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再別康橋》教案三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再別康橋》教案三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學會欣賞詩歌的方法,提高審美趣味。

3、品味詩歌語言,感悟徐志摩詩的獨特風格。

預習作業:

1、熟讀全詩,解決生字詞。

2、思考: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提出疑難問題:

 第一課時

一、預習交流

二、介紹背景資料,導入新課: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他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一段悠閒的求學經歷。這裏波光瀲灩,綠草如茵,樹木蔥蘢,碧空如洗,讓他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而且在這裏他邂逅了林徽音,經歷了一場沒有結局但卻刻骨銘心的戀情。醉人的自然美景纏綿悱惻的愛情讓詩人對劍橋大學充滿了留戀。六年之後詩人再次回到康橋,依依不捨之情涌上心頭,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詩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正音並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青荇() 長篙()漫溯( ) 笙( ) 浮藻( )

2、兩人互相聽讀,把握字音、節奏和感情。

3、找一生有感情地朗讀,其餘學生給於糾正。

4、齊讀,進一步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三、精讀課文,討論解決。

1、就結構而言,這首詩最爲鮮明的特點是什麼?

2、請學生朗讀開關和結尾兩段詩,總體把握詩歌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3、這樣的情感緣於康橋的離別,仔細體會前後表意的不同之處。

4、康橋在詩人眼裏和心裏無疑是一種"至美",那麼詩人在詩中又是怎麼具體表現的,也就是說詩人藉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營造出那種"至美"呢?

5、你喜歡哪一種意象?能否把你喜歡的這一意象所在的詩節描繪成一幅畫?

6、這些意象,可以說有一個共同點,請加以概括性。

7、融合在詩人筆下的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8、面對這樣一種至美,詩人"在星輝斑斕是裏放歌"也是一種必然,可是接下來的詩意卻陡然一轉:"但我不能放歌",想想這又是因爲什麼?

9、想想這樣的詩句又隱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0、可以說:康橋是詩人心中的理想王國、精神家園,爲了使心中的"王國"、"家園"完美無損,詩人也只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了。再次請同學朗讀全詩。

四、小結: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作業: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導入新課:

二、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徐志摩崇尚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從這三方面體會並分析這首詩歌的形式美。

1、上節課,同學們用散文的筆調描繪了詩中的不同意象。可以說,全詩七小節,第一節都是一個畫面。大家說說構成這些畫面的要素有哪些?

自讀全詩,體會詩中所運用的富有特色的詞語。

提示:

(1)詩中多選用富有色彩的詞語。如"雲彩"()()()()()()()()等詞語,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2)詩人藉助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等,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2、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韻律。

提示:

(1)全詩的詩句的韻腳有哪些?並體會其作用。

(2)全詩的首節和尾節用了迴環復沓,讀出這些句子,體會其好處。

3、學生三讀全詩,感悟詩句排列的特點。

三、學生小結:

通過學習這首詩歌,你瞭解到現代詩歌有怎樣的特點?

四、達標檢測,閱讀全詩:

1、第一節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連用三個"輕輕的",有什麼作用?

2、第四節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3、設想詩人寫了此詩若干年後,又回到康橋,作者會是怎樣的情形?

4、《再別康橋》通過對康河柔波的美麗描繪,表達作者再別康橋戀戀不捨的離情別緒。在中國燦爛的.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與此相同,你能說出它們及作者嗎?

五、課外補充:

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驚訝,更無需歡喜

轉瞬間我便消失了蹤影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這相互交匯時報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反覆朗誦,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從而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

二、訓練學生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咀嚼品味詩歌意境美。

三、訓練閱讀,讀出一定的詩味,達到激發學生興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學設想: 這首詩語言華麗輕盈,章法,音韻柔美和諧,在形式美方面達到很高的水準,如有條件,可播放有關康橋大學的風光片,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使學生能夠在詩意的氛圍中充分感受意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由《人間四月天》將學生帶入徐志摩的話題中,讓學生講述對他的瞭解,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如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張等。

1、 誦讀課文。教師做出提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緻的感情。在朗讀時,注意讀出輕盈的節奏。

2、 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3、 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容。

(1)、提問:根據背景資料,你認爲這首詩主要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對康橋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提問:詩人在離別時,寫了康橋的哪些風光?你能概括出幾幅畫面?

明確:有岸邊的柳樹、康河的水草、榆樹下的清潭。

(3)、提問:詩人告別時,作了哪些動作?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1、 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雲彩告別,給全詩定下了抒情基調。既有難捨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

2、 第二節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中的生動色彩的描繪,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態的美好,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誰能捨得離開美麗的新婚妻子呢?豔影,盪漾在我的心頭,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 第三節,寫了康河的水草,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愜意平靜。並有向詩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不僅物我合一,而且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願意永遠流在康河,生於斯 ,長於斯。

4、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瀾,浮藻間好像沉澱着彩虹做的夢境,融情入景,將人帶入夢一般的意境中。

5、 第五節,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忘了他即將要離開,撐着長篙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 第六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情緒低落下來,於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簫,詩境恢復寂然,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離別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充滿了無法化解的離愁別緒,將詩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極致。

7、 第七節,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的不捨得離去,卻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驚動心愛的康橋,不捨得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不是對第一節的簡單重複,而是更另覺悟,眷戀,同時也有一種灑脫的意味。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離別康橋的情景 作別雲彩 分、淡淡的無奈和傷感

(靜)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戀) 康河的水草

(樂) 拜倫潭

(往昔夢想)

尋夢

(快樂極點)

(哀、靜)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爲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爲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爲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爲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