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教案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邊城教案及教學反思

1、體會沈從文的邊城中的風俗美、人性美。

2、能瞭解翠翠的“情竇初開”跟作者的環境描寫、人物的選擇和描繪有關。

3、理解邊城所展現的表現“人性之美”在小說中的獨特表現。

(二)教學重難點:文章是如何通過“情竇初開”去展現“人性之美”的。

(三)教學過程:

一、 導入:古老的湘西,同樣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過沈從文的童年,流過他心中的桃源。這裏的白雲清風,覆蓋着一個人類遠古的沉沉大夢。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邊城,在這美的地方發生了一個美的故事。

二、瞭解故事梗概,瞭解故事背景。

師:說了什麼故事?

待生說後一起讀註解。

師:故事很美吧?可這個故事讓沈從文飽受了批評,在民族危機的關頭,美化了社會,作品被批爲“是一部遠離階級鬥爭的作品”作者被稱爲“在角落裏獨自做着美夢的小資產階級” 師: 情竇初開(板書)

描寫到“情竇初開”的小說有千千萬萬,我們卻爲什麼被沈從文的《邊城》感動呢?今天我們就試着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我想問同學們:“情竇初開”一般要跟什麼有關係?

(年齡、地點、對象、環境)

教師提示獲總結:可以用這句話來表示“在合適的年齡,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間,碰見合適的人”就像沈從文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三、瞭解邊城的環境

▲合適的地點

師:合適的年齡就不要說了,合適的地方。我們來看一下爲翠翠和儺送種下情苗的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是怎樣的一種愛情土壤?

1、自然環境 這裏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呢?通過邊城美景圖片展示,請同學們概括:

[參考] 這裏的風光秀麗、美好。是一個乾淨的自然所在,就象這裏的人一樣。純潔、原始和無污染

——板書 風景美

2、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

文本重點寫了哪個民俗?這個民俗有怎樣的特點?又有怎樣的內涵?學生討論完成。

[參考] 端午節:賽龍舟、穿綵衣、畫王字、捉鴨子、吃魚吃肉、放鞭炮、包尖角糉子。 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樸的特點,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願、表達着歡快的情感,充滿了吉祥如意的氛圍。更能體現人們之間的和諧親切的關係。

——板書 風俗美

合適的時間:

師:爲什麼在三大節日中,沈從文只選擇了端午節?而不選擇“中秋”和“過年”?

(學生答不出來,引導端午都安排什麼節目?端午是“競爭”展現“男性之美”的重要節日;引導學生讀P14P15頁,瞭解那是湘西的一個重要的節日——戀愛季節)

師總結:這種環境就是翠翠生活的背景。也是她愛情產生的地方。

問: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說,其他的環境(如革命年代戰火紛飛的戰場)也是可以產生這種愛情的土壤的,但沈從文爲什麼把人物置於這種怎麼美的環境中呢?是不是他有特殊的目的?

師:沈從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過: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愛能在美中產生而不是通過刻意的安排來展現,則會顯得更符合人的本性。

總結:如詩如畫的湘西,深深地打動了人,在這裏展現的是一種人格化了的自然人性之美。這種美主要表現在端午節上的展現“男性之美”,這種“男性之美”描寫爲打動少女的心扉,提供了一種“隱喻”這種獨特的小說的隱喻美感(板書隱喻之美),吸引千千萬萬的讀者每年都到邊城朝拜。這就是沈從文小說獨特的魅力,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四、瞭解儺送(分析見面的片段

▲合適的對象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愛情產生的最初時刻所碰到的人。他們的見面我覺得也很一般,但從文章後面情節的發展來看,這個時刻的見面實際上已經是“刻骨銘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作者是怎麼樣去寫他們的愛情故事的?

他們的交流主要是對話,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對話,請學生男女用宜昌方言對讀12——25段。

師:從對話中,你覺得是什麼讓兩顆心彼此貼緊?或者說,彼此都喜歡上了對方的什麼東西? 教師可以換句子來引導

儺送

言行中(帶笑說;放肆地笑了等細節)分析——純樸 幽默(帶笑)

在分析儺送的性格時沈從文的話引導學生理解他的性格(“我崇拜朝氣,歡喜自由,讚美膽量大的,精力強的……這種人也許野一點,粗一點,但一切偉大事業,偉大作品就只這類人有份。” )

總結:如詩如畫的見面,含蓄卻令人心動,這種婉約經典的場面,帶着濃郁的東方古典氣息。也是展現了一種人性之美,沒有任何的功利。這種獨特的愛情,也是邊城爲什麼被青年男女們一遍一遍被咂摸的原因。這樣的故事,讓人很羨慕和感動,這樣的故事在今天還是有意義的,我們來看看今天的“拜金女”們,“寧可坐在寶馬車裏哭泣,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幸福”前顯得多美的讓人懷念。我記得有一部電影叫《山楂樹之戀》被稱爲世上最純潔的愛情。爲什麼一個故事會引起那麼多的懷念,就是因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缺少“老三”和“靜秋”。 現在我們是不是能瞭解沈從文小說的一些魅力所在了?正是這種近似絕跡的環境中有着絕跡般的愛情描寫,造就《邊城》的魅力。或者說,沈從文的成功恰恰是避開了常見的表現愛情的很多因素,選取了“人性”的角度來表現一種“深層的文化隱喻之美”(板書 人性之美),這在階級鬥爭的年代,確實是不被人所容忍,但它所散發出來的東西卻是永遠的。

五、師:“在合適的年齡,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間,碰見合適的人”情竇初開的翠翠終於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節選小說還有一個很值得大家去欣賞的地方,那就是翠翠喜歡上儺送後所帶來的變化描寫,結合課文第四節末尾、第五節、第六節請同學們小組討論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

師:這種少女心扉初開的害羞,這種害羞所展現出來的美感,它只屬於一個少女,屬於15歲的翠翠,屬於一個情竇初開的心靈世界,它是那麼的憂傷卻顯得甜蜜,這種感覺可以超越了時光,抵達我們的心靈世界,給我們閱讀的,反觀今天的`愛情快餐,我們在情感中還剩下什麼呢?其實,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座邊城。

六、生探究:一在小說的結尾,儺送會回來嗎?翠翠在癡情的等,癡癡的等,永遠的守候一個無望的日期,我想問,儺送什麼時候回來,沈從文告訴你了嗎?

七、生探究:給人溫暖的作品,最後爲什麼處理成悲劇?美的世界裏爲什麼有這麼多不如意的東西?

參考答案:美好的人生也有沙子;美是憂鬱的 是缺憾的

我們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

悲劇更能使人震撼

八、作業

1、 本文中還有一個人物值得大家去賞析,那就是他爺爺,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很偉大的親情,因爲時間關係,我們沒有分析,自己去看。

2、 有機會閱讀《邊城》全文。

總結: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於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爲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裏?幸而沈從文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讓我們感懷不已!就讓我們在一首《等待》中結束此文吧!

板書

風景美 隱喻之美 翠翠:純真 可愛 純樸

風俗美 人性之美 儺送:純樸 善良 熱情

教學反思

必修五節選了《邊城》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節選中主要展現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環境;翠翠與儺送的初次見面;翠翠見面後的心理變化;爺爺爲翠翠婚事的着急。

爲了達成這種要求,《學科指導意見》中教學建議:“環境美(風景美、風俗美和人情美)的鑑賞是《邊城(節選)》的教學重點。可通過天朗、風輕、水清的環境描寫體會湘西山城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景美,通過月夜對歌、龍舟競渡,端午捉鴨、中秋舞龍耍獅等風俗畫筆體會湘西的風俗美,通過單純善良、原始可愛的老船伕、翠翠、儺送等人物形象體會《邊城(節選)》的人情美”。學生和我們一樣,在閱讀《邊城》的文本時,可以體會到風景美和

人情美,但這種美並不是簡單地通過教師的引導,通過幾個句子的讀讀就可以感受得到的,或者說我們平常所做的解讀教學(通過朗讀來體會風景美,通過人物形象分析體會人情美)是無效的,學生並不能被感動。我在想,《邊城》之所以被人一遍遍的咂摸,一定有它深層的原因。那麼如何能體會到這種“美感”呢?或者說,這種美感表現在哪裏?本設計我對文章作了自己的解讀,我覺得《邊城》的“美感”在於一種“隱喻之美”。這種“隱喻之美”表現在“風俗美”“人情美”中,沈從文正是有了這種“隱喻之美”的運用,纔有了“流芳百世”的可能,爲了更好地傳達這種“隱喻之美”我借用本節選“情竇初開”的情節來突破貫穿全文。爺孫之間的親情則捨去不教,作爲補充作業。

上課的過程中學生非常積極,回答的問題精彩紛呈,讓我覺得引導學生讀文本非常重要,根據文本設計的題目一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像學案後面設計的探究題就非常符合學生的現實情況,處於十七八歲的年紀,情竇初開。覺得不足的地方就是學生回答問題太積極,時間有點不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