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

一、教材的特點與理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說課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20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是李白爲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這兩句屬敘事。詩的後兩看似寫景,實則含有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無限依戀的深情。詩中有 5個字要求會認,分別是“鶴、孟、陵、辭、唯”;有5個字要求會寫,分別是“孟、浩、陵、辭、唯”。根據教材的以上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定爲:(見設計)

二、教學流程及意圖:(見設計)

三、教法與學法:

1、資料補充法:古詩語言精煉且時代久遠,爲能讓學生更好理解詩意,豐富古詩內容,我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李白、孟浩然、黃鶴樓等資料,在課上也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反饋展示。這爲學生讀懂詩意,體會詩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2、賞析、比較法: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精品,入選教材的詩更是精中取精,品詩、賞詩是我們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課堂上主要體現在朗讀與吟誦中,當然,對於詩中較難理解的字詞,也離不開老師的講解分析,如“西辭”“孤帆”等。我在教學此詩時還將它與《贈汪倫》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送別詩”的特點。

3、想象、聯想法:詩中“煙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是學生學習此詩中的一個難點,我通過讓學生(老師)誦讀有關江南春天的詩句(杜牧《江南春》白居易《憶江南》),讓學生想象詩境的'美。通過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的送別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時會“如何說”、“如何想”,讓學生體會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朋友間無限依戀的情懷。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後反思

教後單體感覺是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氣氛較輕鬆、活躍,學生讀得較多,基本會背誦,但學生讀的層次變化不大,沒達到吟誦的水平,課堂上老師沒能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不夠透,對詩境、詩情的體會不夠深。

反思一:讀詩,古詩教學的主旋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此話都在告訴我們讀詩是學習古詩的最重要方法。不過,讀詩應與多形式、多層次相結合,它的魅力可能纔會更大。如我的課堂上,在理解詩意前雖然採用了自由讀、同桌讀,老師範讀、擂臺讀等形式,但學生讀的變化感覺不大,若將以上的形式分散到初知詩意時、理解詩意後、體會詩情後,效果應該會好很多,學生讀詩的興趣也會更高些。可見,學生讀詩有着讀正確—→讀通順— →欣賞詩—→感情朗讀—→自由吟誦的過程,若想讓學生一步到位是很難做到的。

反思二:生成,留下的印象最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教育的技巧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我相這位教育家至少告訴我們兩點:1、課前預設很重要,精心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2、課堂生成要關注,精彩的生成猶如課堂裏閃光的金子。這節課我在讓學生說《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是誰送誰時,請了一位學生,他第一遍說:“李白送那個”,第二遍說:“那個李白送那個……”我說:“能去掉‘那個’換成具體人名嗎?”。他第三遍說:“李白送那個孟那個”我只是等待,第四遍說:“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當時不少學生,不少聽課老師都笑了)他說完我舒了口氣,但我應該讓大家給他以掌聲。這是我在預設中根本沒想到:用了近5分鐘,讓一位學生說四遍才基本說完一句話。但這5分鐘的價值,可能超過其他35分鐘。課後我瞭解到他是一位有點結巴,平時基本不發言的學生,我請了他與兩次,課堂上個人發言6超過分鐘。這6分鐘給我,給聽課老師都留下深刻印象,而對這位學生更可能是一種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