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與個人成長規劃

一、人生規劃的前提:認識自己

《弟子規》與個人成長規劃

只有充分認識自己,才能設立出切實可行的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目標纔可能達成。

1、旁觀者清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正確認識自己,先要跳出自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並挑剔自己,才能發現自己的毛病。

2、知恥近乎勇

審視自己一身毛病,要發羞愧心,承認自己的錯誤。

人之所以不認爲自己有錯,一是沒有看清自己,二是看見了也死不認賬,這就是不知恥。

3、要勇於改過

孔子說,堯舜都有所不能。也就是說,堯舜這樣的聖賢都有一定的過失,何況我們一般的人呢。世上不犯過失的只有兩種人,一種,聖人(佛);二種,愚癡到極點的人(無知無過,或者不知道自己有過)。

有些人發現自己有好多毛病就學會接受自己,反正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然後自暴自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很多毛病都是養成的一些壞習氣,都是能夠改過來的。只要真正發勇猛心,沒有改不了的毛病。

真正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短優劣,並不斷地努力修正自己的一些過惡,這才能真正的規劃自己的路了。

4、修清靜心很重要

在規劃人生的過程中,清靜心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靜下心來做選擇,纔不會受到外在的影響,不會因爲某人說某些行業很好而違心違性地去嘗試。

5、《弟子規》是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

在《弟子規》的教育中,可以幫助大家處世待人與審視自己的大原則,並從這些原則中獲得選擇的智慧,並由此而產生真正的清靜心,把握好自己的世界的關係,認識自己,把握未來。

二、人生規劃的第一步:樹立目標

1、人生在世,立志爲先

沒有耙子練不出好射手,沒有方向,任何方向吹來的都是逆風。人生在世,立志爲先,立志就是樹立人生的目標。

2、學習的目標

學習的目標不爲考試,而是積攢成長的資糧,借鑑往聖先賢的經驗,體悟經營人生的道理,修正自己的行爲,淨化自己的心靈,美化身心語意環境,樹立崇高可行濟世成仁的志向,從而獲得經營幸福人生的源動力。

3、上大學只做兩件事

上大學只做兩件事:交朋友、煉資本。

交朋友:(1)自己做一個值得交的人。想交朋友,自己首先得夠朋友,這是基礎。(2)知道應與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損有三友,益有三友,與什麼樣的人同行很重要。(3)知道如何交朋友。知道如何交到好朋友真朋友,這是一生經營的話題,關乎一個人的人生質量,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煉資本:(1)知識不是資本,只是資源,沒有人考查你知識夠不夠。學點知識不容易,頭懸樑錐刺骨,但學到的知識不會用,只會讓自己變成書呆子,這時候知識不但無用,甚至害了自己。(2)學問也不是資本,把知識轉化成學問也不容易,歐陽修說他“三上”皆不得休息,才化育成一點學問。學問一者研道二者修身三者養性,若是不能用來濟世,這樣的學問還是於世無用,只是把自己變成了學者。(3)什麼能夠稱之爲資本?知識學問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內化成先見卓識,內化成堅定的判斷力,內化成享受人生的大智慧,進而內化成濟世解惑的本事,扶危濟困的實力,運籌帷幄的決策力,這時候,知識活化到生活中,成爲自己的戰略資本。其實,並不是上大學做這兩件事,整個人生都是在做這兩件事,上大學不過是社會給了我們足夠的機會去積累去思考去成就,而我們如果放棄這個機會,社會就會放棄我們。

4、社會工作生活的兩個目的:

社會也有兩個目的:(1)讓家人幸福;(2)體現自己的價值。

什麼叫讓家人幸福?一是讓家人無後顧之憂,二是讓家人無當下之辱,三是讓家人無衣食睏乏。一個人如果做事毛草,或急躁,或出言無理,或行爲乖張,他出門做事家人誰也不放心,也就是說,人人對他有後顧之憂。一個人做事不擇手段不顧公利膽大妄爲乃至觸及公理道義,甚至觸及國法身遭刑戮,家人即受當下之辱。人若無前二者即心安理得,若能努力盡心,家人必定衣食無憂,安享幸福。(和爲貴平爲福)

自己的社會價值如何體現呢?人若是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就會虛無、墮落、渾渾噩噩,甚至一些被人誤認的成功人士都會因爲無聊、落寞、荒淫、打擊而走上輕生之路,這就是因爲:一、沒有找到自己的價值;二、沒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三、不願爲人付出愛心。這些人因爲這些將自己囚禁在小我中無法脫身,最終身陷困局無法解脫。

5、《弟子規》對選擇目標的意義

《弟子規》從人倫根本、生活規範入手,寫到親仁、學文,是人生立志的思維基礎,是人間正道的行走方式,是學習學問的方法要領。也是爲人處世的綱要準則。

三、人生修煉,從格物致知開始

1、明智爲修身之要

要想幸福,必須正確規劃自己的人生,而要正確規劃,必從人建立正確的認識開始。也就是說,不明智無以修身。

《大學》雲:“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以,格物是致知的前提,是人生求學的基礎。

2、格物

格,是格除、格制、格鬥,物是物慾。人只有真正正確自己的物質需求,不再被物慾所操控,不與人攀比吃穿,不在人前炫耀富貴,不在物質誘惑面前神魂顛倒,這時心才能安,心安理才能得,心中平靜纔會有智慧顯現,不動心才能知足常樂,淡泊明志才能寧靜致遠,這時一切知識才有可能順暢進入心門,一切學問才能找到成長的土壤。

3、致知

之所以說不格物無以致知,是因爲不格物無以致到真知,人如果貪財好色,學到的東西肯定是奇技淫巧庸俗污穢;人如果心高氣傲,學到的東西肯定是自以爲是目空一切;人如果攀緣媚貴,學到的東西肯定是譁衆取寵奸侫詐僞。知識只是工具,只是資源,惡人持刀殺人,俠客仗劍救人,格物後,致真知,致知後,真格物,這纔有了人生修爲的基礎。

4、誠意

有了致知的功夫,爲人必然真誠,待人必然情真意切,待人情真,助人意切,心地真誠,氣沉意謙,方纔有了君子氣象。

5、正心

一個人真誠有信了,必然誠於中形於外,思考問題都用正知正見,心正了,邪氣不再浸染於人,人便不會受到流弊的傷害,守住了自己的君子氣象,所謂文質彬彬,一幅謙和受福之相,擁有了堅定的信念,不爲外力所動,格物的功夫更深了一層。

6、修身

一個人心正了,身才會端,行才能正。身端行正,內外和諧,則自守必然合乎天道,處世自然合乎人道,愛惜物力合乎地道,“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厚德載物,學高爲師,身正爲範,修養出恭謙信敏惠溫良恭人儉讓的氣度,這是修身得力。

7、齊家、治國

修身得力的人,內心明徹如鏡,對外謙和禮讓,自然能夠影響他人,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家人必定是第一個受益者,家怎麼能不齊?一家人團結友愛,家道必然興旺發達,怎麼不引得左鄰右舍爭相效仿?這樣,必然會“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乃至於“治國平天下”。

8、“平天下”的.真實含義

平天下不是征服天下,而是使天下太平,人人安分守己,個個孝悌忠信,進入堯舜之治。

9、幸福人生,修身爲本

《弟子規》是修身的行爲規範,是爲人根本,也是修身入門的實演手冊,萬丈高樓平地起,《弟子規》是基礎。

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必能贏得金秋

1、堅守、信心、永不動搖

有人問我跳槽的問題,我說,一個人要成就,一定有確定的人生方向,有自己的堅守的環境,有固定而和諧的人際的關係,還有幫助自己成長的一段時間,如果整天跳槽必定心神不寧,讓自己在市場風浪中沒有了主心骨。所以,安心工作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終身之計。

2、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該吃苦的時候一定要努力吃苦、用心吃苦、樂在吃苦,方可苦盡甘來。人生要耐得住寂寞,蟬的高歌來自於七年的地下積蓄力量。

3、孝親尊師的規範

《弟子規》幫助我們建立起孝親尊師的規範,打好了人生的基礎,一切智慧、財富和力量的大門就此打開。

4、得道多助

《弟子規》幫助我們建立起與人交往的規範與方法,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自然得道多助,人生處處遇貴人。

5、做事規範

《弟子規》幫助我們建立起做事的規範,做事定然更穩健更從容,人生的規劃自然能順利達成。

6、志同道合

落實《弟子規》的人一起共事,自然能夠互幫互襯,容易匯成合力,以最快的速度達成目標,做成大事。

7、爲人生交響曲調好弦校準音

《弟子規》不是學給別人聽,也不是做給人看,而是幫自己打好基礎,爲人生交響曲調好弦校準音。

懂得《弟子規》的深遠意義後,不求立竿見影只管用心去做,去實踐,去落實,將聖人的教導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自然自己會得到真受用,不用別人逼,不用別人催,自己會越做越歡喜,因爲這種快樂是無以言表的。

落實《弟子規》永遠不急功近利,但功易成,利隨而易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方有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