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賊閱讀附答案

竊賊 阿康帕尼爾 “是的,我是個竊賊。”老頭兒傷心地說,“可我一輩子只偷過一次。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竊,我偷了一個裝滿錢的錢包。” “這沒有什麼稀奇的。”我打斷他道。 “請讓我說下去。當我把偷到的錢包打開裝進自己的衣兜時,我身上的錢並沒有增加一個子兒。” “那錢包是空的?” “恰恰相反,裏面裝滿了鈔票。” 我走近那老頭兒,又給他斟了一杯葡萄酒。他開始講述自己的經歷: “當時,我乘火車從斯米納到蘇薩爾去。那是個匪盜經常出沒的地區。我坐的是三等車。車廂裏除我之外,就只有一個衣衫襤褸、正在酣睡的漢子。他的左臉頰上有一塊明顯的傷疤。從相貌到衣着,這傢伙看起來都像一個罪犯。我想換一個車廂,可是車廂之間沒有連通的門,於是,我只好硬着頭皮單獨同這個危險的傢伙共處三個小時。火車行駛在前不挨村、後不着店的荒野,車上的旅客寥寥無幾。在這種環境裏,要想殺死一個人,然後把屍體從車窗扔下去,簡直是小事一樁。 “外面的天漸漸黑了下來。我兩眼死死盯住車裏的警報器。可是,後來,我打了一會兒盹兒。我剛睜開眼睛便發出一聲驚叫。因爲陌生的旅伴正彎腰站在我面前,銳利的雙眼盯着我,亂蓬蓬的鬍鬚已經觸着我的面頰。我嚇得一下子蹦起來,想去拉警報器。可是那人抓住我的手臂,哀求似的看着我,說:‘您不用害怕。我正要請求您允許我坐在您身邊,用您的毯子搭一搭我的身子。我感到很冷。’‘真的嗎?’我鬆了口氣,歉疚地挪動了一下身子,讓他坐到我身邊。 “‘是的。’那人說,‘我多麼喜歡做一個小偷啊!我的整個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的環境,都註定我特別適合這一職業。可是……我不能去偷。’” “‘是什麼阻止你去偷呢?’我好奇地問。” “‘長着這樣一副相貌,我怎麼能夠去偷呢?無論我走到哪裏,大家都提防着我,要是碰巧附近有人的東西被偷了,第一個被懷疑的對象就是我。’” “我瞅着他那張竊賊一樣的面孔,腦海裏閃出了一個鬼主意:我要是試一試把這個總不走運的竊賊的錢包偷過來,那將是一個多麼精彩的惡作劇。啊!眼疾手快,不動聲色,上帝保佑!幾分鐘後,竊賊那鼓鼓的錢包就被放進了我右邊衣袋。火車停下後,我的旅伴竟免了我再勞神去換車廂。他站起來對我說: “‘我到家了。謝謝您,祝您旅行愉快!’” “我等他下了車,急忙從衣兜裏掏出偷來的錢包。一見那錢包,我頓時目瞪口呆:手裏拿的正是我自己的錢包。那傢伙趁我聽他訴苦的當兒,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我的錢包偷走了。幸好趁他不注意時,我又把它偷了回來。 “這是我一輩子唯一的偷竊行爲。錢包偷到手了,可我的錢並沒有因此而增加一分。你看見了吧,我並沒有騙你。” 老頭兒的故事剛講完,我就急忙站起來,大方地付過酒錢,轉身走了。我這樣做,完全是有原因的:在他向我講述自己的偷竊經歷時,我用我那訓練有素的靈巧手指,將他的錢包拈過來裝進了自己的衣兜。我急切地想知道那錢包裏究竟有多少錢。我相信,老頭兒所說的那種巧遇,這次絕不會重演。我肯定不會從自己的衣兜裏掏出自己的錢包來,因爲我身上從來不帶錢包。拐過一個街角,我把手伸進自己的衣袋。天哪!裏面什麼也沒有!這老傢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錢包。 第二次?誰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

竊賊閱讀附答案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這篇文章涉及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中,只有老人不是竊賊,他洞察先機,能夠看透別人的本質,所以纔拿回錢包。

B.火車上的那人,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完成自己想成爲小偷的想法,纔去偷老人的錢包。

C.小說以“竊賊”爲題,全文雖然沒有直接點出誰是竊賊,但是文章緊扣中心,構思巧妙,峯迴路轉,處處又扣住文題。

D.在老人講述的故事中,天色昏暗,環境荒涼,車廂破亂,這些都爲接下來發生的偷盜故事埋下了伏筆。

E.小說在塑造人物時主要運用了對話描寫,筆墨集中在語言描寫上。在老人述說自己故事的同時,讀者也瞭解了人物的外貌、性格、經歷等。

(2)文中的老人是怎樣的一個人?請簡要分析。

(3)小說構思巧妙,富於戲劇性。請結合全文分析其構思的巧妙之處。

(4)小說以“竊賊”爲題,那麼文中的“竊賊”到底是誰?小說通過“竊賊”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1)CE(答C給3分,答E給2分,答D給1分;答A、B不給分)

(2)①精明。能洞悉眼前人,不動聲色地看出那漢子和“我”是個小偷,並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錢包“偷”回去。②警惕性強。在火車上,他對漢子充滿了戒備。③健談,善良。跟“我”滔滔不絕地講故事,能爲自己對漢子的防範感到愧疚。

(3)①開篇設置懸念,引人入勝。②情節設置波瀾起伏,採用了搖擺的'手法,使情節發展一波三折,充滿意外。③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④運用巧合。老人本是惡搞火車上遇到的漢子,卻發現“偷”回的恰巧是漢子偷走的自己的錢包。

(4)①文中的“竊賊”可以指三個人中的任何一個。小說中的“漢子”“我”明確是“竊賊”,而“老人”實際上也有是“竊賊”的嫌疑。漢子繪聲繪色地說自己不是小偷,讓人同情,可是偷了老人的錢包。“我”認真地聽老人的講述,心生同情,卻也偷了老人的錢包。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最後都把錢包給偷了回來。②“竊賊”體現了小說的主題,深刻揭示了爾虞我詐、信任缺失的社會亂象。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只有老人不是竊賊,他洞察先機,能夠看透別人的本質,所以纔拿回錢包”表述不正確,人”實際上也有是“竊賊”的嫌疑。B項,小說中的“漢子”“我”明確是“竊賊”。D項,“埋下了伏筆”不正確,由環境描寫的作用可知。 (2)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是理解主題的關鍵,分析時抓住情節,對人物細節的刻畫,如語言、動作、心理等正面描寫。還可以通過其他人或景或其他人物的評價等側面來分析。分析時要注意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多重性。文中的老人講述自己經歷時面對陌生旅客“我嚇得一下子蹦起來,想去拉警報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警戒戒備心。而又歉疚地挪動了一下身子,讓他坐到我身邊,可以看出他內心又有善良的一面。通過文中“我”的評價“這老傢伙太鬼了!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錢包。第二次?誰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可以看出他很精明。 (3)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可以從情節結構方面進行分析。結構上的特點要注意開頭、結尾,情節設置的特點,如前後呼應,設置懸念,埋伏筆等。 (4)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結合文本內容解析,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以“竊賊”爲題,凸顯的是文章的主題。而在文中出現了三個人,從情節來看,三個人都是“竊賊”,所以“竊賊”指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正是這些人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欺騙,互不信任。解答時以尊重文本爲基礎,最後再結合社會現實談之間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