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材理解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讀這首詩可以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裏是讚頌的意思。

詩共7節,可分3層。1、2節是第1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來就是寫飛揚的思緒了。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所謂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證嗎?古代生物雖已死亡,其肉體經過億萬年早就化爲烏有,但它們作爲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是實實在在的,有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在這些化石中,作爲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爲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些有機物的殘餘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譯這些密碼嗎?第5節的前兩句寫“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起人。

人臉上的皺紋就是生命歷程的寫真,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並不是寫人,還是在寫化石。作者的思緒飛向那遠古洪荒,海枯石爛,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無論多麼久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級向高級演化。皺紋和化石是什麼關係?作者爲什麼要寫皺紋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臉,那麼刻在這張臉上的皺紋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第6節,作者轉入現實。當你參觀古生物博物館,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你會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頸長吼;當你站在重現的遠古林木之中的時候,難道你不會讚歎大自然的高妙嗎?“歎服大自然”,這是作者由衷的讚歎,大自然是魔法師,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達到高潮。讀到這裏,我們會突然感到,詩的第1節中接連四個問句是怎麼引起的呢?可能是參觀博物館時生髮的疑問。

最後一節迴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教學時要注意詩的韻律,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化石吟》重點語句理解

1、最早的魚兒怎麼沒下巴

最早的魚類化石沉積在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岩石裏,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了。通過對岩石的研究,人們知道這種最早的魚類生活在鹹水環境裏,或者說是生活在海洋中,它們的身體外面披有鎧甲一樣堅硬的外骨骼。這些原始的魚類渾身佈滿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於它們沒有頷,所以被稱爲無頷類。

2、最早的鳥兒怎麼嘴長牙

1861年,在德國發現了“始祖鳥”化石,這塊化石殘留有翅膀,嘴裏有牙齒,翅膀前端有爪,並有着像蜥蜴一樣的由多節尾椎骨組成的長尾。始祖鳥與一種被稱作虛骨龍的小型恐龍在骨骼上有非常相似之處,因此有一些古生物學者認爲,鳥類的祖先是這個羣系的恐龍。

3、最早登陸的魚兒怎麼沒有腿

遠古時代的總鰭魚,長着獨特的胸鰭和腹鰭,這些鰭的內部骨骼跟青蛙等兩棲動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還有能呼吸的鰾。古生物學告訴我們,總鰭魚是兩棲類動物的祖先,它們在發展中分爲兩支:一支登陸生活,成爲兩棲類的祖先,發展成爲陸地上的脊椎動物;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漸演變,大部分種類絕滅了。

4、最早的樹兒怎麼不開花

植物的發展是由藻類到蕨類,再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其中到裸子植物纔開始算木本植物,也就是樹,但裸子植物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花被,也就是沒有花,只有被子植物纔有真正意義上的花。

5、“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接下來就是寫飛揚的思緒了。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6、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冰冷的骸骨”“黑色的軀殼”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這些有機的殘餘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在破譯這些密碼嗎?

7、“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起人,形象地寫出化石上的條紋就是地球古代生物的檔案,猶如人臉上的皺紋就是生命歷程的寫真一樣。

8、說說詩的第2節和最後1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後兩句也互相照應。可以說,第7節是對第2節的回答。

拓展閱讀:《化石吟》自主探究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

3、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習重點】

1、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

2、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學習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歌曲《木魚石的傳說》中寫到“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唱歌嗎?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 讓我們懷着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化石是怎樣形成的?

答:生物在死後,屍體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緊緊裹住,別的礦物質填充了它的遺體,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內部構造,在特殊情況下,某些生物的屍體竟能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就是化石。研究化石可以瞭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作品簡介

答:《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科學詩是以詩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讀一讀

1、聽範讀。

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同學們聽課文錄音範讀,大家要聽清字音、節奏、重音和語調。

2、自由讀。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注意讀準節奏、重音和語調。

3、個別讀。

請個別同學朗讀,然後同學們評一評,看誰讀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