願望:來春花香時節,當復西航, 重來此地,再撿起詩針詩線, 繡我理想生命的鮮花

三. 觀賞動畫課件,反覆誦讀課文,初步體會情感

四. 佈置作業:熟讀並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再別康橋》

徐志摩: (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詩風: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爲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康橋之美: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 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康橋情結:你是我難得的知己,汝永爲我精神依戀之鄉!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鑑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誦讀課文。

二. 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麼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 爲什麼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於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別康橋”爲何只說“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爲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爲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 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麼?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10.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1. 中國有這麼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爲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麼?

——“別有深情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並學習這種寫法。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養目標: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4、當堂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鑑賞(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使用: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2`)

課前兩分鐘播放音樂《回家》營造氣氛教師通過對古代作品中“離別”的詩句的講述,導入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學生逐漸沉浸於音樂聲中,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學生明確:“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是詩人徐志摩的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詩題是《再別康橋》學生質疑: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和老師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講授新課

(一)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投影)。(5`)

教學環節

通過投影,引導學生了解徐志摩及寫作背景。教師板書:康橋:即“劍橋”1928年11月6日,《再別康橋》。

教師活動

學生明確: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

學生活動

(二)朗讀全詩(8`)

抽查學生,教師正音;再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學生朗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詩中飽含的深情。

(三)整體鑑賞《再別康橋》。

(從詩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22`)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教學環節。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啓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繼續啓發:大家讀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再啓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講授:《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提示: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教師活動

明確: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重點賞析的部分。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如果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明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明確: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明確: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的分析

明確: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明確: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明確: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爲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爲精到:"夕陽中的新娘","彩虹似的夢"。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歸納總結(3`)

教師小結:

明確: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體會本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並學習這種寫法。

2、瞭解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學會新詩的欣賞方法,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四、佈置作業。(其中課堂作業5`)

板書設計:

1、誦課文(繼續播放音樂,學生邊聽邊背)。(5`)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再別康橋徐志摩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離別的對象特別

2、營造的氣氛輕鬆

3、意象的選擇新穎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1、形式:建築美

2、語言:音樂美

3、意境:繪畫美(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選編《再別康橋》,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寫給母校——劍橋大學的一曲戀歌,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的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教學中可通過簡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橋的生活,交待《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意圖;再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分析結構,感受詩歌的“建築美”,細細品味,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此外,《再別康橋》表達離別情感的方式比較獨特,可通過與其他著名的離別詩的比較,感悟《再別康橋》獨特韻味。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對徐志摩有一定的瞭解,但是這種瞭解大多是寬泛的,甚至有些是從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學生在接觸《再別康橋》的時候,極容易簡單地理解其中的離別情感,而無法揣摩到徐志摩在與康橋離別時的複雜情懷。

學生的興趣點可能會放在首尾兩節,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學中應好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並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作品。

詩歌的語言是含蓄的,所傳達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學生很難充分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再加上對作者的瞭解不夠深入,從而產生閱讀障礙。

這首詩歌的學習難度並不大,學生會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體味出詩歌更爲豐富的韻味。

學生剛升入高中,對詩歌鑑賞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層面,應適當地引導他們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多元化去鑑賞詩歌。

三、設計思想

依據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文本。

詩歌的欣賞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不應僅僅拘泥於一些概念化的經驗化的解讀,在鑑賞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力求讓學生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閱讀文本。

“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涵,“以講帶讀”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的真意。不爲教一首詩而教一首詩,應力爭通過對一首詩的解讀,讓學生走近詩人,從而更深入地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乃至內心世界。

基於以上的考慮,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以提供更爲全面更爲廣泛的相關信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收穫。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明確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們對於詩歌的重要作用;瞭解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情感教育目標:領悟徐志摩與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發情感的恰當方式。

3、能力培養目標:瞭解詩歌鑑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發揮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詩歌的意境;通過解讀意象去把握詩歌的主旨;欣賞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再別康橋》是如何體現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

2、《再別康橋》的意象選擇非常獨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3、徐志摩爲何對康橋情有獨鍾,僅僅是學生對母校的情懷嗎?有沒有其他原因?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案設計說明】

《再別康橋》是現代著名的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現被選入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在教學中要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的美,提高審美的境界的目標。

本課教案設計重點圍繞詩歌的語言、藝術魅力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採用反覆朗讀,分析詩中的意象,通過朗讀-思考-分析-朗讀-教師範讀等幾個環節,達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重點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標。

重點難點目標的突破,利用設計問題的形式,從詩歌的朗誦技巧入手,從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啓發引導,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3.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學生朗讀,教師引導、總結點評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導入

歌曲《再別康橋》欣賞。

二、談談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侖、雪萊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他的不少詩作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國、再別康橋。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三、 掌握輕重,注意節奏,讀出詩歌優美流暢的旋律

1、配樂:《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讀出自己要強調的部分(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範讀詩歌)

關於輕重音的把握 輕音如何讀出強調的意味

四、體味意象,感知內容,讀出詩中隱藏的康橋情結

試從每一節詩歌中找出一個主要意象,老師指導朗讀,分析這個意象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並有感情的朗讀出來。

板書設計:

星輝:狂放

↗ ↘

潭:夢想 ↘

↗ 夏蟲:沉寂

青荇 :陶醉 ↘

↗ ↘

金柳:喜悅 ↘

↗ ↘

雲彩 :傷感 雲彩:傷感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應該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緩步飄然離去的形象,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第2節,寫岸邊的金柳樹倒映在康河裏,彷彿夕陽中的新娘,要讀出詩人無限眷戀和喜悅之情。

第3節,寫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要讀出詩人對康橋深深的陶醉。

第4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沉澱着彩虹似的夢。要讀出詩人融情入景,將夢想全部融入康橋。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要讀出他幻想着撐着一支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的狂放。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要讀出情感迴歸沉寂的惆悵。

第7節,與開頭呼應。重章疊唱,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也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情感線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結:這一系列“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 構築了哀而不傷,離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達了詩人在離別康橋時的依戀不捨。《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

五、 欣賞配樂朗誦。

六、學生再次配樂朗讀。有時間請同學做朗讀點評。

七、嘗試全班一起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作業佈置

1背誦全詩

2課後看看電影《人間四月天》。

3朗讀並賞析徐志摩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鑑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前幾課裏,我們介紹並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着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薰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後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週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爲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爲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爲《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爲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爲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爲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三、誦讀欣賞,整體感知

1.誦讀欣賞,範讀正音:

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簫。

2.《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裏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朗讀課文,並結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纔介紹的相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口頭作文:《徐志摩在康橋》。

提示:《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四、分析鑑賞

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豔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譁,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第2節至第6節,通過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抒發了自己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

第二~四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彩虹似的夢。”

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爲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爲“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徵。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閒,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後面所說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意境,全是爲情驅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初到倫敦,康橋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他發現“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這在徐志摩《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爲清晰、鮮明——“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這首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金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徵。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第五~六節“尋夢,撐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第5、6節,詩人接着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澱着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裏“尋夢”“放歌”的強烈衝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爲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裏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而此時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採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樸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了全詩讚頌的“寧靜美”,並由景的寧靜轉爲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爲充分的表現,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歌的結尾,爲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與第一節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後的一句,但這種復踏已不是簡單的民歌體的復踏,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雲彩”是詩人在經歷了康河的漫溯後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並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五、整合小結

中國詩詞中寫離別的詩作不勝枚舉,下面我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大家看看《再別康橋》有什麼特別新穎之處?

例1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明確:離別的對象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例2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爲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送李端》盧綸)

明確:營造的氣氛輕鬆。“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例3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結合你們自己的經驗,設身處地地爲徐志摩設想一下。

明確:意象的選擇新穎。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六、總結:從思想內容上來說,這首詩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但從詩歌藝術的角度來講,這首詩卻地位崇高,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具有生命、靈性,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爲一體。而詩人的情懷也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許多複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並超越了一般離別眷戀人情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談談的象徵意蘊。

(2)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的和諧融合,很好的處理了情與景的關係。全詩淡化了離別詩對離別之情的宣泄,着重於對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並將自己的愛和眷戀與對自然景色米的歌詠熔於一爐,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詩人的離別之情,表現得更深、更美、更爲渾厚和瀟灑,樸實自然,如一個圓潤髮亮的的珍珠,給你的不是零星的閃光和魅力,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情與美的和諧統一的完整。

(3)形式結構,四句一行,錯落有致,迴環呼應。

(4)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着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鍊,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同時,作爲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帶來了音樂美與造型美統一的品格。

七、遷移應用

1.音樂朗誦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再別康橋》教案 篇7

一、教學重點

1、 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瞭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2、 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 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 對於&“繪畫美”的感悟。

2、 對於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鑑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 、教學步驟

【導語】

以古 曲《陽關三疊》入境,與 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 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於什麼的詩篇呢? (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麼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鑑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豔影”給人創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着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 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盪漾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

4、鑑賞

根據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鑑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麼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後每小組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後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着有待發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着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嚮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麼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來源:]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捨難分(有一種不願打破寧靜的依依不捨之情)

歡喜 (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 (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徵是我想要的)

迷戀 (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 (撐着長篙尋着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顧現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捨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瞭解)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爲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8、朗誦

首先:老師範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

繪畫美——雲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 口。建築美——四行一節,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 離別的還有什麼呢?

1、曾經想要實現的 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裏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讓作者心境 盪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 音樂美 建築美

12、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在閱讀鑑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容這兩方面,然後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爲出發點 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爲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這兩點突破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於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爲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鑑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爲一種可鑑賞的美。對於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麼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裏我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採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範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奏、重音等基本內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內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的本應該在後講授的內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嚐試着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於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再別康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徐志摩生平、創作及新詩有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分析本詩意象之美和所體現的新律詩的“三美”主張;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重點: 分析品味本詩所體現的“三美”藝術主張和意象之美。

教學難點:理解徐志摩在詩中表現的特別的思想感情和心緒感受。

教學方法:三疑三探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迄今爲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一篇送別詩作。古人云: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

二、作家作品

1、閱讀註釋

①回答問題:由康橋你想到了什麼?[解釋]: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爲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2分鐘)

2、指名朗讀

3、欣賞配樂詩朗誦

4、體會、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感情,那麼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呢?(濃)(板書:依依惜別的深情)

②全詩的高潮在第幾節?(第五節)因此全詩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節(整齊)

④節奏:每節押韻、節節換韻

⑤語氣:舒緩、輕柔、低沉(悄悄、輕輕、沉默)

5、學生默讀、體會感情(2分鐘)

6、指名朗讀,注意感情與節奏

四、設疑自探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2、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3、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五、解疑合探

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教師點撥:

1、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爲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B、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

第七節: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3、(美麗),可以說是風光如畫。

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着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六、質疑再探

與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較本詩的藝術特色?明確:特點: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別離的詩,告別的是人,而此詩不是,告別的是康橋,作別的是西天的雲彩。

②一般別離的詩,告別時會有千言萬語的囑託與叮嚀,或牽手頓足,或肝腸寸斷;而此詩卻從“輕輕、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個只着色不摹聲的寂靜環境,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③獨具特色的意象選取。沒有告別送行的人,以及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雲彩,金柳,青荇,星輝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種清新感。

七、運用拓展。

分析徐志摩詩《偶然》。其詩如下: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 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八、課堂小結

這首詩爲我們描繪了康橋如畫的美景,景中又蘊涵了詩人濃濃的深情,情於與景的交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意象的選取也值得我們學習。鑑賞這樣的詩歌精品,朗讀與理解互相促進,我們便彷彿步入藝術殿堂與作者做心與心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九、佈置作業 背誦本詩

板書設計:

1、揮手作別雲彩圖2、河畔金柳倒影圖

3、青草水底招搖圖4、榆陰浮藻清潭圖

5、撐篙漫溯尋夢圖6、黃昏夏蟲沉默圖

7、招手惜別雲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