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學習的作文五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習的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學習的作文五篇

學習的作文 篇1

她,無論烈日炎炎還是狂風呼嘯,都在默默無聞的工作;她,無論身體健康還是疾病纏身,都在不分晝夜的奉獻。她,是一位平凡的清潔工,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是一位值得我學習的英雄。

每天,當我路過百荷公園時,總能看見她,頂着一頭花白的頭髮,手拿着清潔工具,不知疲倦地打掃着,公園裏,到處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今天,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傾盆而下,雨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下個不停。我撐起雨傘,準備去超市買瓶飲料,路過百荷公園時,我情不自禁地朝遠處望去,剎那間,我的眼角溼潤了。

她一個人在那兒……

左手拎着一個簸箕,右手拿着一把掃把,頭與肩之間還夾着一把破爛不堪的雨傘,是她!雨傘遮擋不了她佈滿皺紋的臉龐,滂沱大雨掩蓋不了她瘦小的身軀。就在那一刻,我對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雖然我並不認識她,但是她在我的心裏的形象是那樣的高大,她的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

學習的作文 篇2

常常有時候會感到很孤獨,面對天空,不由得會發呆,感到很迷茫,沒有太大前進的動力,喜歡玩手機,但常常面對着手機又不知道在看什麼,有時候會想一件事情或一個人,明明沒有想什麼,時間卻很長。

高考,對我意味着不止是一次考試,而是改變我命運的一次考試。

小學在我們村裏上,因成績還不錯,我考到了市裏面的重點中學但需要擇學費12000,在學校不知是出自卑微還是什麼原因,總覺得低人一等不敢與別人交流,原本開朗的我變的很內向,我只有低頭學習,想要用學習來換取我應有的,不知道天不盡人意,成績跟市裏學生還是相差太多,家長沒有給我太多的壓力,說順其自然就好了,可是我怎麼甘心現在的成績,我更加努力學習,12年磨一劍,終於可以展現一下它的威力了,可惜中考考了707,沒有發揮好,但也是預料之中吧!

到了高中,我來到了縣一中普通班,這個學校也算是縣裏一流的學校了,不過我相信學校不是主要的,學生纔是主題。

直到現在我的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現在纔是高一,想想爸爸四處奔波,只爲撐起這個家媽媽小時候爲我辭啦她喜歡的工作,成天熬夜教我題,只希望我可以上個好大學不要像老一輩在地裏幹活,不想讓我們受苦,媽媽寧願替我們受苦,農村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媽媽從來不在乎,她盡力供我們兩個女兒上學自己卻省吃儉用,爸爸就是兄弟兩個,在農村必須傳宗接代,壯大自己的家族。

現在我大伯經濟條件不太好,我爸在外地邊掙錢養家,邊幫助我大伯,給他多找一些掙錢的活。可能說到這一些人會笑了,爲什麼這麼物質呢!可能你的出身與我不同。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經濟條件是非常重要的!能有現在的學習條件我已感到十分的滿足了。

我最大的希望能不辜負親人對我的付出,我最強加油!

我一定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

學習的作文 篇3

我有一個美麗又可愛的文具盒,是去年媽媽和爸爸給我的生日禮物。

鉛筆盒小巧玲瓏的,粉粉嫩嫩的。鉛筆盒上面有一隻穿着黃色連衣裙的米老鼠,頭上還結着一個大大的蝴蝶結,是粉紅色的。鉛筆盒反面有一個計算機,我做完數學作業的時候,可以用這個計算機來驗算。鉛筆盒的裏面有兩層,第一層我準備放自動筆、橡皮、水筆下面一層放尺子、熒光筆。

有一次,我正在寫作業,一不小心,把鉛筆盒碰倒在地上了,我心想:這下慘了!我的筆一定全都斷掉了。然後,我打開鉛筆盒,竟然安然無恙,這都要感謝我的鉛筆盒。

後來,我越來越喜歡我的鉛筆盒了,如果沒有鉛筆盒,我的筆可要全都斷了呢!雖然現在我的鉛筆盒的表面已經凹凸不平,但我還是堅持用它,因爲我們倆已經成了好朋友了嘛!

學習的作文 篇4

自從我跨進這個陌生的校門後,我每天都會想起以前的同學,那時的我很沉默,連自己都無法相信那就是我自己。

來到了這個學校我有些不習慣,在以前的那個校園中,我總是給人一種很活躍的印象,而在這個學校連課下也很少說話,那段時間的我真的很寂寞、很無聊,在課下我除了學習之外還是學習。我和同位之間也僅說過兩句話,開學時候的坐位是三個人一排,我坐在中間,裏面是一個女生,她不管是上課還是下課總是“忙”個不停;外面的是個男生,他很內向,學習又很認真,所以我不敢去打攪他。以後的每天中我也就向他那樣不停的學習着,自然也就不覺的寂寞了。

我們的大課間是20分鐘,你就坐在我的前面,正好我們前一天數學檢測,你的身子歪轉着,突然問了一句:“你考多少?”我愣了一下,頭有意的向前伸了一下,103分在我的心底留下了印象,我說:“比你少5分。”你衝我笑了一下,什麼也沒有說。從那以後我自己更努力的學習,在英語考試中,我超過了你,然而你並沒有氣餒,總是一副很鎮定的樣子。我的脾氣很暴,所以暗自裏我一直以你爲榜樣,不斷的向你學習,在這個班裏我認識的第一個人也就是你,每當課下我很喜歡找你說話,不過一星期我那活躍的勢頭又上來了。

你很喜歡韓國組合SuperJounior,那次我已記不清是在課上還是課下,我說:“我們相互寫一些歌曲看我們都聽過沒有。”你很爽快的答應了,我寫的歌你只有一兩首聽過,你還說我Out了。經我回家一查,全是SuperJounior的歌。我不是太喜歡這個組合,所以經常與你作對,我總是說裏面的人長的都不帥,你最擅長的就是揪我,現在的我看見你手一動我就會叫,我對你的行動太敏感了,最害怕你原因的也就是在這,有時你一生氣也就不理我了。

現在已經初二了,時間真的過的很快,這次又是因爲英語考的不錯,又被班主任調在了你的前面,還真有緣,你依然那樣沉穩。

朋友,謝謝你的幫助與鼓勵,記憶中的那些星星點點的事我永遠會記在心中。

學習的作文 篇5

文章逐漸寫來,也獲得了很多家長的支持和反饋,在此一併謝過。其實探討這一系列話題的核心是爲什麼導致了孩子學習上的差別,並且希望從一些平時大家不甚關注的點出發,給出一些新的視角。對於學習中的差異,第一次是否學懂十分重要,第一次學懂了,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思考和探索的習慣。

而要學懂,必須在過程中,孩子有足夠的參與。

我經常聽到一個問題,其實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問,就是"聽懂了嗎?"——其實這個問題,恐怕是最容易回答的,也可能是一些孩子最終沒有學懂的原因之一。作爲老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其實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來判斷學生有沒有聽懂;作爲家長,每天和孩子接觸,其實對於孩子是否"懂"的問題,也會有自己的判斷。有的時候,我明明從表情中看出學生沒有懂,但如果此時問一句:聽懂了嗎?估計八成以上的孩子都會回答:恩。"恩"是什麼意思?是懂了還是沒懂?沒懂的概率更大。這都不是關鍵,而是這一"恩",打消了學生和老師之間對一些問題深究的`可能性。作爲學生,和老師在一起自然有壓力,聽懂課,壓力就小;對於老師,對於一個問題如果一直深究,不一定講的明白,在適當的時候問一句"聽懂了嗎?",可以預期的答案是"恩",於是皆大歡喜。

這並不是所謂的不負責任的老師。明知道學生不懂還這麼問,是有問題;但有的時候,追問一個問題可以更好的判斷學生是否聽懂,而往往由於各種原因,這個追問的問題卻沒有說出口。而在家長和孩子的交流中,"聽懂了嗎"則更多的是一句寒暄,回答"聽懂了"彷彿是一種禮貌的回答。家長聽聞了這個結論,也就不再深究,只是在有一日發現沒聽懂的時候問一句:當時不是懂了麼?現在怎麼不會了?於是這個時候的回答往往是"忘記了"——正如我之前所寫的一些惡性循環,這種對話形成習慣之後,是否學懂就只能是"天知地知"了。這樣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因爲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參與感——"我懂了",或是取悅,或是敷衍。

我始終在反思,我們有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參與感。一說到學習效果,大抵都是組織各種考試——家長、老師、機構好多人這樣認爲,覺得最好每次課都考試,每次課都檢驗一下。正如之前所談到的,這樣其實無益於讓孩子學懂。我在網上錄一些課程,總被要求"必須有課後作業",於是我總想,爲何一定要課後作業?美其名曰是讓學生掌握,事實上還不是尋找一個大家都下得了的臺階。於是我做了一件事情,我給學生布置了一些必須聽懂才能明白的題目,比如在講負數的時候,我會問孩子:"—1個蘋果"怎麼理解——這個題目沒有標準答案,只要理解了負數是表示"相反意義"的,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比如買一個蘋果是1,賣一個就是—1,當然,也有孩子說,我吃了一個蘋果是1,所以……孩子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在這樣的創造中,纔是真正學懂了。我每節課給學生布置一道這樣的題目,結果如何?真正做的人寥寥。 當學生被剝奪了參與感之後,學習就會被動。在qq羣裏,好多學生問問題,說老師這道題怎麼做。我問:你怎麼想的?他說:我不會。我說那你有想法麼?答:沒有。於是我提示了一下,"這個條件什麼意思",學生說,老師你就給我過程就行。這就是學生聚集的qq羣裏的真實場景。他們覺得能給答案的qq羣就是好的qq羣,包括最近也聽聞一些新產品,拿手機拍一下就給答案——從商業上說,我相信這會成功,但是從教育上,這種方法是失敗的。學生沒有學懂,不參與,求答案又有何用。學習本是痛苦的事情,我們只能減輕痛苦,在初學時,如果我們認真的問問孩子是否能條分縷析的說清楚知識的邏輯——有家長說,我不專業,聽不出來。此大謬也。

我們說的"邏輯",不是知識結構體系,而是你作爲一個同樣不清楚那些專家是怎麼定義這個知識的人,聽完孩子講之後,是否覺得他說的很有邏輯。關心則亂,很多時候我們會議論某人說話沒邏輯,卻對孩子學習過程中這種"沒邏輯"視而不見。

這種交流,讓孩子意識到他正在參與學習。多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而不是簡單找幾份卷子看得分。這種問題很容易問:"你覺得今天學的這個知識和之前哪裏學的知識有關係?你覺得關係是啥?""今天學的和昨天學的哪個難?爲什麼?"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真正感覺到,他在參與學習。"上課之後做練習",不是做一些標準答案的問題,而是一個讓孩子參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