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原文賞析

觀潮原文賞析1

瑞鷓鴣·觀潮

觀潮原文賞析

碧山影裏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翻譯

青山影裏舞動着小紅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夥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簡酩酊醉,兩岸觀衆齊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賽舟的帆剛落,漁浦山頭的太陽還沒有偏移。我想送潮該唱哪一支曲?對酒還應高歌陳太守作的詩。

註釋

山簡:字季倫,晉時人,好酒,《晉書》記載當時的兒歌嘲他“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浪婆:波浪之神。

欹,通欹,傾斜。底,什麼。歌底曲,唱啥子歌曲。使君,指杭州太守陳襄。是日作者與陳襄同遊。陳襄字述古,在當時也是有名的詩人。

創作背景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說:“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觀潮作詩五首,寫在安濟亭上。”其詩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觀潮,題詩安濟亭上,復作《瑞鷓鴣》詞。”合而觀之,可知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

賞析

浙江錢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觀,自唐以來,天下聞名。在詞苑中,最早闌入這一“偉觀”的,要數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宋初潘閬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對此也有頗見精采的描寫:“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觀,對於通判杭州的蘇軾來說,確實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節,蘇軾纔得到了觀潮的機會,並留下了詩詞作品。這首詞有比較獨特的表現角度。如果說《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只是綜括地寫看潮時所見所感,顯得既深厚又駁雜的話,那麼這首詞便是側重寫大顯身手的弄潮兒,換言之,作者攝取了錢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因而顯得比較單一和明朗。

上片寫弄潮兒在萬頃波中自由、活潑的形象。他們開始出現在兩岸觀衆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裏小紅旗”。遠處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從那兒洶涌而來,影影綽綽的,江面上閃現出一面面鮮豔的小紅旗。這真可說是萬綠叢中數點紅,顯得格外耀眼。詞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來突出“小紅旗”,這是一種襯托:而以“小紅旗”來寫人——弄潮兒,這又是一種襯托。試想腳踩怒濤,手執紅旗,劈波斬浪,如履平地,這需要過硬的水上功夫。周密在《觀潮》中寫得好:“吳兒善泅者數百,······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潘閬的《酒泉子》詞也不乏生動的描寫:“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此詞則是抓住特徵性的事物,以物寫人,以簡寫繁,可謂別具手眼。接着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儂是江南踏浪兒。”這也流露出萬頃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兒的自豪感。這“踏浪兒”與“小紅旗”前後相互映發,相互補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寫人的依據。三、四句進一步寫弄潮兒的詼諧與活潑:“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大意是說,晉朝的山簡雖然灑脫不拘,是個名士,卻是個酒鬼,還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齊聲爭着唱起拜浪婆的歌詞。水上健兒們不僅在作體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娛表演,並透露出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

下片寫錢塘江退潮,弄潮兒唱起“使君詩”作爲送潮曲。過片“西興渡口”兩句,寫渡口落帆、山頭紅日這些靜態的景物,一方面顯示出時間的推移,暗示弄潮兒的水上表演已持續了數小時之久;一方面又暗寫錢江已退潮,由下文“送潮”二字也可以明白地看出來。好比一場戲,只把佈景顯現出來,而戲中的情節卻祕而不宣,留給觀衆去想象,這是詞人用筆精煉、含蓄的表現。結拍兩句緊承前文,點明“送潮”,並順便提及與己同遊的知州陳襄,顯得不亢不卑。

這首《瑞鷓鴣》與其說是寫景詞或山水詞,不如說是風俗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時杭州文化習俗一個歷史的記錄。顯而易見,作品用了代言體,以弄潮兒的口吻展開敘寫,親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風調的影響,能給人以質樸自然的美感。這首詞,很像唐代詩人劉禹錫深受民歌薰陶的《竹枝詞》、《浪淘沙》詞一類作品。僅此一端,可以看出,蘇軾在詞創作中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滋養的,唯其能吸納百川,才能最終形成“滄海橫流”的景象。

觀潮原文賞析2

灑泉子·長憶觀潮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古詩簡介

《酒泉子·長憶觀潮》是宋代詞人潘閬的詞作。此詞上片回憶觀潮,表現了錢塘江的宏偉壯觀;下片回憶弄潮,表現人定勝天的奇蹟。全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塘江潮涌的壯美風光以及弄潮兒的英勇無畏精神,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翻譯/譯文

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來時,彷彿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

踏潮獻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他們手裏拿着的紅旗絲毫沒被水打溼。此後幾次夢到觀潮的情景,夢醒時依然感覺心驚膽戰。

註釋

①酒泉子:原爲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後用爲詞牌名。《金奩集》入“高平調”。有兩體,一爲溫庭筠體,爲詞牌正格;二爲潘閬體,又名《憶餘杭》。

②長:通假字,通“常”,常常、經常。

③郭:外城,這裏指外城以內的範圍。

④萬面鼓聲中:將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⑤弄潮兒: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月十五錢塘大潮,吳地少年善游水者數百人,都披散着頭髮,身上刺滿花紋,手持大旗,爭先恐後,迎着潮頭,在萬丈波濤中出沒騰飛,做出各種姿勢,旗幟卻一點沒有沾溼。

⑥向:朝着,面對

⑦紅旗:紅色的旗幟。

⑧覺:睡醒。

⑨尚:還(hái),仍然。

⑩心寒:心裏感覺很驚心動魄。

賞析/鑑賞

創作背景

潘閬曾以賣藥爲生,一度流浪到杭州。親眼看到了漲潮的壯觀以及宏偉,以至於今後的日子裏多次夢見漲潮的情形。這首《酒泉子》的小詞,就是他爲了回憶觀潮盛況而作的。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起首兩句,寫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萬頭攢動,爭看江面潮水上漲。爲下面潮水的涌現製造了氣氛,作好了鋪墊。上片結尾兩句,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法,把錢江潮涌的排山倒海、聲容俱壯,渲染得有聲有色、驚險生動。

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鬥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過片轉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富於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爲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涌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後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於錢塘江涌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採用誇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爲密切。結拍言夢醒後尚心有餘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後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誇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觀潮原文賞析3

原文:

觀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爲郭,江橫玉繫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爲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譯文:

錢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偉的景觀。從(農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壯觀的。當潮水遠遠地從錢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遠看)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不久(潮水)越來越近,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射 ,吞沒天空,衝蕩太陽,氣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爲郭,江橫玉繫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曆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幾百艘戰船分列兩岸;不久水軍的戰船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安穩。忽然黃色的煙霧從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山崩塌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波平靜,就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燬的“敵船”,隨波而去。

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着頭髮,身上畫着文彩,手裏拿着十幅大彩旗,爭先恐後,鼓足勇氣,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翻騰着身子變換各種姿態,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溼,憑藉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裏的地方,滿眼都是穿着華麗的服飾的觀衆,車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種物品(的價錢)比平時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註釋:

1.浙江:就是錢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遠出海門:當潮從入海口涌起的時候。方,當……時。其,代詞,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裏兩邊的山對峙着。

4.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

5.玉城雪嶺: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牆和白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着天。

6.沃日(wò rì):衝蕩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衝蕩。

7.海涌銀爲郭,江橫玉繫腰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裏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來,成爲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着,潮水給繫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8.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曆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歲,年。京尹,京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

9.艨艟(méng chōng):戰船。

10.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11.乘騎(chéng 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

12.略不相睹:彼此一點也看不見。睹,看。

13.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

14.一舸無跡(yì gě wú jì):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

15.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

16.逝:去,往。

17.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擅於泅水的吳地健兒。吳地即今江蘇、浙江一帶。因春秋時爲吳國之地,故稱。善,善於。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譯)。

18.披髮文(wén)身:披散着頭髮,身上畫着花紋。文,動詞,畫着文彩。

19.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飾。

20.鯨波萬仞(rèn):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爲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

21.騰身百變:翻騰着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

22.江干(gān):江岸。

23.珠翠羅綺(qǐ)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遊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

24.倍穹(qióng):(價錢)加倍的高。穹,動詞,高;倍,形容詞,指很多倍。

25.而僦(jiù)賃(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錶轉折。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爲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

26.雖席地不容間也: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許,使。間(jiān)空間。雖,即使。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

賞析:

本篇選自《武林舊事》卷三。《武林舊事》一書系周密於宋亡之後所寫,內容主要追記南宋歲時風俗、市井瑣細,兼及遊觀之盛、娛樂之資,相當詳備細緻;而滲透於其中的`,又是一種“惻惻興亡”的盛衰感慨。

本篇主要描繪“錢塘觀潮”的盛況。對此,另外幾部杭州的風俗志(《都域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和《夢粱錄》)都先已有過記述,不過都遠不如此文生動形象。全文可分四層:

第一層寫潮來之狀。它用動態的“鏡頭攝像法”描寫了初來之狀(“僅如銀線”)、既來之狀(“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又配之以“音響效果”(“大聲如雷霆”),收到了文字儘管簡約而令人視聽不暇應接的藝術功效。

第二層寫教閱水軍的場面。其中的“場景”又多次轉換:先是“艨艟數百,分列兩岸”和乘騎弄旗、舞刀弄槍於水面的雄偉場面;接着寫兩軍(假設的軍事演習)交戰、硝煙瀰漫的場面,最後寫煙消波靜、“敵船”匿跡的場面。使人如同親眼目睹這一番水戰那樣,感到十分真切。

第三層寫“弄潮兒”的競技,他們披髮文身,手持大旗,爭相逆潮而上;雖於鯨波萬頃之中,卻能不溼旗尾!讀後使人爲之咋舌鼓掌。

第四層寫杭州市民和皇室的觀潮情景,其中突出描寫了杭州城的豪奢:請看,江岸十餘里間,觸處珠翠羅綺;而皇帝在“天開圖畫臺”上觀潮,遠望去簡直就像是在神仙台上那般。讀到這裏,雖然文字嘎然而止,但作者在提筆追憶往事時的那種“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遊,殆如夢寐”的興亡盛衰之感,卻又“言在紙外”地悄然升起矣。

總觀全篇,儘管篇幅不長,而場面熱鬧、內容豐富,這大大得力於作者善於剪裁、善於描繪的文字功力。首先,它剪裁得當,敘寫井然,給人以場面多變而層次井然的印象,其次,它語言簡練,卻又描繪細緻,又給人以“尺幅之中層千里之勢”的藝術享受。應該感謝周密,他給我們留下了這幅13世紀南宋優美的杭城風俗圖畫。

觀潮原文賞析4

酒泉子·長憶觀潮

朝代:宋代

作者:潘閬

原文: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

滿城的人爭着向江上望去。

潮水涌來時,彷彿大海都空了,

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

踏潮獻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

(技藝高超)手裏拿着的紅旗絲毫沒被水打溼。

此後幾次夢到觀潮的情景,

夢醒時依然感覺心驚膽戰。

註釋

長:通假字,通“常”,常常、經常

郭:城,滿郭即滿城。

萬面鼓聲中:將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弄潮兒:指錢塘江上執旗泅水與潮相搏的少年。

覺:睡醒

心寒:心裏感覺很驚心動魄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塘江潮涌的壯美風光。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鬥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

上片起首兩句,寫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萬頭攢動,爭看江面潮水上漲。爲下面潮水的涌現製造了氣氛,作好了鋪墊。上片結尾兩句,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法,把錢江潮涌的排山倒海、聲容俱壯,渲染得有聲有色、驚險生動。

過片轉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富於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爲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涌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後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於錢塘江涌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採用誇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爲密切。結拍言夢醒後尚心有餘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後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誇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觀潮原文賞析5

作品原文

七絕·觀潮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作品註釋

⑴雪花:浪花釣。

⑵魚臺:即釣臺,在錢塘江中段的富春江邊,相傳爲東漢嚴光(子陵)隱居垂釣處。

⑶人山紛贊:聚集觀潮的人很多,大家一邊觀潮一邊讚歎陣。容闊:指江潮像千軍萬馬排列成的陣容,非常壯闊。

⑷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借喻雄師勁旅。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錢塘江涌潮襲來時,波濤洶涌,如聞(十萬軍聲)。

作品譯文

千里錢塘的波濤滾滾而來,雪浪飛花的潮水涌向釣魚臺。

人山人海大讚江潮陣容壯闊,猶如鐵甲戰馬從容殺敵後回返。

創作背景

1957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繼續健康發展的形勢下,於整風過程中出現所謂“大鳴大放”的局面,但總的看來形勢還是好的,國民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勢頭,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爲標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已全面展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社會安定。

1957年9月11日,毛澤東在杭州視察工作時適逢是錢塘江傳統的觀潮節,毛澤東及其隨從人員輕裝便服,到最佳的觀潮地鹽官鎮。這裏人山人海,他們只得改到鎮郊七裏廟附近觀潮。這天,天氣晴熱,毛澤東在警衛人員臨時搭起的小帳篷內小憩。錢塘江涌潮時,毛澤東就步出帳篷眺望。

只見涌潮洶涌,海塘相撞,層層浪花,彷彿千堆雪。毛澤東凝神沉思,直到江面漸漸地平靜,他又纔回到椅子上,問警衛員潮水是怎樣形成的,又將月球潮汐的理論向他們講了一遍,並且說:“南宋的時候,錢塘江可直到杭州,那時我們可以站在吳山上觀看了。現在錢塘喇叭口因爲泥沙堆積變小了,所以就要跑到海寧,再過幾百年,海寧也要看不到潮了。”後來,他又面對錢塘江凝視、思考,吟成了這首《七絕·觀潮》。

作品鑑賞

詩人寫的這首《七絕·觀潮》中,從頭至尾,氣勢如虹,這不僅寫出了錢塘潮的氣勢,也寫出了詩人自己內心的一貫的氣勢。內氣與外景同時耦合,可謂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氣碰上了一個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當然這個知音(即是詩人)胸中的風雲也只有萬里江山才能容納。

詩人眼中的錢塘潮陣容壯闊,來回奔騰,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勢。如此氣壯山河的氣魄的確也只有毛主席這樣的大詩人才能勝任愉悅,一氣呵成。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詩人緊扣題目“觀潮”中之“觀”字,具體描繪錢塘江潮涌的氣勢:“千里”指水域之寬;“滾滾來”指波浪之急,唐代詩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其中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千里”,寫波濤水域的面積;“滾滾來”,寫波濤的速度和氣勢。實現了多角度、多側面地壯寫涌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錢塘江的人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江身小,漲潮時,海水從寬達百餘里的江口涌入,卻受到江身小的狹窄的江岸擠壓,形成涌潮。而後面的涌潮又與前面的涌潮互相撞擊,後浪推,前浪阻,浪峯壁立,江面奇觀。浪潮高達三五米,落差可達八九米,驚心動魄,勢極雄豪。“千里波濤滾滾來”恰好寫出了錢塘江特殊地形的潮涌。“雪花”這裏指浪濤,北宋豪放派詞人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詞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釣魚臺”即釣臺,在錢塘江中段的富春江邊,相傳爲東漢嚴光(子陵)隱居垂釣處。“雪花飛向釣魚臺”,指後推前阻形成的浪濤飛向釣魚臺,寫盡涌潮的磅礴氣勢,沿江而上,不可阻擋。清代詩人曹溶的《滿江紅·錢塘觀潮》,曾有“亂濤穿到嚴灘歇”的詩句,意同“雪花飛向釣魚臺”一樣。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人山人海的觀潮者紛紛讚揚涌潮的陣勢闊大,就好像那雄師勁旅凱旋歸來,受到人們前呼後擁的歡迎。“人山”寫出了觀潮者衆多,不僅站得密集,而且站得層層疊疊高低不平,形成了一座人山;“紛贊陣容闊”,是說觀潮者都在讚揚潮涌的陣勢闊大、氣勢恢宏。“人山紛贊陣容闊”,突出其他觀潮者的反應。“鐵馬”是古代配有鐵甲的戰馬,借指雄師勁旅。毛澤東戎馬一生,由觀潮而自然想到“十萬軍聲”。“從容”二字,寫出了潮涌鎮定、無所畏懼。“鐵馬從容殺敵回”的詩句,是由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人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化出的,是毛澤東觀潮的總體感受和想象。

作品點評

《七絕·觀潮》卻汪洋恣肆,詩人大膽地運用誇張手法,用“千里”修飾“波濤”,言涌潮波及百里之遙。錢塘江潮水排山倒海的氣勢與詩人包舉天下之胸懷,交相匯合,外景與內在的互會,主觀與客觀的交融,便產生了《觀潮》的雄渾豪壯、磅礴沖天之氣勢。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觀潮原文賞析6

原文:

觀潮

[宋代]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賞析:

翻開蘇軾的詩集,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但是這一首《觀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卻很特別,極具禪味。

就蘇軾的廬山詩而言,他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別開生面;他寫的西湖詩“波光灩瀲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也獨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極濃,說明如陷在裏面跳不出來,就常被現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觀事物的真相。後者觀察景物敏銳而深刻,譬如恰到好處。《觀潮》一詩,也是繼於以往人生體驗,看清自己心隨境轉、雜念叢生的衝動之後的淡雅,不隨着衝動妄念走。

從詩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詩人對廬山的風景和錢塘江潮慕名已久,常縈於夢寐。似乎如果不能身歷廬山之境,一賞煙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錢塘江潮,一看它萬馬奔騰,勢撼山嶽之壯,真是辜負此生,千般遺憾,難以消解。可是後來攀登廬山,出任杭州刺史,飽覽了廬山的煙雨,欣賞了一年一度的錢塘江潮,反倒覺得客觀的景物究竟是曠世稀有還是平淡無奇,也不過是自己主觀意識的驅動。煙雨的聚散飄忽,江潮的自來自去,似乎不再那麼激烈澎湃,不過是風幡不動心妄動。

以禪理入詩的歷代詩人都有,唐代的王維可以說是代表,因爲他追慕隱逸恬靜,後來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詩表現了出塵的思想。如“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都是例證。蘇軾在經歷過宦海風濤,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坎坷之後,產生“及至到來無一事”的禪語,也是煩惱即菩提的真實價值。

蘇軾借《觀潮》爲題,抒寫了一種經歷妄念躁動,轉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禪宗情調。所謂禪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強調“住靜觀心”、“慧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南宗則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以達到“無念爲宗”。蘇軾在詩中說的“及至到來無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後,細想這與蘇軾當初未來時的千般期待、萬分遺憾,顯得很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