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閱讀答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寫閱讀題就會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我們解答閱讀題的金鑰匙。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是科學規範的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閱讀答案

《論語》閱讀答案1

3.【模擬題】閱讀《論語》八則,回答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而》)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學而時習之 ②有朋自遠方來

③思而不學則殆 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並解釋(寫出兩個即可)。

(3)用現代漢語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讀書,這部偉大的儒學經典蘊含着深奧的道理。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談一談你的體會。

3.(1)①溫習,實踐; ②志同道合的人; ③疑惑; ④以之爲樂

(2)①“說”通“悅”,愉快;②“女”通“汝”,你;“罔”通“惘”,迷惑

(3)①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麼? ②見到賢人就想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

(4)示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談的是學習態度,對我們的學習指導作用非常大。在學習中,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切莫不懂裝懂。只有做到謙虛謹慎、誠實好學,纔能有所進步。

《論語》閱讀答案2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1】解釋下列詞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也 溫而知新 女知之乎 思而不學則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的語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小題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問題。(2分)

①闡述學習與思考的關係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應有老老實實的態度的句子是 , , 。

【小題4】 近幾年美國頒佈各種法規促使國內安定和平,卻插手別國內政,製造矛盾。對此,我們可以用《論語》中的 , 來勸誡美國政府。(1分)

【小題5】請你任意寫出兩個文中所包含的成語。(1分)

答案

【小題1】(1)通智,聰明的,智慧的(註明爲通假字,否則不得分)

(2) 舊的知識。 (3)教導 (4)有害。

【小題2】譯文略 (注意 三人 以爲已不亦等詞的準確翻譯)

【小題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小題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5】溫故知新 死而後已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論語》閱讀答案3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二)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十)(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1、本段選自____________ ,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孔子,字____________,是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劃線字注音並解釋其含義。

(1)吾日三省吾身( )

(2)傳不習乎( )

3、翻譯下列句子。

(1)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4、課文很多語句都已成爲成語,請找出來兩個,並用它們各造一個句子。

(1)

(2)

5、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標準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

參考答案:

1、《論語十則》、字仲尼、思想家,教育家。

2、(xǐng)對自己言行的反省與檢點

(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

3、(1)對於你要說的話,先行動,再說出來。

(2)君子應該成就別人的美德,不應該促成別人的惡行。

(3)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難的道路還很長。

(4)在沂水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後)唱着歌回家。

4、見賢思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任重道遠、成人之美等。

造句“略”

5、先行而後言,勇於實踐,敏於創新,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論語》閱讀答案4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6)於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8)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9)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10)(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

(1)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

(2)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圖:___________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很多語句都己成爲成語,請你寫出其中的三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請任選一則,次談對你的啓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信:誠實。

(2)圖:料想。

(3)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4)而:然後,表順接。

2、(1)譯文: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險的道路還很長。

(2)譯文:看見德行優秀的人要向他看齊,看見不優秀的人也要(對照着)檢查自己。

3、見賢思齊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任重道遠 成人之美(答出任意三個即可,增減字不得分)

4、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答題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入”說的是自己不喜歡的言行,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告訴我們要學會寬容,不要強人所難。

《論語》閱讀答案5

文言文閱讀。(19分)

(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1】《論語》是 經典著作之一,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爲《四書》。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2分)

【小題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3分)

(1)不亦說乎 ( )

(2)誨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小題3】解釋下列加點的字。(2分)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死而後已( )

【小題4】解釋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於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A.學而時習之B.誨女知之乎C.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D.驅之別院【小題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小題1】略

【小題2】略

【小題3】略

【小題4】C

【小題5】略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文學常識知識只要平時注意積累即可。《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學家。他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的認知能力。

點評:文學常識主要是考查考生對課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內容、作品人物的識記情況和相關文體知識、文化常識的瞭解情況。

【小題2】試題分析:(1)句中“說”讀“yuè”通“悅”,愉快、高興;(2)句中“女”“rǔ”通“汝”,讀你;(3)句中“知”讀“zhì”通“智”,明智、聰明。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點評:由於古代漢字不太豐富,爲了滿足語言表達的需要,作者在文中往往要採用一些通假字。理解通假字,注意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它的意思,同時還要注意通假字的讀音。

【小題3】試題分析:“慍”是“惱恨、怨恨”的意思;“罔”是“迷惑而無所得”的意思,而在詞語“置若罔聞”中是“沒有、無”的意思;“殆”是“精神疲倦而無所得”的意思,而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是“危險”的意思;“已”是“停止”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除了當“停止”的意思講外,還有“已經、後來、過”等意思,如“時間已過”。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言字詞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考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爲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爲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在理解時,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4】試題分析:A項中的“之”是“代詞,它們,指已學過的知識”;B項中的“之”是“代詞,指孔子的訓言”;C項中的“之”是“助詞,用作書面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D項中的“之”是“代詞,指代蛤蟆”。所以,應選C項。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虛詞的理解能力。

點評:考查文言文的虛詞,一般有“之”“於”“而”“以”“其”“爲”“乃”“焉”等,平時我們要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熟知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詞不離句,理解文言虛詞也是這樣,把它放到句子裏翻譯翻譯就感知出來了,這樣纔不至於死記硬背。做本題的思路是:首先要分析幾個備選項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然後選出符合要求的選項。

【小題5】試題分析:翻譯句子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翻譯(1)句時,要注意的重點詞語:溫→複習;而→順接連詞“可以”與現代漢語中作爲一個詞講的“可以”不一樣,在這裏“可→可以;以→憑藉”的意思;爲→做。翻譯(2)句時,要注意的重點詞語:其→他們的,指上文“三人”的;而→順接連詞,相當於“就”;從→跟從、遵循,這裏的意思是學習。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點評:文言翻譯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於初中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爲中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

《論語》閱讀答案6

《論語》四則

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損矣。”(《季氏》)

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爲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張》)

【註釋】①[友諒]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諒,誠信。②[便辟]習於擺架子裝樣子,內心卻邪惡不正。③[善柔]善

於阿諛奉承,內心卻無誠信。④[便佞]善於花言巧語,而言不符實。⑤[所亡]自己所沒有的知識、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無”。⑥[所能]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擇其善者而從之 (2)學而不思則罔 (3)可謂好學也已矣

15,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2)思而不學則殆。

16.按要求填寫下面的表格。 (4分)

17.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談談你對第④則內容的理解。 (4分)

答案:

14.(3分)(1)從:聽從 或:採納、聽從(答“學習、跟從”也可)

(2)罔:迷惑 或:迷惑不解、迷惑而無所得

(3)好:喜愛 或:喜好、喜歡 (每小題1分)

15.(4分)(1)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處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殆”翻譯爲“有害”或“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均可)

(每小題2分)

16.(4分)第①則: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 第②則:擇友之道

(每空2分。意思對即可得分)

17.(4分)要點:好學就是勤奮學習,學習新知,鞏固舊知’。

(答出要點得2分,扣住要點又能聯繫實際可得滿分)

《論語》閱讀答案7

《<論語>十二章》節選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閱讀題

15.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 意思。(5分)

(1)不亦說乎 說:

(2)人不知而不慍 慍:

(3)傳不習乎 傳:

(4)必有我師焉 焉:

(5)博學而篤志 篤: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下列句子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人不知∕而不慍 B.傳∕不習乎

C.可以爲∕師矣 D.擇其善者∕而從之

18.選文的句子中有些談學習方法,有些談學習 態度,有些談品德修養,請各找出一例。(3分)

學習方法:

學習態度:

品德修養:

答案:

15.(5分)說,同“悅”,愉快; 生氣,惱怒; 傳授,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於此,意思是在其中; 堅定。

16.(4分)(1)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有困惑。(2)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 對照着改正自己的缺點。

17.(3分)C

18.(3分)學習方法示例:學而時習之 傳不習乎 溫故而知新

學習態度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師 博學而篤志

品德修養示例: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閱讀答案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字。(4分)

(1)不亦說乎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是知也 (4)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小題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轉折用法的一項是 ( ) (2分)A.學而時習之B.溫故而知新C.擇其善者而從之 D.人不知而不慍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小題4】宋開國丞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目的?(3分)

答案

【小題1】(1)“悅”的古字,愉快 (2)真誠,誠實 (3)這 (4)凋謝

【小題2】D

【小題3】(1)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一味空想卻不學習是有害的。 (2分) (2)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2分)

【小題4】這句話的意思是精通《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3分)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說”是通假字,先解釋通哪個字,再譯意。“信”是註解中的重點字,根據語境也很易推斷出來。“是”是重點字,一般是代詞用法,根據語境可譯爲"這"。"凋"是文中的重點字,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相近,即"凋謝".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爲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爲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2】試題分析:AB C中的"而"表順接,只有D中的表示轉折.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爲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爲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文言虛詞中的"而 之 然 則"等要多進行比較聯想,平時就注意區別.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句中的關鍵詞有“罔”“殆” “施”, “罔”是迷惑的意思。 “殆”是“有害”的意思。“施” 施加的意思,把詞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中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4】試題分析:“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與宋初宰相趙普有關,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光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所以這句話表面是說"學好半部<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實際上強調學習《論語》儒家經典的重要。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語句的理解能力。

點評:分析語句的言外之意,我們根據句子的意思,結合上下文內容,從表及裏,從淺入深,挖掘出它的內涵。

《論語》閱讀答案9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語源於《論語》,例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請再寫一個出自上述語段的成語,並指出其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概括出一條教學原則,並加以評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舉一反三。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

(2)教學原則:學生主體原則(答“自主學習原則”亦可),注重身教原則(答“無言之教”亦可)。

評析(示例):孔子認爲,學生就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注重“無言”的示範和引導,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有效地發揮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作爲老師,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學態度、正確方法和行爲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像“天道”之於“四時”“百物”那樣,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激勵學生

《論語》閱讀答案10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小題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溫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與體會。

B.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C.擇其善者而從之善:優點。

D.其恕乎其:代詞,它。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故時有物外之趣。溫故而知新

B.溫故而知新任重而道遠

C.驅之別院知之爲知之

D.可以爲師矣徐噴以煙

【小題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十則》有的談求知的態度,有的談求知的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

B.溫故而知新談的是學習的方法,在孔子看來只要溫習了舊知識就一定可以成爲別人的老師。

C.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遠。

D.孔子在歲寒這一則中用比喻的手法強調了君子在惡劣的環境中保持自己高深的節操。

答案

【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B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D、其恕乎 其:句首語氣詞,無意義。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能力。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個詞讓考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爲常見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爲同學們備考的重點。在理解時,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題2】試題分析:A、所以 舊的知識 ;B、連詞,表順承 連詞,表並列;C、代詞,代蛤蟆 代詞,代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D、憑藉 用。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一詞多義的能力。

點評: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因爲文言語句的內涵較爲豐富,所以理解相同詞語時,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

【小題3】試題分析:B、溫故而知新談的是學習的方法,在孔子看來新知識與舊知識具有前後相連的關係,只有掌握好舊的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纔會得心應手。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點評:閱讀文章,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還要對一些文學常識加以識記。

《論語》閱讀答案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根據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面的詞:

弘毅: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劃線句: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有談學習態度的,有談學習方法的。選出都是表示學習態度的一組

[ ]

A、溫故知新 知之爲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

B、學思結合 見賢思齊 知之爲知之

C、知之爲知之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D、溫故知新 學思結合 三人行必有我師

6、《論語十則》講述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爲人處事等方面的道理。請從選段中選擇一例,結合自己的經歷,就某一方面闡述的道理談談對自己的啓迪。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啓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人不知而不慍 仁以爲己任 不亦重乎

2、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剛強,勇毅);舊的知識;可以憑藉。

3、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孔子說:“見到賢明的人想着向他看齊,見到不賢明的人就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重點詞語翻譯正確,意思對即可)

4、要有堅強的意志,要有自我修養。意思相近即可。

5、C

6、“略”。結合實際,談出自己的認識理解即可。

《論語》閱讀答案12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6分)

①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謂與?子曰:賜②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②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衛風·淇澳》。切磋琢磨,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 ②賜:子貢名。

⑴下列對選段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

B.孔子對子貢所說的貧窮能保持骨氣,富貴能不驕橫的人,持否定態度。

C.子貢的回答說明他悟到人要由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上升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樣。

D.在孔子的啓發下,子貢能告諸往而知來者,做到舉一反三,這體現了孔子啓發誘導式的教育。

⑵結合①②選段,談談孔子對貧富的看法。(3分)

參考答案:

9.(6分)

⑴(3分)B(沒有持否定態度)

⑵(3分)示例:孔子認爲貧窮是人人厭惡的,貧者追求富貴無可厚非,但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而富者,不可因爲擁有財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當個富而好禮者。

【參考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論語》閱讀答案13

《論語》九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論語》是記錄___________的一部書,共20篇,是_________家經典著作之一。

2.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謂能養( )

②遊必有方( )

③德不孤,必有鄰( )

④君子喻於義( )

3.“父母在,不遠遊”,孔子提出這一行爲準則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應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爲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有過不同看法。請你聯繫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2.①奉養 ②去向 ③親近,做伴 ④明白,懂得

3.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能夠儘量膝下承歡,牀前盡孝,把行孝落實到日常的侍奉上,關心父母衣食冷暖,關注父母健康狀況。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實社會依然可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子女遠遊可日行千里,但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有着對父母的牽掛和惦念。

4.君子以“義”行天下,心境平和而無限寬廣;小人追逐私利,處心積慮,患得患失。

5.圍繞現實生活,談到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即可。

(以上主觀題意對即可)

《論語》閱讀答案14

(廣東茂名)

閱讀《<論語>十則》,完成8- 10題。

《論語》十則

(一)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三)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四)子貢問日:“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足以謂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七)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八)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十)(點)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不亦說乎(通“悅”,愉快,高興) B.不恥下問(可恥)

C.爲人謀而不忠乎(謀劃,商量辦法) D.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誠實)

2.下列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學而時習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而不慍 水落而石出者

C.可以爲師矣 可以一戰

D.其恕乎 其不善者而改之

3.對選文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第二、三則主要闡述了學習方法的問題,第四、五則主要闡述了學習態度的問題。

B.第七則是說爲人要終身遵守的準 則,揭示了儒家所倡導的待人接物的寬容態度。

C.第十則,曾點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春風和煦、人羣活動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觸地

大加讚賞。此則旨在告訴我們:人要和自然相融,鍛鍊身體,享用自然之樂。

D.選文中有些話已成爲成語,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比如第七、八、九則分別概括爲:

“見賢思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任重道遠”。

1.2分 D

2.2分 B

3.2分 C

4.2分 B

《論語》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做6—9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兩章》)

[乙]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選自《論語》)

6.解釋文中加點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乙]文重點強調的觀點是什麼?(3分)

9.你認爲[甲] [乙]兩文重點強調的內容有什麼關係?(3分)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對) ③軍備(軍隊)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②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於民,國家就無以立足。 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9. [甲] 文重點強調的“人和”(“得道”)與[乙]文重點強調的“民信”(“取信於民”),二者有密切的相關性。“民信”(“取信於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條件(或“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