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閱讀及參考答案

《明月何皎皎》閱讀答案及詳細分析

《明月何皎皎》閱讀及參考答案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牀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①還入房,淚下沾衣裳。

【注】①引領:伸頸遠望

14.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首五言詩。(1分)

答案:(1分)古體

細解:多年考查近體詩,此次考查古體詩,雖是考查古體詩,也是考查近體詩。因爲,如果學生能識別出什麼是古體詩,當然說明其對近體詩的特徵也是瞭解的。我們確實應對整個詩歌發展史予以關注。

15.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明月何皎皎”這一句運用了比興手法。

B.“客行雖雲樂”在詩中有以樂襯哀的效果。

C.詩人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來謀篇佈局。

D.本詩語言淺顯,樸素自然,而餘味無窮。

答案:(3分)A

細解:學生如果熟悉“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當會很快選出A來。這裏的“明月何皎皎”,既無“比”,也不是“興”(“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只是描寫眼前景,作爲中心意象,它直接引發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可以看作是“賦”的手法。

這首詩其實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遊子詩,一是思婦詩。命題者顯然將之定性爲遊子詩,即抒情主人公爲一遊子,這樣,“客行雖雲樂”就有“以樂襯哀的效果”,B正確。作者選擇夜晚這一特定的時段來表現,寫其夜不能寐。原本安眠的夜晚卻夜不能寐,構思上先以時間來謀篇;再寫其“出戶”、“入房”,以空間轉移來佈局,C正確。全詩以敘事爲主,自然、淺顯、樸素,而又“餘味無窮”(“無窮”雖有誇張,但作爲套話,也不可太認真),D正確。

如果當作思婦詩,那就麻煩了:“客行雖雲樂”作爲思婦對客行在外的“他”的.想象,就不能說是“在詩中有以樂襯哀的效果”了,因爲原本就是想象的,也許並不確實。如果把這個“樂”看成是“他”對自己“曰”的,那麼,“不如早旋歸”的勸告裏就含有相當的哀怨在裏面了,那就不是襯托,而是對比了。如果有考生選擇C項,想必可能是這樣理解造成的。也不能說就沒有道理。

16.本詩通過一連串的動作刻畫來傳達思想感情,從這一角度加以賞析。(4分)

答案:“我”攬衣而起,出門徘徊,伸頸遠望,回房落淚;這些動作寫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狀態;流露出憂愁、孤獨的情緒;表達了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動作1分,狀態1分,情緒1分,情感1分。)

細解:考點:鑑賞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等。爲了避免學生解題時使用套話,命題者對答題語言做了細化:區分了“動作”與“狀態”,“情緒”與“情感”。這就對賞析題的解答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醒我們在教學時,注意對作品的動人之處喚醒體驗,細加品味。如果不做這樣的要求,許多學生可能會列數動作,然後直接抵達思鄉的情感。

使用動作、細節來抒情,也是古代詩歌的一種抒情方式,甚至比寫景抒情還要古老。如果我們把“景”理解爲“情景”,而不是“景物”,那麼,這樣的表達也與“詩歌,不過情景兩端”這樣的認識相矛盾。作者通過一連串的動作細節刻畫了一個夜不能寐的狀態,即失眠的形象。這個形象可以把它看作意象,這個意象與“明月”、“牀幃”、“戶”、“房”等構成一幅鮮明、深沉的意境,抒發了思鄉的孤獨、寂寞心情。當然,由於我們同學常常對意象理解狹隘,只是把它看成是詩中的一些景物,於是就很難從這個角度將這類詩歌的詩意分析出來。其實,構成詩歌意象的除了景象之外,還有人象、物象、事象等等。

賞析這類詩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動作細節,再看這些動作細節刻畫了怎樣的形象,營造了怎樣的意象。然後再品味這個意象透露出怎樣的情感,包括這種情感的情緒反映與思想內容。總共可以分爲四步。按照命題者給出的答題規範,即是:動作+狀態+情緒+情感。情緒與情感的區別在於一個是短暫,一個持久。一個完全是心理反映,一個帶有思想內容。即,一個是情感反映,一個是情感內容。這道題目的解答關鍵在於對答題規範的掌握,情感的把握並無困難,一般同學都能看出這裏包含着孤獨的情緒,思鄉的情感。

值得讚揚的是,命題者不僅在詩歌類型的考查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詩歌藝術手法的考查上也開拓了新的領域,可以對詩歌教學產生有益的影響。其實,古代這類以動作細節抒情的詩歌很多,敘事也可以是一種抒情方式。望能引起大家注意,對中國古代詩歌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