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體會(15篇)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心得體會(15篇)

弟子規心得體會1

最近公司每週一課的時間在播放《弟子規》。說是近期很流行的培訓課(不過在他們放映之前,我還真是一點都沒聽說)。

剛開始確實有點不屑,因爲講課的教授自己也說,這是古人用來教育小孩子的訓言。我們基本都是可以有小孩的年齡了還看這個……

不過,聽了2次課以後,這種想法慢慢改變了

其實具體的內容我也不見得都能背下來,但是那位教授講的幾個小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次的觸動是在那個警察局長給小朋友講完課後,告訴他們:“你們知道嗎?哪怕是死去很久的人,只要我們看到他的骨頭,就能知道他是男是女。“小學生們都覺得不可思議,紛紛詢問是如何知道的。警察局長說,“男生和女生的骨骼顏色是有區別的,特別是生過孩子的女性,骨骼略呈灰色,因爲媽媽爲了孕育孩子,把自己身體的養分都傳給了孩子……”當時一聽,頓時覺得頭腦一陣脹痛,眼眶頓時紅了,突然就想到媽媽頭上花白的頭髮,就算染色,不時的還會褪去……心情異常沉重。

今天的課我記住了那幾句:父母叫,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乍一看,都是小事,或許很多人都覺得不值一提,甚至有逆反情緒,我剛開始也覺得……父母的訓話、要求也不見得都是對的,難道還都要接受啊。不過再想想這些無非說的就是一個“孝”,“孝”——“老”在上,“子”在下,強調的就是長輩和晚輩間血脈相承的聯繫。而“教”——孝之文也,乃是中國文化中一貫要求的做人的根本——孝爲先,然後習文。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情重如山,難道我們不應該把這視爲做人的根本嗎?所以,至少不要太過忤逆,即便父母的想法、做法不對,至少也別正面衝突。

說到“父母叫,應勿緩”,講師還提到一個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曾子。他是個著名的大孝子。有一天在山上砍柴,剛好有個朋友到他家找他,曾子的母親沒有什麼文化,怕言語上有什麼不妥之處,既不敢與之交談,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時婦人不能隨便出門,曾子父親早亡),於是用牙齒咬着手指,直至出血。這時候,在山上的曾子頓覺得心口一緊,怕母親有事,立刻下山來,跪問母親是否有事。母親如實相告。

講師說完,很霸氣地說:“不要跟我討論這個典故的真實性,我就堅信這是真的!父母對兒女的呼喚,尤其是母親對兒子的,有時候就是不需要言語。”挺有魄力的一講師。

還有一個小故事,在網上看到的。發生在一小公園,一個3、4歲的小男孩在草地上玩耍,他年輕的媽媽喚他回家,叫了他很久,他也不理會。直到母親拿出一條巧克力,在手中晃了晃,小孩立刻被吸引住了,媽媽問他想不想吃,他說想,媽媽說那要跟我回家吃。小孩立刻就乖乖地跟媽媽回家了。

教授說,這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父母對孩子的物質獎勵式教育。仔細一想,這不是對孩子進行人的教育,而是動物的條件反射教育!長此以往,就不是“父母呼,應勿緩”,而是“物慾呼,應勿緩”了!而人的慾望是會膨脹的,直到有一天,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慾望,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將父母棄之不顧,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想想,這些都說的很有道理,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反省,對父母,我們做的真的夠了嗎?

弟子規心得體會2

光陰荏苒,驀然回首,來我們公司已度過了十個歲月,也意味着學習傳統文化已有十個春秋,回首過往,這是一個學習和改過的心路歷程。人生活到老學到老,記得剛開始學習《弟子規》時,充滿激情,見人就說《弟子規》好,生活中卻體悟不深,在對照經典時,似乎一無是處。多年來在老師的引領下,也取得了一些進步,在此與大家彙報自己的點滴心得。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適者生存,不學習意味着被淘汰。20xx年6月,當時我們是第一期德藝書法師資班,號稱“天下第一班”。班上同仁在各行各業都小有成就,加上各位同仁學習傳統文化已經有些年頭,自己卻是一個門外漢,與大家的差距自然不言而喻,爲了不掉隊,當然需要倍加努力。

自知基礎差,唯一的辦法只有加倍用功學習。加入傳統文化團隊前,休息日早上六點起牀已經很早了,在這個學習型的團隊裏,大家起得都特別早,有五點不到就起牀的,甚至有三四點起牀的。對於這種作息,顯然是一種挑戰,逐漸也適應了這種早起的生活習慣。要想趕上大家的步伐,平時除了早起,還要提高時間的利用率,正常的課程除了要專注學習,還要利用平時零散的時間。中午大家在享用午餐時,自己規定15分鐘內用完餐,回到宿舍休息20分鐘後繼續學習。晚飯、洗漱後,也是如此。就這樣充實地學習了三個月,學習進度也開始跟上大家的步伐。

學習四個月後便開始進入工作的狀態,當時被派往內蒙古東聯藝術學校,承擔書法教學及學生生活管理工作。工作以後,自我學習的時間已經很難保證,而學生書法的學習進度在不斷地往前進,老師自身的提升沒有跟上,將無法帶領學生繼續往前學習。好在前面四個月早起學習的習慣還一直保持着,可以利用這點零碎的時間,進行自我的提升。當然假期更加不敢鬆懈,在家埋頭苦練。

20xx年6月回到公司,因工作需要,其他同仁相繼被派到其他單位開始工作,而自己則有幸留下來邊工作邊學習,讓自己的書法有了進一步的提升。20xx年自從長期書法班開班以來,加上其他工作內容的安排,一天下來,已是筋疲力盡,其間也很少有休息日的安排。長時間的持久戰,讓自己身心疲憊,不知曾幾何時,早上已經起不來了。自我的學習提升,也成了自己心中最糾結的一個難題。

因爲學員每天一個進度,而自身卻停止不前,這也直接影響到學員的進度。早上6:00以後到晚上休息,這一段時間都不是屬於自己的,而自己書法專業的技能還需要得到進一步提升,時間從何而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先生《勸學》一詩讓我找到了一條光明大道,詩的內容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古人可以做到三更眠,五更起,我輩不如古人,更當加倍努力,又何不效法古人呢?

看完顏老先生的詩讓自己心潮澎湃,《弟子規》中也講「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從20xx年下半年開始,若沒有其他特殊原因,堅持每天早起練習書法,而這每天一到兩小時的積累,讓自己收穫頗豐。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裏,首次突破了楷行隸篆四體的挑戰,同時楷書還臨習顏、柳、歐、褚、瘦金等體,這也讓自己接下來的學習更加充滿信心和動力。而且早起學習精力充沛,當然寫作品的效果較晚上好很多,學習效率也更高。

弟子規心得體會3

自從踐行《弟子規》以來,孩子明顯比以前懂事了很多,從先前什麼都不幹,只要動動嘴巴,大人就都幫他做了。特別是爺爺奶奶什麼事情都依着他,讓他認爲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的,什麼事都依賴父母,爺爺奶奶,養成了驕縱的壞習慣。

直到有一天,孩子回來一字一句背弟子規,一字一句的踐行,並寫踐行日記,明顯比以前懂事了。有一次,下班回來,看到他拿一個拖把在拖地,雖然拖得不是很乾淨,但那種發自內心想幫媽媽分擔一點家務的心,讓我感覺他長大了。家裏來客人也會主動打招呼,問好;也學會關心人了,奶奶頭暈,會主動幫奶奶拿藥,倒開水,還不忘了說聲小心燙着。爺爺喝酒,會勸爺爺少喝點,當心高血壓,會爲他人着想。時不時做點事情還不忘套用兩句弟子規。比如幫奶奶捶背就說是入則孝,就是要孝順長輩,幫媽媽蓋被子說是冬則溫等等……

所以說從孩子點點滴滴的變化來看,弟子規確實讓孩子變得聽話,懂事,孝順了很多,弟子規是一本很好的誦讀經典。不光是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爲子女做好榜樣,大家一起踐行弟子規,這樣纔會有更好的成效。

弟子規心得體會4

《弟子規》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它不僅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也要求師長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爲孩子效仿的楷模。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則,這24個字清楚明晰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出塵入世做人的基本準繩。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以上這些是爲人處世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這些都做好了之後,還能有餘遐,就應更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先立德,後學文。俗話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品德,這是根本的東西。因此《弟子規》總序中說,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但長期以來,受市場經濟不良影響,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過分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思想品德的教育。這種捨本逐末的錯誤做法使許多人表現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缺乏愛心,沒有社會會責任感,甚至身敗名裂,違法犯罪。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淨化人們的心靈,提倡以德立人、以德興國。

從《弟子規》的第一章裏,我首先讀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百善孝爲先”。歷朝歷代,都很認同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筍”、“王祥臥冰求鯉”、“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爲母埋兒”等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而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爲後世學習的榜樣,這些事也日益成爲流傳至今的經典長久不衰。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爲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於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在學習之前,我自認爲是個孝敬父母的人。可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做得遠遠不夠。以前我常常因爲這樣那樣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總認爲多打幾個電話,多給父母幾個養老錢就算是孝子了。這是何等的認識錯誤啊!現在我的父母都已進入花甲之年,我應該怎樣盡到作爲子女的孝道,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現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用弟子規來教育學生。如上英語課時,發現溜號的同學,教師可用《弟子規》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的教誨教育學生,幫助他們改掉不良行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批改英語作業,發現學生抄作業,監考、改英語試卷發現學生作弊,教師可以用《弟子規》中的“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的教誨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爲重。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爲人生的目標。因爲如果以外在的物質作爲追逐目標,無論多少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我想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並影響後世的,應該不會讓人的一生有什麼遺憾。

總而言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親仁及餘力學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廣泛運用,並經過家庭、學校、社會,逐步推廣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應該認真地反覆讀誦,深入內心,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爲的指南。

弟子規心得體會5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於《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後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爲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爲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說出去的話,誠信爲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麼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爲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爲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眩”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範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爲什麼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着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6

讀了《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從小就要學會做人,面且老師說這是最大的的事情。其中·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全文的中心。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要尊敬長輩,懂得了要關愛別人。聽了陳老師的講課,讓我學會了守紀律,學會了體諒別人,學會了幹家務,明白了自己事情要自己做。

這段時間在陳老師的的引導下,我堅持每天讀背經典,做家務,早晚問候爸爸、媽媽,見到老人主動行禮,見到叔叔阿姨主動問好,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都誇獎我越來越有禮貌了,表揚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我開心極了,感到很自豪。我知道,我能有這樣的進步,都是學習《弟子規》的結果。以後,我要把這個好的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我要爭取讀更多的經典、讀更多的書,不斷豐富自己。

弟子規心得體會7

從本學期伊始在學生和教師中,掀起學習《弟子規》的熱潮。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做法和體會。

一、對《弟子規》的認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爲《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弟子規》一書內容簡明通俗,不談空洞理論和教條,而是教導基本的品德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應有的禮節。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生活如同行屍走肉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爲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爲規範。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爲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爲,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幾點做法。

①以自己先學,帶學生跟着學,不懂的字句問語文老師或上網查資料,課間或班會課與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說說自己對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沒做到或沒意識到,現在怎樣做等,對照《弟子規》一書,哪些沒做到位,或還需改進的學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②學懂了要求會背誦,可以在跑操時一邊跑一背,既培養、鍛鍊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跑出節奏,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幾點感受。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①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爲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做爲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②心靈淨化了。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爲學生做好表率。

③覺悟增強了。學校發起《弟子規》教學活動就是讓我們接受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通過學習來提高每同學的思想修養和道德素質以及如何做到學以致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在學習中增強自身的責任心,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充分保證執行能力,爲創建和諧家庭、和諧班級、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通讀了《弟子規》,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對長輩有禮有敬、對兄弟恭敬友愛。對個人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有時在具體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有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的情緒在裏面,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讀完《弟子規》後,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弟子規》規範人的行爲,一句話一個道理,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啓示。作爲黨員,我們要正視自己,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和不足,認真改正和彌補,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最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閱讀《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黨的宗旨是爲人民服務,作爲一名黨員,要多傾聽羣衆呼聲、接受羣衆監督、尊重羣衆意見,真正做到“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權爲民所用。”

細節決定成敗。《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提高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多時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閱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

弟子規心得體會8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誦讀經典《弟子規》的活動。“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古人寫的《弟子規》壓韻、好背,讀上去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聽到別人讚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逐漸與你親近起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這樣做的人太少了,而我呢?我的行爲不正與這相反嗎?記得不久前的期中考試,數學我拿了個99分,我就高興得不知天高地厚地驕傲起來。

媽媽告誡我說:“碗外有盆,盆外有缸,缸外有湖。”原本滿心期待媽媽能誇獎我幾句,真掃興。我憤憤不平地說:“好不容易考得這麼好,只差一分就是滿分,也不曉得說幾句好聽的,哼!”唉,現在,我懂了,我們的古人多麼謙虛呀,他們竟然是“聞譽恐,聞過欣”,我是不是該爲自己曾經的驕傲感到羞愧呀!

“出必吿,反必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我們班有很多同學做得真好,反之有個別同學在同學家玩到七八點纔回家,他父母可着急了,打電話問這個同學,問那個同學的。過了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嚴厲的批評了他。那時我想到了“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毛病,有時下午上一節課玩到五點纔回家,我得趕緊改啊!

《弟子規》裏像以上這樣的生活學習方面的“小”道理還有很多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用心去體會,去理解,才能慢慢運用它,實踐它。當我們把一些良好的習慣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我想這個世界就多一份和諧和文明。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對比古人,反思自己。

弟子規心得體會9

今天在班會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的知識,領悟了弟子規的含義,書寫了弟子規的精髓。有些同學對這些知識受益匪淺,但有些同學還對這些知識領悟的不太深。對於我來說,這些知識是寶貴的,是我現在做不到的,是我現在缺少的。

在飲食方面,學校中餐有三種菜,可我很少三種菜都吃,昨天不要這個,今天不要那個,這就是我挑食的壞習慣。在這個方面我就沒有做好。

在孝順方面,我做的也不是很好,我只不過是偶爾做做家務,有時不做,有時甚至爲了一點小事和媽媽吵起來。現在回想起來,心裏有着一種愧疚感,媽媽生了我,養了我,對我有着羣山般,海洋般的恩,我們卻沒有一點報答,我們不報答,難道還有理由和媽媽吵架嗎?

在珍惜時間方面,我更沒有做到位。每節課下課,有時間不去做做題目,而是去和同學們嘻嘻哈哈;每天放學回來,有時間可以看會兒書,可我不能浪費一點看電視的時間;每個週末,做完作業可以預習或複習,可我卻是在看電視。這些不都是在浪費美好時光嗎?小學六年時間已如流水般逝去,我們不能再浪費初中三年的時間了。

這些都是我做不到位的,需要改正的。從《弟子規》中就可以反映出這些問題,從而改正。

弟子規心得體會10

《弟子規》是我們中華民族弘揚的傳統美德。它也是我國文化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記載着中華民族做人的道理以及文明禮儀方面的相關事項。

《弟子規》中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裏主要講的是做子女的應該孝敬父母,尊敬父母。若不能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做到“孝”,那就是忘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首先要做好的。

有人說:“誠信是道德之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信”則是人生的信條。人如果失去了信任,那麼他活在世間也就沒什麼意義了。正如《弟子規》中所說到:“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所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就要自己先做好誠信。

在《弟子規》中,有一句讓我感觸很深,那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說,家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要和睦相處。這樣就能讓父母少操一份心。而在我兒時不懂事的時候,我經常和我哥哥鬧矛盾。我哥是男孩子,又比我大,我當然鬧不過他。於是,我只好向媽媽告狀,說哥哥怎麼、怎麼欺負我。媽媽見我年小,自然是護着我。現在學習了《弟子規》後,再想想那些事,覺得很不應該,也給家裏增添了不少的麻煩和矛盾。

其實,只要仔細閱讀,就會體會到,《弟子規》確實對我們又很大的幫助,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反思。我們既然作爲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自然應該將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11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個歷史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爲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爲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你憤怒嗎?讀《弟子規》吧!你痛苦嗎?讀《弟子規》吧!……”大意如此。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難免產生幾分懷疑的心態。

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鬆;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於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麼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啓發,改變了心態。一個晚上熄燈後,同伴講靈異故事,我被嚇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結束後,一個上鋪的兄弟慢慢走到我牀頭,猛的大叫一聲“啊……”。

我以爲出了什麼事,被嚇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來。過了幾秒鐘才發現是他惡作劇,我是憤怒的靈魂出竅了,忍不住罵了他幾句。雖然馬上語氣緩和了下來,可我還是一直沒有睡着,彷彿鬼魂一直在我身邊,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頭髮,摸摸我的腳什麼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節也在我頭腦裏閃個不聽,長髮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魚般的白眼……

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這個捉弄我的這個人。最後,我想起《弟子規》的“泛愛衆”,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爲他是我的同類,因爲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些我多年前寫給自己的格言。

不禁心情越來越平靜,後來就不知不覺的睡着了。第二天,又看見這個兄弟,雖然依舊心理上有些障礙,但是敵意已經沒有了。現在,已經好如當初了。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12

存好心,行好事是做人的根本。我認爲,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誠信是金。書中講到:父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婦關係都需要建立在信任、在付出當中。再來,兄弟亦復如是,你愈照顧兄弟,兄弟就愈信任你。最後朋友,朋友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這都是要透過長期的相處,所謂日久見人心,才能真正贏得朋友的信任。也就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以一顆誠摯的心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不管是對人對事都要講究誠信,即誠實守信。這也是自古以來做人的基本準則。

作爲教師,我每天都要和孩子相處的很融洽。我覺得想和孩子處理好這一關係,就的和孩子交朋友。朋友之間是非常平等的,任何一個人想要獲得友誼就要學會尊重你的朋友,否則,你將失去他。對孩子也一樣。他也許還小,也許不懂事,但是他絕對懂得尊重。作爲朋友你必須要講誠信,當你學會信守承諾時,你便獲得了朋友的信任。同時也獲得了孩子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是世界上最珍貴,最無條件的。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於撒下種子喂麻雀。他還說: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席話讓我們懂了老師和孩子之間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有助於老師和孩子之間產生情感共鳴;使孩子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種活動,只有在互相信賴講究誠信的基礎上才能進行。

總之,學習《弟子規》就是規範人的行爲,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它對一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人格的確立,以及智力的開發有着關鍵的作用,尤其對小朋友來說,或多或少地瞭解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規範,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對教師來說也是一本難得一面鏡子。

弟子規心得體會13

在學校沒讓孩子們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我自己也沒有刻意去了解《弟子規》。看了這本書,學習了《弟子規》覺得對自己孩子幫助很大,感悟很深。《弟子規》的“弟子”是學生,“規”指的是規範,學習好《弟子規》孩子是很優秀的。

《弟子規》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受衆,而親仁,有餘力, 則學文……”我的孩子倪子如性格比較乖巧,也很孝順。有時候自己很喜歡吃的都願意和我分享,經常用自己做的愛心賀卡,寫上溫暖的話,表達心中對我的愛,每次都讓我感動。“首孝悌”她做得很好。

在自己沒接觸《弟子規》前,自己比較隨性,很多時候想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踐行《弟子規》後我會盡量剋制自己的情緒,特別在孩子面前想讓孩子學習好的品行,對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我會盡量幫忙!其實做好事是讓人非常開心的事,就像徐老師常說的“因爲有愛,所以生命有陽光!”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是我從小接受父母的理念,父母常說“你待別人好,別人也會待你好!” 我也常跟孩子說“學會感恩,感恩給你生命的父母。感恩給你知識的老師,感恩批評你的人,感恩給我們幫助的人”孩子似懂非懂。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身子女,自私,比較自我都是孩子的通病。每次我爲她做的事情都刻意地對她說“你忘了什麼了麼”她馬上接口說“噢,謝謝媽媽!”不管她是不是感動,但我覺得養成一個習慣是很難得的。

就在上星期少年宮,買水喝自己的長刷不出來,剛好有個不認識的阿姨也在買水,她順手就遞給我一瓶,她執意不肯收我,我很不好意思,女兒走到她身邊深一深地鞠躬“謝謝阿姨”阿姨很開心,我也很感動,我覺得女兒長大了,學習《弟子規》知道感恩了!

今後孩子的路很長,學好《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我想孩子的路會更寬!更廣!怎能不會不優秀呢!

弟子規心得體會14

從事教師工作幾年,常爲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不斷探索,但始終苦於無門,不得要領,直至學習了《弟子規》,才覺得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典可依。現就我粗淺的認識言談於下。

《弟子規》由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將《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三字一組、兩組一韻、四組一句編篡成文。後經晚清秀才賈存仁修訂更名爲《弟子規》。與《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一起成爲啓蒙教育的基礎教材,是教育學生敦倫盡份、防邪存正的最佳讀物。

全文分“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餘力學文”五部分,對“弟子”爲人處事、待人接物的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言簡意駭的語言做了詳細全面的闡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現在中小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見,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所以,《弟子規》說:“首孝悌”。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教之以悌,所以敬天之爲人兄者也。教之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君者也。”故子曰:“夫孝,始於事親,終於立身。”

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如果能做到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以“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那麼“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不難做到。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爲教師,首先是“傳道”後纔是“授業”和“解惑”。什麼是“道”?老子認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所謂“道”就是天、地、人的自然法則,是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的行爲準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每個人開始都是本性善良的,但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習慣相去甚遠,如不及時教導,善良的本性可能會發生偏離。

學生的成長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方面影響。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弟子規》,不僅可以使學生不斷的提高境界,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對各種壞習慣的識別能力和免疫能力。所以爲了我們學生的健康發展,爲了構建我們的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弟子規》的學習勢在必行。

弟子規心得體會15

本學期開學初,縣教育局要求全縣師生共同窗習《弟子規》,在下在指點同窗們朗誦、背誦的進程中,本人也努力學習,感到播種很大,領會到教育局展開這次學習活動意義嚴重,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呼喚品德的時代,更顯得不足爲奇。重複誦讀那質樸的古訓,不由使人心胸恍然大悟,在潛移默化中,似乎拉近了本人與聖賢的間隔。

在下學習《弟子規》深入領悟到以下四點: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

3、爲人要謙遜;

4、要找準人生目的。

《弟子規》教人向善,培育增長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並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

讓俺們一同來傾聽聖賢的教導吧,從盡人倫之本分做起,做一個好兒女,一個好丈夫,一個好妻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一個好員工,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好冤家。只要這樣,俺們才幹承當更多的社會責任,爲社會的調和與安定奉獻本人的力氣。在下願與大家共勉,在教書育人這個事業中,嚴厲要求本人,懷着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事必躬親,勤勞學習,不時進步團體涵養和素質,爲教育的開展做出本人的奉獻在零碎的看了蔡教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後,在下對其深遠意義有了新的看法,深深看法到《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陳舊、又時髦的讀物。它是俺們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教師,通知俺們許多道理,率領俺們領略人生的真理,標準俺們做人的原則,指明俺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它從孝敬父母、尊重晚輩、兄弟不和、做事慎重、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化細緻的闡明,使在下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導人們首先要有孝敬晚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要一團體的品德上進了,才幹做壞人,而俺們學習的基本就是:人的品德涵養。

學習《弟子規》使在下最難忘的句子是“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它傳遞了孔子的“泛愛衆”,朗朗上口,給人一種暖和的覺得,藍天之下,大地之上,對一切的人都應該愛,一切的人也都需求愛。在表達上“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比“四海之內皆兄弟”還有氣度,令人感到胸襟廣博,時至昔日它依然有理想意義。作家冰心曾講:“有了愛就有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一切崇高質量和美妙品德的中心。人只要懂得愛,懂得感謝,懂得體恤,懂得感恩,懂得寬容,懂得辭讓,世界上纔不會有充實和孤單。愛在哪裏?愛在一個淡淡的淺笑裏;愛在一個曾經被家人傳遞了許屢次的蘋果裏;愛在一牀暖暖的被子裏……愛是生活的主旋律。都講父母的愛比山高,似海深。在親情的世界裏,雨滴會變成咖啡,種子會開出玫瑰,清泉會釀成美酒,眼淚會閃出淺笑。

《弟子規》實真實在地通知俺們如何做人,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處事,如何分寸有度的接物,它會時辰照射着俺們行進的步伐,豐厚俺們的思想。讓俺們衝向傳統文明知識的陸地,學會做人的道理。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行不足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需俺們仔細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爲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原則,在生活任務中就會有正確的判別,及時糾正本人錯誤的言行。

經過學習《弟子規》,在下深深地看法到本人做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孝敬父母方面還要好好努力。去年在下的爸爸患直腸癌,需求在下的協助和照顧,在下卻藉口任務忙,單位不準假。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不應該。父母對在下那麼好,在下有什麼理由讓他們在需求在下的時分使他們絕望呢?在下也生過病,他們是那樣的細心照料,無微不至,而在下呢?既缺乏細心,又缺乏耐煩。學習《弟子規》,在下想不只是一個進步團體涵養的進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進程。對一團體的生長來講,是非常必要的。愛四周的人,愛這個世界。只要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調和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調和的世界。

《弟子規》是一本集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以學規、學則的方式,三言成語的體例,稀釋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知識的教育範本。其淺顯易懂“便於誦讀解說而皆切於實踐”,不管從任務到生活,還是從做事到做人,廖廖1080個字,就把人類社會所倡導的、支持的,遵道的、違德的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外延豐厚。《弟子規》自身就是“道”是“德”。所以要牢記《弟子規》,並用它來要求本人、反省本人、反省本人,做到敦倫盡分。少量的現實證明,能按《弟子規》的要求來標準本人言行的人,相對在家庭中是一個好兒女、好夫婦、好父母、好兄弟姐妹,在單位是一個好員工、好同事、好冤家、好指導,在社會上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聖賢之人。

《弟子規》自身就是一種標準,一種品德質量的標準;同時也是一個讓大家去事必躬親、自在下管理的行爲標準。它不是拿來要求別人的,而是經過本人的踐行來引導、帶動身邊的人一同學習,一同力行,逐漸提升本人的素質,進步家庭生活質量,改善任務、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習尚,從而到達構建調和家園、調和社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