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閱讀答案及譯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會經常接觸並使用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我們在解答閱讀題時的參考。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閱讀答案及譯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陶朱公長子吝金害弟》閱讀答案及譯文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欲自殺。其母爲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爲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爲,慎無與爭事。”

至楚,莊生家負郭,披藜藿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言。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齎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於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復歸之以爲信耳。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爲殊無短長也。

莊生間時入見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則害於楚”。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爲奈何?”莊生曰:“獨以德爲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 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長男以爲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爲也,乃復見莊生。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爲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莊生羞爲公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

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爲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爲欲遣少予,固爲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選自《史記》)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且遣其少子 且:將要

B.爲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遺:送給

C.可疾去矣疾:迅速

D.顧有所不能忍者也 顧:顧及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朱公有遠見的一組是

①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

②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爲,慎無與爭事。

③可疾去,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

④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⑤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

⑥少與我俱,見苦,爲生難,故重棄財。

A.③④⑥B.①②⑤C.①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存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朱公有二個兒子,二兒子長大成人到了壯年的時候,殺了人被關在楚國,朱公準備了千鎰黃金想派小兒子去楚國救回二兒子。

B.莊生憑着清廉正直的品德在楚國極有名望,深受楚國君民敬重。但莊生雖然才智過人,卻無法忍受別人的羞辱。

C.楚於每次大赦之前,常常要派人去加守三錢之府,目的是爲了安全運出大量的錢財發給天下的白姓。

D.朱公料事準確,而且不生分外的貪心,明達事理,所以對二兒子最終被殺,他不但不悲痛,反而還滿意的笑。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3分)

(2)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3分)

參考答案

4.D項,“顧”在文中的含義是“只是”。

5.B ③說的是莊生的言行,④是長男的行爲,⑥是朱公在解釋大兒子“重棄財”的原因。

6.B A項中的“二兒子長到成年強壯的時候”與文中“小兒子長到成年強壯的時候”不一致。C項中的楚王封府的目的,不是爲了安全運出錢財,而是防止大赦之前有人故意偷錢惡性的事件的發生。D項中的不悲痛和笑,原文針對的是二兒子的遺體運回來了,並不是二兒子的被殺。

7.(1)如果派小兒子去,不一定能救活二兒子,但卻先白白地死了大兒子,這怎麼辦呢?(大意1分,“生”“空”各1分)(2) 所以你的大赦並不是憐憫楚國百姓,而是因爲朱公子的緣故。(大意1分,“恤”“以”各1分)

【附文言文譯文】

朱公居住在定陶時,生下了小兒子。到小兒子長成壯年時,朱公的第二個兒子因殺人被囚禁在楚國。朱公說:“殺了人而判死罪,是罪有應得。但是,我聽說,擁有千金資產之家的兒子是不能死在街市上的。”便告知小兒子,要他去看望二兒子。於是裝上黃金二萬四千兩,將其置放於一褐色器物中,載於一駕牛車上,將要送走小兒子。朱公的大兒子堅決要求去,朱公不准許。大兒子想要自殺。他的母親爲他辯護道:“現在派小兒子去,不一定就能使二兒子生還,而你卻先白白死了大兒子,這怎麼好呢?”朱公別無他法,只好派長子去,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從前要好的朋友莊生,並吩咐道:“你到了地點,就把這千金放在莊生家,任憑他怎麼去處理,千萬別與他發生爭執。”

到了楚國,(得知)莊生家住在距城郭很近的地方,撥開野草,走到他家門口,得見其家很貧窮。然而,朱公長子還是遵照其父的吩咐,送上書信和金錢。莊生說:“你可儘快回去罷,不要留在這裏;即便你弟弟出來,也不要追究其中的原因。”朱公長子離開莊生家,他沒有經過莊生同意而私自留在了楚國,把他私下帶來的金錢拿去送給楚國掌管事務的貴人。莊生雖然是居住在十分貧窮的小巷門戶裏,然而他廉潔正直的名聲是聞名全國的。自楚王以下的人,都像尊敬老師一般地尊敬他。至於朱公送的金錢,他也不是有意要接受,是打算事成之後,將其金錢歸還朱公,以表示其誠信。而朱公的長子是不知莊生用意的,認爲這金錢送他多少都是無特殊效果的。

莊生趁機會入宮見楚王,對楚王說,某星宿在某處,這是對楚國有害的。楚王素來相信莊生,便說:“現在怎麼辦纔好呢?”莊生說:“只有用恩德,纔可免除其害。”楚王說:“你不要說了!我正打算去辦這事。”楚王便派使者封閉了三錢的府庫。楚貴人驚喜地將此事告訴朱公長子說:“楚王要大赦犯人了!”朱公的大兒子問道:“如何見得呢?”貴人說:“每逢楚王赦免犯人,經常是先封閉三錢之庫。昨天傍晚,楚王已派使者封閉了三錢之庫。”朱公長子認爲,楚王本來要行大赦,二弟理所當然會被放出來。把那些貴重的金錢白白送給莊生,一點用處也沒有。於是,他又去與莊生相見。莊生吃驚地問道:“你怎麼還沒回去?”朱公長子說:“我還沒回去,當初是爲我弟弟的事來見你,現在我弟弟的事楚王已議定自然赦免,所以,我再來辭謝。”莊生知道他的用意,是想拿回他的金錢。便說:“你自己到屋子裏去拿金子罷!”朱公的大兒子就到屋裏拿了金子走了,還獨自高興得不得了。

莊生因被朱公兒子作弄,感到十分羞愧。便再進宮見楚王,對楚王說:“我前些天說某星的事,你打算用修德的方式去報答他。今天我出門去,外面的人都說,陶地的富豪之人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他的家人拿了許多金錢賄賂你手下的人,所以你的大赦並不是憐憫楚國百姓,而是爲朱公的兒子開脫罪責。”楚王大怒,說:“我雖然沒有什麼德可言,怎麼會爲了朱公兒子的緣故,而施恩惠呢?”便命令先殺了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發赦免令。朱公的長子只能帶了他弟弟的死屍,扶喪而歸。

到了家裏,他的母親和同鄉人都十分悲哀,只有朱公一人笑着說:“我本來就知道他必然要弄死他弟弟的。他並不是不愛他弟弟,而實在是不能忍心舍掉錢財。他打小與我住一塊,親見我謀生的艱難困苦,所以對錢財的捨棄十分看重;至於小兒子,他一出生就見我很富有。他乘的車很堅固,騎的馬都是良馬,經常外出逐獵。怎麼知道財產是從哪來的,所以他輕而易舉地揮霍掉錢財,而不覺得可惜。我這之前所以打算派小兒子去,就是因爲他能捨棄錢財的緣故。然而長子不能捨財,所以終究殺了他弟弟,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什麼可悲痛的呢?說實在的,我本來是日夜盼望他帶喪歸來的。”

8.從語義上看,“肌”意爲肌肉,與詩意不合,它不能描摹鳥的特點,放在詩句中也與“不如”不搭配;(2分,意思對即可)“肥”字不僅符合詩意,而且能使“鳧鶩”之肥與稚兒的瘦弱形成對比(而且表明稚兒連鳧鶩胖都沒有),更好地表現了詩歌的主題。(3分,能答出“符合詩意”1分,解析其表達效果和作用2分)

9.從詩中看,稚兒飢寒交迫的悲慘境遇並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桑柘連四海”,佔有大量土地和財富,卻根本不管百姓死活。(2分;其中觀點1分,分析1分)寫“百鳥”是爲了反襯稚兒的悲慘境遇(與稚兒的悲慘境遇形成鮮明對比)。鳥有羽毛,人無衣裝;鳥在千山飛雪的時候能夠自由飛翔,稚兒在寒冬卻只能赤立而泣。人對鳥的羨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鳥的悲慘現實,增強了詩歌的批判性。(4分。答出“反襯”“對比”等,給1分;分析1分;答出“羨慕鳥、人不如鳥”等1分;答出“批判性”1分)

陶朱公介紹

文財神范蠡

范蠡,被人們奉爲文財神。范蠡因爲善於聚財致富而又樂於施財濟衆,所以被世人奉爲財神。范蠡最初是楚國的一介平民,後來做了越王勾踐的大臣。他有建邦立業的宏才偉略,在越王最落魄的時候來到越王身邊。他輔佐越王勵精圖治,雪會稽之恥,最後終成霸業。范蠡後來功成身退,捨棄高官厚祿,不辭而別,因爲他知道越王可以共患難不可共歡樂,退隱才能自保。

助越王勾踐一戰滅吳的大智者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鉅萬”,當然入選,推薦爲“中國十大富豪”之首。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前87年後),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有《史記》,又稱《太史公記》,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