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精選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精選3篇)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1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佈於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遊》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民。當時兩人都被貶於黃州,成爲有名無實的“閒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緻。但“無與爲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着廣闊的胸懷,於是兩人共同欣賞着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後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裏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淡泊名利的人罷了。現實生活中,辜負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麼?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常回旋着如此的言語:“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後門吧。”“嘿嘿,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雲外,哪裏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現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爲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爲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爲舉手爲雲覆手爲雨的機關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聖的天使在世界永駐。“世界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讓我們用愛心擦亮這雙慧眼,都具有蘇軾那樣高潔傲岸的情懷,摒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風習。請那些碌碌於塵世中的人們,張開這雙發現美慧眼吧,因爲只有你發現美,纔會愛美,並用汗水把我們的世界建設的更加美麗和富足。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2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着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爲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爲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於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爲“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儘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於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儘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區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閒適的'心境。能夠將月光比作水的,或許還有很多;能夠將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爲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閒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裏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閒人”,並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藉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淨的大自然,不失爲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着,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3

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塗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複製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爲他能在大半夜因爲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爲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我想對於那時的蘇軾來說,在哪裏看景都已無所謂了吧,不然也不會在找到張懷民後就直接在承天寺裏待着散步了。蘇軾在文中末尾所寫的“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或許表明他那時真正需要的只是另一個可以陪伴他的閒人了吧。古文觀止中有一句話說:“其曲彌高,其各彌寡”。蘇軾的爲人太過於清高,所以他的人生樂章能與他一起合着唱的人,定然寥寥無幾,他不願自降身份,與那些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也註定了他的知音難覓。否則,以蘇軾之才華,又何愁身邊無友,又何愁掌上無權呢?

對於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可是卻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爲不願成爲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爲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覆陷害忠良。

或許對於蘇軾來說,當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纔是最好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