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課文點評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作爲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赤壁賦》課文點評,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賦》課文點評

建安十三年,曹操自江陵追劉備,順流東下。備求救於孫權,權將周瑜請兵三萬拒之。瑜部將黃蓋建議,以艨艟鉅艦載以燥荻枯柴,先以書遺操,詐言欲降。時東南風正急,蓋以十船著前,餘船繼進。進二里許,同時發火。火烈風猛,燒盡操船。曹兵大敗。石壁皆赤,故曰“赤壁”。東坡年四十七,謫居黃州。寓居臨皋亭,遊赤壁而作是賦。曰“前”者,別於後也。江漢之間名赤壁者三焉:一在漢水側竟陵東,即復州;一在齊安郡城下,即黃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許,屬漢陽縣。破曹赤壁,乃江夏西南者。東坡赤壁則系黃州,與復州赤壁皆是天生赤石之壁,非猶江夏西南緣火攻而赤者也。東坡特借景以弔古耳。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八字從遊之年月日賦起,確是敷陳其事,直言之體。“蘇子”二句賦客、賦舟、賦遊赤壁。以上四語,題麪點清,下面全皆從此生出。“清風”句點出風,“少焉”句點出月。“風”、“月”二字一篇張本。着“少焉”二字,妙!恰是既望之月。“徘徊”句亦妙,見月之遲遲而出也。“白露”八字恰是秋夜之景,讀此等處,當悟篇首着年月之妙。 ]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誇;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於是”句緊接上來,前“屬客”句已點飲酒,此又藉以生出“樂”字,伏後“悲”字。“桂掉”四句從楚詞脫化來。“客有”段極摹其聲之悲,以起下“悄然”之間,當知此是借客作波,是實事,是妙文,會心人自能得之。“月明”一段觸景生情,卻借客發出,是立言最妙處。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逝者”說水,“盈虛”句說月,二句“而”字上是客所知,“而”字下是客所未知。“蓋將”下則皆客所未知。舊評以“變者”二句爲客所知,終未思其爲更推進一層也。東坡有此一段見解,才借曹操事感發。“且夫”句又宕開一層,“苟非”二句說來最有身份,最有見地。既以自況,又對赤壁。妙!妙! ]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客喜”句收前“悲樂”二層,“相與”二句結得悠然。]

【總評】

起首一段,就風月上寫遊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適之意。入後從渺渺予懷,引出客簫,復從客簫借弔古意,發出“物我皆無盡”的大道理。說到這個地位,自然可以共適,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時宜都消歸烏有,那復有人世興衰成敗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數語,迴應起首,始終總是一個意思。遊覽一小事耳,發出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若不是此篇妙賦,千載以下,誰知赤壁曾爲蘇子游耶?篇中凡韻十三易。

拓展:

作品簡介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作者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爲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佈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着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創作背景

《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爲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重闢”,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爲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爲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爲《赤壁賦》,第二篇爲《後赤壁賦》。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