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閱讀答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需要用到閱讀答案的時候非常的多,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大家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是好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資治通鑑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資治通鑑閱讀答案

資治通鑑閱讀答案1

【原文】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爲藉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爲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裏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多數哥爲什麼這麼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爲朋友才辭別。

【閱讀訓練】

1.選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項()

A.辭以軍中多務 B.以殘年餘力 C.或以爲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兩個通假字,這兩個通假字是:、

3.翻譯句子,並寫出由此而出的一個成語

"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譯文:成語:

4.本文通過記述孫權勸勉呂蒙努力致學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答:

資治通鑑閱讀答案2

右驍衛大將軍①長孫順德②受人饋絹。事覺,太宗曰:“順德果能有益國家,朕與之共府庫耳,何止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於殿廷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資治通鑑·唐紀》

注:①右驍衛大將軍:古代官名。②長孫順德:人名,複姓“長孫”,名“順德”。

14.與例句中的“於”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句:甚於受刑

A.不求聞達於諸侯 B.所欲有甚於生者

C.於殿廷賜絹數十匹 D.告之於帝

15.翻譯下面句子。(4分)

①猶惜其有功,不之罪。

②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16.你對唐太宗處置長孫順德的做法有何評價?(2分)

 參考答案:

14.答案:B

評分:2分。

15.答案:①還顧惜他從前有功勞,不懲罰他。②如果不知羞愧,那他就是一隻禽獸罷了,殺了他有什麼好處?

評分:每小題2分,共4分。意思對即可。

16.答案示例:唐太宗的做法不合適。作爲君主,必須嚴格公正執法,纔有利於人人遵紀守法,國家長治久安。

評分:共2分。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亦可。

資治通鑑閱讀答案3

閱讀理解。(60分)

(一)閱讀下面甲、乙兩個文言片段,完成文後8—12題。(15分)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選 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上(唐太宗)與羣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譏笑)之曰:“民之所以爲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爲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太平),路不拾遺,外戶(大門)不閉,商旅野宿焉。

(節選 司馬光《資治通鑑》)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畫線的字。(4分)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 ▲(2)微斯人。吾誰與歸? 歸 ▲

(3)或請重法以禁止。或 ▲(4)朕當去奢省費。 去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小題3:【甲】文中表達了作者“ ▲ , ▲ ”的政治抱負。(2分)

小題4:【乙】文中唐太宗認爲“止盜”應採取什麼措施?(3分) ▲, ▲ , ▲

小題5:從【乙】文中可以看出,作爲國君,唐太宗做到了“ ▲ ”

(用甲文中的語句填空)(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曾經;(2)歸依(3)有人(4)去除

小題2:(2)怎麼要用嚴厲的刑法呢!

小題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小題4: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

小題5: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資治通鑑閱讀答案4

閱讀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於異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司馬光《資治通鑑》

註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國家達到大治的人。④異:其他的。⑤正:只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

(2)正患己不能知 患: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漢完全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一食或盡粟一石食之不能盡其材

B.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安可誣一世之人

C.駢死於槽櫪之間豈借才於異代乎

D.鳴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馬也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兩文在使用和選拔人才方面給我們哪些啓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用鞭子打,驅趕

(2)擔憂,擔心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不是“我”不盡心,只是到現在也沒有發現傑出的人才罷了;後句也可譯爲“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

4.要重視人才,善於識別人才,愛護人才,能夠用人所長,避其所短,不要讓有識之士、有才之人,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意對即可)

資治通鑑閱讀答案5

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題。(10分)

上與羣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爲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③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爲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④,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鑑》)

[注] ①上:皇上,這裏指唐太宗。②曬:微笑。③徭:古時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 ④昇平:太平。

【小題1】.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只劃一處)(1分)

上 與 羣 臣 論 止 盜

【小題2】.解釋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或( ) (2)自是( ) (3)遺( )

【小題3】.說說“民之所以爲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的意思(2分)

【小題4】.唐太宗“止盜” 的方法與羣臣有何不同?請用文中原話回答。(2分)

【小題5】.從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個怎樣的君主?請作出評價。(2分)

答案

【小題1】上與羣臣/論止盜

【小題1】(1)有人 (2)從此,從這以後 (3)失物,丟失的東西

【小題1】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

【小題1】羣臣:請重法以禁之;唐太宗: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

【小題1】賢明、體恤民情、倡導廉潔

解析

資治通鑑閱讀答案6

淮南王安與賓客左吳等日夜爲反謀,按輿地圖,部署兵所從入。

王召中郎伍被與謀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國之言乎?臣見宮中生荊棘,露露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復召問之,被曰∶"昔秦爲無道,窮奢極虐,百姓思亂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於行陳之中,立爲天子,此所謂蹈瑕候間,因秦之亡而動者也。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獨不觀近世之昊、楚乎!夫吳王王四郡,國富民衆,計定謀成,舉兵而西;然破於大梁,奔走而東,身死祀絕者何?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方今大王之兵,衆不能十分昊、楚之一,而天下安寧萬倍吳、楚之時,大王不從臣之計,今見大王棄千乘之君,賜絕命之書,爲羣臣先死於東宮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長,王弗愛,王后、太子皆不以爲子、冗數。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陰使人告太子謀殺漢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發,復問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計。當今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可僞爲丞相、御史請書,徙郡國豪桀高貲於朔方,益發甲卒,急其會日;又僞爲詔獄書,逮諸侯太子、倖臣。如此,則民怨,諸侯懼,即使辯士隨而說之,儻可僥倖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雖然,吾不至若此。"

會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聞之,與太子謀,召相、二千石,欲殺而發兵。召相,相至,內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獨殺相無益也,即罷相。王猶豫,計未決。太子即自到,不殊。

伍被自詣吏,告與淮南王謀反蹤跡如此。史因捕太子王后圍王宮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索得反具以聞。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之美,欲勿誅。延尉湯曰;"被首爲王畫反計,罪不可赦。"乃誅被。

(選自《資治通鑑·漢紀十一》,有刪改)

閱讀題目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吏因捕太子/王后圍王宮/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索得反/具以聞/

B.吏因捕太子/王后/圍王宮/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索得反具/以聞/

C.吏因捕太子/王后圍王宮/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索得反具/以聞/

D.吏因捕太子/王后/圍王宮/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索得反/具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