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案

一、教材分析:

赤壁賦教案

《赤壁賦》一文屬文賦,文質兼美,音韻和諧,乃蘇軾之傳世名篇。儘管文章抒發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奧,但文章在誦讀、鑑賞、審美等各方面,均可視作古代散文的經典。同時,體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體會作者豁達的胸襟,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乃至綜合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二、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同時,由於前面已經學習過《阿房宮賦》,對賦體文章的特點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但以往強調文言基礎知識的內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所以要在這些方面加以強化。

三﹑設計思想:

文言文的學習要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文言文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作者情感的體悟。文言文教學要重視文言字詞的積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精華,體驗作者的人生感受並在情感上與之產生共鳴。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這篇賦文質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蘊含着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結合文本深入探討,以競賽﹑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作者人生態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作品“以文爲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鑑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瞭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瞭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辨別高下優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五、學習難點和重點:

重點1.品味、鑑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2.背誦課文

難點 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曠達的情懷。

 六、教學方法:講解法、誦讀法、討論法

七、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八、課時安排:三課時

九、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設計: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過一位古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蘇東坡傳·序》(投影展示)

這裏描述的是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就是蘇軾,一個曾自嘲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黃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學上“成熟”了。在這裏,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簡介及創作背景:

文“三蘇”“八大家”“歐蘇”,詩“蘇黃”,詞“蘇辛”,書“宋四家” “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爲這段時間蘇軾的創作達到了巔峯。《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

三、回顧“賦”的文體知識。(隨機請學生回答相關問題) 關於“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螭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爲代表的“騷賦”,漢代爲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後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爲“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爲“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四、檢查預習效果:(各組間比賽,男女生比賽,激發學生積極性)

⑴按課本段落,要求四個自然組的學生分別齊聲朗讀課文,看哪個小組讀音準,情感變化把握得好。

(聽朗讀示範錄音,正字音,指導學生注意語氣語調﹑節奏快慢﹑情感變化) ⑵檢查男生對文言字詞句知識的把握。

(通假字﹑多義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文言句式)

⑶檢查女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明確各段內容,概括各段段意:(按《優化》提示,可將課本最後一段“客喜而笑„„”另作一段) 明確:

第一段,寫作者遊赤壁的情景,展示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爲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五、分析第一段:

⑴情景設置:配樂,展示蘇子泛赤壁的畫面;學生朗讀課文。

(說明:文章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幅優美的秋江夜遊圖。將學生的思維帶進泛舟遊赤壁的優美意境之中)

⑵本段以寫景爲主,請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並朗讀。 寫景的三組對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組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用優美的語言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請一個學生描述。

⑷這樣的美景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朗讀出來)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樂) ⑸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抓重點句子法和想象畫面法背誦第一段。(目的在於使學生在誦讀中加深體驗)

六、板書設計

赤 壁 賦 蘇 軾

景(樂—山水之樂)——情(悲)——理(樂—達觀之樂)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即景而議 由情入理

七、作業設計

背誦全文,感受作者情感

   八、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