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閱讀答案精選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麼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諸葛亮》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閱讀答案精選15篇

《諸葛亮》閱讀答案1

諸葛亮之爲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①,約②官職,從權制③,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④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⑤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⑥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節選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註釋】①儀軌:禮儀法度。②約:省減,簡約。③權制:合乎時宜的制度。④服罪輸情:認罪並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亞匹:同一流人物。亞:同類。

回答下列答案

1.判斷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4分)

(1)撫百姓,示儀軌 撫:安撫,撫慰 ( )

(2)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親:親人 ( )

(4)終於邦城之內,鹹畏而愛之 愛:愛戴,擁戴 (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2分)

A.諸葛亮之爲相國也 B.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D.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4.作者稱讚諸葛亮是識治之良才,請結合課文《出師表》加以說明。(2分)

參考答案

1.(1)√ (2)× (3)√ (4)√

2.C

3.善的(或:好的)沒有(因爲)微小而不獎賞;惡的(或:壞的)沒有(因爲)輕微而不貶黜。

4.答案示例:《出師表》中諸葛亮請求後主做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任人唯賢(親賢遠佞),充分展示了諸葛亮治國的雄才大略。

《諸葛亮》閱讀答案2

亮少有逸羣之才,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厚相結納。及魏武帝①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②而備失勢,衆寡③而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⑤。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亮助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爲軍師。將軍備稱帝號,拜亮爲丞相。 (選自晉?陳壽《進<諸葛亮集>表》)

【註釋】①魏武帝:曹操。 ②舉州委質:把整個荊州作爲見面禮送給曹操。 ③衆寡:人數少。 ④建:提出。 ⑤吳會:吳國。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顧野有麥場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C.身使孫權/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D.江南悉平/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10.用斜線(/)爲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只限兩處。(2分)

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

11.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6分)

(1)躬耕於野,不求聞達。(3分)

(2)益州既足,以亮爲軍師。(3分)

12.從本段文字來看,諸葛亮輔佐劉備做了哪些事情?(4分)

參考答案

9.D(A拜訪/看見 B計謀/鞭打 C出使/假如 D都)

10.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

11.(1)親自在田間耕種,不求出名顯達。(“躬”、“聞達”、介賓後置句式,每處1分)

(2)益州充實之後,任命諸葛亮爲軍師。(“既”“足”“以……爲”每處1分。“既”譯成“已經”也可,“足”譯成“富足”“豐足”也可。)

12.①出使東吳,結成孫劉聯盟。②赤壁之戰取勝,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並治理成功。(三點答出兩點即可,每點2分。用文段中相關語句回答也可。)

附譯文:

諸葛亮年輕時有超羣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偉岸,當時人認爲他與衆不同。遇到漢末戰亂,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親自在田間耕種,不求出名顯達。當時左將軍劉備認爲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於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十分稱道劉備的傑出才能,於是結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把整個荊州當作禮物送給了曹操並投降曹操,而劉備失去了權勢和地位,人數少沒有立足之地。諸葛亮當年27歲,就進諫奇策,親自出使孫權,向吳國求援。孫權早就敬佩劉備,又看到諸葛亮有特別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萬人來幫助劉備。劉備能夠用兵和曹操交戰,大敗曹軍,乘勝攻下曹軍。江南全都平定了。後來諸葛亮幫助劉備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實之後,任命諸葛亮爲軍師。將軍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爲丞相。

《諸葛亮》閱讀答案3

諸葛亮真有呼風喚雨的神通嗎?你看他在東吳修道壇,擇吉日上壇,手持寶劍,披頭散髮,口中唸唸有詞,裝神弄鬼,還真把東風給“借”來了。其實,正如小說所描述,諸葛亮只不過根據自己懂得的氣象知識和看天經驗,預計這日可能要刮東風,裝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燒曹操80萬大軍之機逃脫。

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和現代氣象科學相比,真是差得太遠了。由於衛星雲圖、氣象雷達、電子計算機、激光等先進技術在氣象研究上的廣泛應用,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不斷提高,特別是對臺風、暴雨、寒潮等重大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率提高更快。當代的“諸葛亮”不僅能借東風,而且能借西風。

1976年1月的一次核試驗,地面要求必須有西風,而所在場區常年卻盛行東北風,氣象科技人員通過分析大量歷史資料,尋找出現偏西風的規律,預計23日13時可出現偏西風,於是有關部門當機立斷,決定在那天14時試驗。結果,12點鐘這個地方還在刮東風,一到13時果然轉爲西風。

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南太平洋海域試驗發射運載火箭,需要良好的氣象條件。可是5月17日,試驗海域氣象條件十分惡劣,時而烏雲滾滾,時而大雨傾盆。18日的天氣到底怎樣?負責氣象保障的氣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廣闊洋麪天氣預報資料的情況下,根據衛星雲圖分析,並結合他們多年的預報經驗,慎重而果斷地做出18日“氣象良好,可以發射”的預報。結果第二天試驗海域果然天氣晴朗,他們爲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做出了貢獻。

氣象學的最終目的並非是天氣預報,而是人工影響天氣,使幾千年來人們的呼風喚雨神話變成現實。目前,人工影響天氣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霧、人工防霜、人工消雷電,以及用人工辦法在短時間內削弱颱風中心的最大風速,等等。

但以上這些人工影響天氣的辦法,目前還只能改變局部地區的天氣。至於對大範圍天氣或氣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設想。有人設想,在高緯度或高山地區有冰雪覆蓋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設想,把大西洋的溫暖海水用人工辦法壓進北冰洋中,使北極的冰層消失;還有人設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峽築一條大壩,阻止北方的冷海水進入北太平洋,由此改變北半球的氣候。這樣大範圍的天氣控制和氣候改造,牽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對全球氣候效應的準確預測,因此估計要到下個世紀纔有可能進行。

1. 本文是介紹氣象學知識的,卻從諸葛亮借東風談起,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2.第二段劃橫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三、四段舉了兩個例子,是爲了說明:___ ________________。

4.全文主要說明研究氣象學的兩個目的是:

(1)__________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 _。

把這兩部分內容連接起來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最準確的是( )

A、“當代的‘諸葛亮’不僅能借東風,而且能借西風”一句中,“當代的‘諸葛亮’”指當代的氣象科技人員。

B、現在,人工影響天氣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幾千年來人們呼風喚雨的神話早已成爲了現實。

C、人們對改變大範圍天氣或氣候的辦法,提出了一些設想並開始付諸行動。

D、到下世紀,我們人類一定可以改變大範圍的天氣或氣候,進而改變整個地球的氣候。

6.本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參考答案

1、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2、承上啓下。

3、現代天氣預報的準確性。

4、(1)天氣預報,(2)人工影響天氣;“氣象學的最終目的並非是天氣預報……變成現實。”

5、A (B項“幾千年來人們呼風喚雨的神話早已成爲了現實”說法不當,因爲“這些人工影響天氣的辦法,目前還只能改變局部地區的天氣。至於對大範圍天氣或氣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了一些設想。”C項不當,因爲“對大範圍天氣或氣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設想”,還未開始行動,估計要到下個世紀纔有可能進行。D項不當,因爲到下世紀能否改變大範圍的天氣或氣候,進而改變整個地球的氣候,只是一種估計,目前還不能下結論。故選A項。)

6、如:層次清楚;材料準確豐富;語言生動準確;過渡自然,銜接緊密等。寫出一點即可。

《諸葛亮》閱讀答案4

閱讀下面的文言選段,完成第811題。(14分)

亮少有逸羣之才,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厚相結納。及魏武帝①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②而備失勢,衆寡③而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⑤。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亮助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爲軍師。將軍備稱帝號,拜亮爲丞相。 (選自晉·陳壽《進<諸葛亮集>表》)

【註釋】

①魏武帝:曹操。 ②舉州委質:把整個荊州作爲見面禮送給曹操。 ③衆寡:人數少。 ④建:提出。 ⑤吳會:吳國。

8.(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亮少有逸羣之才 ( ) ②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 )

③身使孫權 ( ) ④江南悉平 (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 )

A.①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 ②必以分人

B.①乃建奇策 ②執策而臨之

C.①江南悉平 ②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D.①甚敬重之 ②悵恨久之

9.用/爲下面的句子斷句,限兩處。(2分)

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

10.翻譯句子。(4分)

(1)益州既足,以亮爲軍師。

(2)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11.從本段文字來看,諸葛亮輔佐劉備做了哪些事情?(2分)

參考答案:

8.(1)①年輕時 ②拜訪 ③出使 ④平定 (2)C

9.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

10.(1)益州充實之後,任命諸葛亮爲軍師。

(2)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

11.①出使東吳,結成孫劉聯盟。②赤壁之戰取勝,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並治理成功。(三點答出兩點即可。用文段中相關語句回答也可。)

《諸葛亮》閱讀答案5

諸葛亮傳略

亮少有逸羣之才,英霸之氣。身長八尺①,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②,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厚相結納。及魏武帝③南征,荊州劉琮④舉州委質而備失勢,衆寡而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⑥。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爲軍師。將軍備稱帝號,拜亮爲丞相。

(選自晉·陳壽《進(諸葛亮集)表》)

[註釋]①八尺:漢時1尺約合今7寸。②擾亂:動亂。③魏武帝:曹丕稱帝后追贈父親曹操爲魏武帝。④劉琮:劉表之子。舉州委質:意爲把整個荊州送給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吳會:吳國。⑦江南:指長江以南廣大地區。

[文化常識]

“九州”之說。我國古代歷來有“九州”之說,意爲中華大地由九州組成。但說法不一。《尚書。禹貢》上指冀(今山西一帶)、兗(今河北一帶)、青(今山東一帶)、徐(今徐州一帶)、揚(今長江下游地區)、荊(今湖北、湖南一帶)、豫(今河南一帶)、粱(今四川一帶)、雍(今陝西、甘肅一帶)。而《呂氏春秋》上有幽州而無樑州;《爾雅》上有幽州、營州而

無青州、梁州。上文所說的荊州與益州(今四川一帶)是古代兩大行政區劃。

[思考與練習]

解釋: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納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譯:①時人異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衆寡而無立錐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③權既宿服仰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與武帝交戰”其中“交戰”是指__________之戰。

參考答案:

諸葛亮傳略

1.①年輕時

②超出

③特殊的`才能

④交

⑤已

⑥任命

2.①當時人認爲他與衆不同;

②人數少而且沒一塊地盤;

③孫權早就敬佩劉備。

3.赤壁

《諸葛亮》閱讀答案6

諸葛亮論(蘇軾)

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恥之,欲信大義於天下。當此時,曹公威震四海,東據許、袞,南牧荊、豫,孔明之恃以勝之者,獨以其區區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節概慷慨死義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強臣之,聞孔明之風,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者, 如此則雖無措足之地,而天下固爲之用矣。且夫殺一不義而得天下,有所不爲,而後天下忠臣義士樂爲之死。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曹劉之不敵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廣言戰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勝之者區區之忠信也。孔明遷劉璋,既已失天下義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爲仁義之師,東向長驅,而欲天下響應,蓋亦難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當此之時,可以計破也。何者?操之臨終,召丕而屬之植,未嘗不以譚、尚爲戒也。而丕與植,終於相殘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爲寇仇,而況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間之勢,不過捐數十萬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殘,然後舉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滅項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卻哉!故夫敵有可間之勢,而不間者,湯、武行之爲大義,非湯、武而行之爲失機。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呂溫以爲孔明承桓、靈之後,不可強民以思漢,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誅之。”不知蜀之與魏,果有以大過之乎!苟無以大過之,而又決不能事魏,則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動哉?嗚呼!此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 (選自《蘇軾集》)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宜其屢戰而屢卻哉 卻:後退

B.得逞其奸 逞:實現

C.曹、劉之不敵 敵:實力相當

D.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取信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因衰乘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且夫殺一不義而得天下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C.以絕曹氏之手足 作《師說》以

貽之

D.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有關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蘇軾的這篇文章獨闢蹊徑,其獨特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發人深思。第一段開宗明義地指出孔明失敗的原因是“仁義詐力雜用”。

B.在第二段中,蘇軾認爲孔明口頭上講仁義,實際上卻是使用詐力,而且他認爲孔明和曹操的做法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C.第三段是說孔明既不能全信義,就應該用智謀,而且提到只有湯、武才能用“大義”,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總結全文,指出說空話是毫無實際價值的,而且舉了兩件事來說明孔明的想法和說法都是脫離實際的。

4.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特以威劫而強臣之,聞孔明之風,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者。(5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5分)

參考答案:

1.D 信:通“伸”,伸張

2.C A.“乘着”;“經由”B.連詞,表示順承關係;連詞,表示轉折關係C. 連詞,表目的,“來” D.副詞,“才”;副詞,“竟然”

3.C 原文的意思是說“敵人有可乘之機,卻不去利用,商湯、周武王做這樣的事情那是施行大義,不是商湯、周武王做這樣的事就是喪失時機”,而不是說其他的人不能用仁義。

4.(1)只是因爲被威勢脅迫才勉強向曹操臣服,(他們)聽說了孔明的品格,應該在千里之外也有響應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義讓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來斷絕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諸葛亮》閱讀答案7

諸葛亮論

蘇軾

取之以仁義,守之以仁義者,周也。取之以詐力,守之以詐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漢也。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恥之,欲信大義於天下。當此時,曹公威震四海,東據許、兗,南牧荊、豫,孔明之恃以勝之者,獨以其區區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慷慨死義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強臣之,聞孔明之風,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者。如此則雖無措足之地而天下固爲之用矣.。且夫殺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爲,而後天下忠臣義士樂爲之死。劉表之喪,先主在荊州,孔明欲襲殺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數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奪之國。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曹、劉之不敵,天下之所共知也。孔明遷劉璋,既已失天下義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爲仁義之師,東向長驅,而欲天下響應,蓋亦難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當此之時,可以計破也。何者?操之臨終,召丕而屬之植,而丕與植終於相殘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爲寇仇,而況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間之勢,不過捐數十萬金,使其大臣骨肉內自相殘,然後舉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滅項籍也。既不能全其信義,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卻哉!

故夫敵有可間之勢而不間者,湯、武行之爲大義,非湯、武而行之爲失機。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誅之。不知蜀之與魏,果有以大過之乎!苟無以大過之,而又決不能事魏,則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動哉?嗚呼!此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

4、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東據許、兗,南牧荊、豫 牧:統治

B、其後劉璋以好逆之至蜀 逆:迎接

C、不過捐數十萬金 捐:捐獻

D、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動哉 竦動:震動

參考答案:C 捐:捨棄

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B、天下忠臣義士樂爲之死 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

C 、此其與曹操異者幾希矣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D 、乃始治兵振旅 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參考答案:B。A介詞,趁着;動詞,接着。 C介詞,和;動詞,贊同。 D副詞,前一個才,後一個於是、就。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認爲孔明失敗的原因在於混合使用仁義和欺詐、武力來奪取天下。後文又說不能利用智謀來離間曹氏兄弟是諸葛亮失敗的根本原因,這體現了蘇軾思想的自相矛盾。

B、蘇軾認爲孔明可以借曹丕即位之機去離間、討伐曹氏政權並瓦解他們。這表明蘇軾並不反對靠詐力取得天下。

C、蘇軾認爲蜀國和魏國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混合使用仁義和欺詐、武力來奪取天下。

D、蘇軾認爲自己的言論合理、深刻,但因爲自己只是一介書生,因而終究不會得到世人的認可和理解,不會被人們重視採用的。

答案:B。 A體現了蘇軾思想的自相矛盾說法不合理。 C都是混合使用仁義和欺詐、武力來奪取天下在文中無依據,原文只是說諸葛亮失敗的原因。D蘇軾認爲自己的言論合理、深刻在文中無依據,此書生之論,可言而不可用也是說只是書生的一家之言,可以說說卻沒有什麼用處。

7、把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特以威劫而強臣之,聞孔明之風,宜其千里之外有響應者。

(2)又不能奮其智謀,以絕曹氏之手足,宜其屢戰而屢卻哉!

參考譯文:(1)只是因爲被威勢脅迫而勉強向他臣服,聽聞孔明的高風亮節,應該在千里之外也有響應者啊。(特威劫臣之譯對一個1分,文意通2分。) (2)又不能竭盡他的智謀,來使曹氏兄弟間斷絕手足之情,他們屢次出戰而屢次敗退是理所當然的啊。(奮絕手足宜一個1分,文意1分。)

《諸葛亮》閱讀答案8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寫成一個聰明的人。但是,也正是從《三國演義》中。我發現諸葛亮並不聰明。 第一,作爲執掌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當陷入具體事務,事情不分大小,皆決於己,這是領導者的大忌。一個聰明的領導者是決不會這麼做的。難怪司馬懿會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諸葛亮53歲病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關。這能說他聰明嗎? 第二,諸葛亮不僅不會用人,而且往往在關鍵時刻或重要地方用錯人,並導致嚴重後果。戰爭無情義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戰中,在華容道上把關、張,或關、趙兩人位置對換一下,這樣不是既讓關羽還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不殺之恩,又可瞄棼售曹操,豈不兩全其美?但是,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他錯用關羽,結果放虎歸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後在荊州駐守人選上,他選擇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爾後,劉備又被東吳火燒連營,從此蜀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這一連串的事件,其源皆出於錯用關羽。至於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自己也差點成爲司馬懿的階下囚,則是婦孺皆知的事。宋歐陽修說:“用兵之要,先擇於將臣。”而諸葛亮不會用人和錯角人,卻用天意”或‘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說法輕描淡寫地掩飾過去。 第三,諸葛亮的不聰明還反映在他不能招賢納才,蜀國君臣平庸,後期更無大將“鐲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一個明證;劉備死後,在諸葛亮執掌大權期間,雖招了一個姜維,但也未能保住蜀國江山,足見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說明諸葛亮不是一個聰明人。蜀國和魏國,力量對比懸殊,況且劉備死後,蜀國元氣大傷,但諸葛亮還要六出祁山,進攻魏國。雖說吳蜀這時已重歸於好,諸葛亮口上說聯合東吳,行動卻一意孤行,六出祁山。當時陸遜還在,倘若吳蜀聯手,東西夾擊,司馬懿也要在漫長戰線疲於奔命,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結果屢戰屢敗。如果一二次失敗還情有可原,那麼三四五六次的失敗只能說明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無才無德,諸葛亮不敢取而代之,實無天下爲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氣和決斷。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若阿斗無才,可取而代之。這是羣臣都聽見的,還怕什麼?扶不起的劉阿斗,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爲訓。 總之,諸葛亮雖在具體某一仗中能取勝,但往往在統籌全局或關鍵性的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誤,這能說諸葛亮聰明嗎?

1、解釋詞語。

事必躬親: __________________

一蹶不振:__________________

婦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說,諸葛亮“愚忠”、曹操“捲土重來”,加點詞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3、“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結果屢戰屢敗”。句中加點的“屢戰屢敗”能否改爲“屢敗屢戰”?爲什麼?

4、人們歷來對諸葛亮極盡讚美之辭,而本文作者卻對諸葛亮的“聰明”質疑。文中是從哪四個方面來“質疑”,這幾個方面的關係是逐層推進的嗎?

5、選出對本文使用的主要論證方法判斷最準確的一項:( )

A、舉例論證 B、道理論證 C、比喻論證 D、對比論證

6、《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他三大名著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諸葛亮聰明嗎?》答案:

1、凡事都必須自己親自過問。

受到挫折,不能再振作起來。

連婦女和兒童都知道。

2、“愚忠”是褒貶結合,褒中有貶,表明作者對諸葛亮既惋惜又諷刺:“捲土重來”則爲貶義。表明作者持否定態度,帶有憎惡之情。

3、不行。“屢戰屢敗”是貶義,而“屢敗屢戰”則是讚美其精神,爲褒義,改換後在表達效果上有了明顯變化,且不符合文意。(意對即可)

4、①諸葛亮事必躬親,不分大小;②諸葛亮不會用人;③諸葛亮不能招賢納才:④諸葛亮不自量力,缺乏自知之明;⑤諸葛亮缺少勇氣和決斷。不是逐層推進,而是並列關係。

5、A

6、《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

《諸葛亮》閱讀答案9

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後面各題。

【甲】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於永安②病篤③,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⑤之力,效⑥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節選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註釋]①章武:三國蜀漢劉備的年號,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永安:指白帝城。 ③篤:重。④嗣子:繼承人,指劉禪。⑤股肱(gōng):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體的有力部位。比喻輔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獻。

1.選文乙具體說明了選文甲中的哪一句話? (用原文回答)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基本內容的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主要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案】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夙夜憂嘆 (2)庶竭駑鈍

(3)屬以後事 (4)若嗣子可輔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理解文言文中常用詞語含義的題。考查文言文中重要實詞的積累。

【答案】(1)夙夜:早晚。(2)駑鈍:比喻低下的才能。(比喻才能平庸)(3)屬:通囑,囑託、託付。 (4)輔:輔助,輔佐。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解題時,一是譯準句中的重要字詞,二是語言表述要通順完整。

【答案】(1)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2)您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國家安定,最後統一全國。

4.讀了這兩段文字,聯繫你所瞭解的有關知識,談談你對諸葛亮這一人物的評價。(只談一點即可)

【試題分析】這道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基本內容的能力。在藉助註釋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參考答案】示例:諸葛亮的忠心耿耿集中表現在輔佐後主上。先主一去,後主登基,後主毫無一點治國之能,整個蜀國的社稷都壓在諸葛亮的身上,而他無怨無悔。爲恢復中原,他兩次上表後主,決心出師伐魏,其言可謂感人肺腑。

《諸葛亮》閱讀答案10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720題。(10分)

(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巨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政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選自《出師表》

(二 )亮少有逸羣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

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17.解釋下面加點同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躬耕於南陽 : (2)先帝不以節卑鄙 卑鄙: 。

1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19.聯繫《出師表》上下文,你認爲諸葛亮自述劉備三顧茅廬的目的是什麼?(2分)

20.根據文段(一)(二)的內容,分析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分別從劉備和諸葛亮的角度回答(4分)

參考答案:

17、(1)躬:親自。 (2)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每空1分,共2分)

18、因此(我)感動而奮發,於是答應先帝竭盡全力奔走效勞。(注意由是感激遂驅馳四處,出現一處不準確扣0。5分。共2分)

19、①爲了傳揚劉備禮賢下士的風範,也表達了對劉備的悼念之情;②希望劉禪學習他的父親能夠親賢遠佞。(一點1分。共2分)

20、從劉備的角度看,他認爲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以亮有殊量,能夠對自己的事業有大幫助,所以能夠多次邀請諸葛亮,直到感動他;從諸葛亮的角度看,深謂備雄姿傑出,加上他能禮賢下士,所以受到激勵,決定出山。(每個角度2分,注意表達的完整程度。共4分)

《諸葛亮》閱讀答案11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爲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爲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教,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乏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1.對文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玄將亮與亮弟均之官 之:到

B.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 舊:老交情

C.凡三往,乃見 凡:總共

D.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取信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諸葛亮才幹的一組是(3分)

①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 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

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⑤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③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⑥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葛亮祖輩父輩皆爲官,早年父親去世後,便由叔父撫養,叔父赴外地履職,帶着諸葛亮兄弟二人。

B.諸葛亮自許頗高,但除了徐庶等幾個人之外,時人大多並不認同他的才華,結識劉備便是因爲徐庶的大力推薦。

C.劉備見到諸葛亮後,訴說了自己胸懷大志卻苦無良策的苦悶,諸葛亮縱論天下,侃侃而談,其才華讓劉備深深折服。

D.劉備屈尊三顧茅廬,讓關羽張飛深感不快,劉備用魚水之情作比表達對諸葛亮的重視,關羽張飛才停止了他們不滿的言行。

4.把上面文言文中畫“ ”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3分)

(2)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3分)

(3)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3分)

5.請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諸葛亮之爲相國也,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瓶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注】①管蕭:指春秋時輔佐齊桓公的的管仲與秦末輔佐劉邦的蕭何。

答案

1.D(信,通“申”,伸張)。

2.B(①敘述諸葛亮隱居隆中時的行爲,③表明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④是劉備表明志向的語句)

3.D(讓關羽張飛深感不快的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日益密切)

4.(1) 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沒人相信他。

(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及“許”各1分)

(2) 賢能的人都被他任用了,這情勢可以把他當作外援而不可以圖謀他。

(“賢能”、被動句式及大意各1分)

(3) 這大概是上天用來幫助將軍您的,將軍您是否有 (奪取它)的想法呢?

(“資”、“所以”及大意各1分)

5.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閱讀答案12

【試題】(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5 題。(18 分)

三種諸葛亮

鄧拓

談起諸葛亮,一般人對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他呢?那也不盡然。有的人對於諸葛亮不但沒有好感,反而很有惡感。比如在雲南,有的少數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歡諸葛亮。在他們那裏,流傳着一些民間故事,都以諸葛亮爲譏嘲諷刺的對象。這是爲什麼呢?大概因爲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紀的三國時代,不像我們現在懂得講究民族政策,當時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義的錯誤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所謂七擒孟獲的故事,在雲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間故事中,就變成了七擒諸葛亮,而孟獲則受到同情和讚揚。

如果從各個方面蒐集各種材料,一一加以比較研究,我們將不難發現,人們所設想的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可能有多種多樣的面目。例如,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描寫的,算是歷史家筆下的諸葛亮;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算是小說家筆下的諸葛亮。而在現時仍然流行於京劇舞臺上的《借東風》等劇目中,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種樣子,這隻能算是舞臺上的諸葛亮。這些當然還是讚頌諸葛亮的居多。因爲這些史籍、小說和戲劇之類,基本上都是在漢族人民羣衆中流行的。他們歷來把諸葛亮當做先知先覺、多謀善斷的偉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聰明智慧都無過於諸葛亮,都要以諸葛亮爲代表。但是,我現在並不打算來談論這些,而只想另外談談三種諸葛亮,即事前的諸葛亮、事後的諸葛亮和帶汁的諸葛亮。

人所共知,傳說中的諸葛亮料事如神,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夠預先做出種種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諸葛亮,總認爲他有先見之明。這就是我們說的事前的諸葛亮。這種諸葛亮當然是最可貴的了。

爲什麼諸葛亮會有先見之明呢?是不是因爲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陰陽五行,甚至於真的會呼風喚雨,驅使六丁六甲之類的天兵天將,簡直像神仙一樣的呢?當然不是。他之所以會有先見之明,主要還是因爲他平素注意調查研究各種情況,熟悉各地山川形勢、道路里程、民情風俗等等,並且有豐富的知識,對於政治、經濟、歷史的背景瞭如指掌。如果缺乏這些條件,任何先見之明就都不過是吹牛而已。

但是,諸葛亮的先見之明也不宜過分加以誇大。實際上,他並非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事情都有先見之明。誤用馬謖以致失守街亭,這不是缺乏先見之明嗎?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我們評論古人,如果提出這樣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說一句公平話,在千變萬化的新事物面前,我們也不必過分強調事前的諸葛亮,寧可多一些事後的諸葛亮,倒也不壞。問題就要看我們對於事後的諸葛亮,究竟應該如何看?常常可以聽見,有些人把事後諸葛亮當做了一種諷刺。如果對於那種光在旁邊說風涼話,臨事毫無主張,事後就哇啦哇啦的人,諷刺是應該的。否則,就是不應該的。因爲諸葛亮的先見之明,無不是從無數次事後研究各種經驗教訓中得來的。有許多事情,在它們沒有發生的時候,根本無法預斷它們是什麼樣子;只有當它們已經發生了,至少是已經露出了萌芽之後,纔有可能對它們進行分析研究,纔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斷,估計它們的發展前途。

因此,應該承認,在這種意義上,事後的諸葛亮還是有用處的。由事後的諸葛亮到事前的諸葛亮,這是一個正常的必經的認識過程。

只有帶汁的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這個名目見於岳飛的孫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諸葛亮》的一條記載中。據稱郭棣帥淮東,倪從焉。議論自負,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題其上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蓋意以孔明自許。後屢敗,倪自度不復振,對客泣數行。時彭法傳師爲法曹,好謔,適在座,謂人曰,此帶汁諸葛亮也。傳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這種帶汁的諸葛亮,簡直令人發笑,也令人作嘔。然而,這也證明,冒充諸葛亮,假裝諸葛亮是嚇不住人的,總會有一天要原形畢露,被天下人所恥笑。

1.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3分)

A.一般人對諸葛亮有好感,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熱愛他、崇拜他。

B.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比較多的是以諸葛亮爲譏嘲諷刺的對象。

C.知識豐富、善於調查研究,這是諸葛亮能多謀善斷的條件。

D. 事後諸葛亮如果善於反思是有可能成爲事前諸葛亮的。

2.下列的說法,屬於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3分)

A.諸葛亮這個人物在歷史學家、文學家的筆下是有區別的。

B.諸葛亮享有先見之明的美譽,是人們喜歡他而想象出來的。

C.諸葛亮不能作爲智慧的化身,因爲他誤用馬謖使街亭失守。

D.在千變萬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後諸葛亮常因多嘴而壞事。

 3.下面兩個句子中諸葛亮的意思一樣嗎?請解釋。(4 分)

①談起諸葛亮,一般人對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現在並不打算來談論這些,而只想另外談談三種諸葛亮。

4.文中帶汁的諸葛亮有哪些特點?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4 分)

5.有專家認爲:讀書時,如果能從作者的身份、立場、角度考慮作品的觀點,我們會得到更多。請運用文中的例子,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4 分)

參考答案

1、B

2、A

3、兩個諸葛亮不一樣:

①指存在於人們設想中,並被人們當作先知先覺、多謀善斷的歷史人物。

②指學習、效仿諸葛亮的後人。

4、(1)過於高傲自負,使旁人難以親近。

(2)自以爲是,遇到失敗就消極落淚。

5、我認爲作者的身份、立場對於創設作品人物具有極大影響。陳壽是西晉史學家,因此更注重於對史實的真實記錄,在他的《三國志》中,諸葛亮精於政務但謀略一般;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爲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現故事的曲折離奇,他筆下的諸葛亮神機妙算,文韜武略;甚至在京劇借東風中,爲了舞臺效果,諸葛亮的形象更爲誇張,簡直無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學作品時,如果從作者的身份、立場等背景進行分析,結論能夠更全面客觀。

《諸葛亮》閱讀答案13

閱讀下面的兩段文言文,回答17-21題。(12分)

【甲】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乙】班超字仲升,扶風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爲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辮,而涉獵書傳。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詣校書郎⑥,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擾當效傅介子⑦、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1”

註釋:①扶風:漢朝郡名。②平陵:漢朝縣名。③徐:徐縣.漢朝縣名。④永平:漢明帝年號。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漢書》的作者。⑥校書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漢冒險家,以計斬樓蘭王聞名於世。

17.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具體含義。(2分)

①由是先主遂詣亮( ) ②不恥勞辱( )

18.乙文中有一個句子與甲文中的“時人莫之許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找出這個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將乙文中畫線的句子譯爲現代漢語。(2分)

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個通假字,試推測是哪一個字並寫出本字。(2分)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通假字是_________,本字是___________。

21.刻畫人物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比較兩文在這方面有何異同,試結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2分)①去拜訪 ②以……爲恥辱(認爲……是恥辱)(每詞1分)

18.(2分)左右皆笑之。(多寫不給分)

19. (2分)家中貧寒,常作爲受官府僱傭的抄書人來謀生(供養家庭)。

或:家中貧寒,常被官府僱傭抄書來謀生(供養家庭)

20.(2分)通假字:研 本字:硯(各佔1分)

21. (4分)相同之處:兩文都有對人物的正而描寫和側面描寫,如甲文開頭的話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屬正面描寫。甲文除開頭的正面描寫外,均爲側面描寫;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側而描寫。不同之處是,甲文以側面描寫爲主;乙文以正面描寫爲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寫有對行爲的描寫和對外貌的描寫;乙文的正面描寫既有對行爲的描寫又有對語言的描寫,但無對外貌的描寫。甲文的側面描寫既有對行爲的描寫又有對語言的描寫;乙文的側面描寫只有對行爲的描寫。(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異同各佔2分,不結合文本扣一半分。)

《諸葛亮》閱讀答案14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12分)

諸葛亮之爲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①,約②官職,從權制③,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④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⑤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⑥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節選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註釋】①儀軌:禮儀法度。②約:省減,簡約。③權制:合乎時宜的制度。④服罪輸情:認罪並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亞匹:同一流人物。亞:同類。

17.判斷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4分)

(1)撫百姓,示儀軌 撫:安撫,撫慰 ( )

(2)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親:親人 ( )

(4)終於邦城之內,鹹畏而愛之 愛:愛戴,擁戴 ( )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2分)

A.諸葛亮之爲相國也 B.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D.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20.作者稱讚諸葛亮是“識治之良才”,請結合課文《出師表》加以說明。(2分)

17.(1)√ (2)× (3)√ (4)√

18.C

19.善的(或:好的)沒有(因爲)微小而不獎賞;惡的(或:壞的)沒有(因爲)輕微而不貶黜。

20.答案示例:《出師表》中諸葛亮請求後主做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任人唯賢(親賢遠佞),充分展示了諸葛亮治國的雄才大略。

《諸葛亮》閱讀答案15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

1.用“/”給文中無標點的文字斷句。

2.解釋加點詞語。

仰( ) 贏( )

3.由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麼品質?

4.你知道後人對諸葛亮是如何評價的嗎?說出其中一點即可。

參考答案:

1.……度/……食/……官/……生/

2.①依賴 ②充盈

3.盡心爲國 ,不謀私等。

4.一代賢相爲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對劉備父子忠心耿耿;寫一篇《出師表》被陸游贊爲“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