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之思》高三散文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①在中國的河流中,汨羅江遠算不上波高浪闊源遠流長,但卻是一條名聞遐邇的聖水。它溫柔而溫暖的臂彎,曾先後收留中國詩歌史上兩位走投無路的詩人。不過,一位在下游,今日的汨羅縣境,以水爲墳,年年端午,競渡的萬千龍舟還在打撈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如今的平江縣域,堆土爲墓,少人拜謁,與悽清的墓地長年相伴的,多是春風秋雨夕陽晨霧,還有偶然在墳頭點燃的幾炷清香。

《汨羅之思》高三散文閱讀題及參考答案

②大曆五年秋冬之際,杜甫出峽入湘在湖南流寓三年之後,準備順湘江而下,迴歸河南故里。然而,在距縣城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隕落,他年幼的兒子宗武只得將父親草草葬於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們今日見到的平江杜墓。如果你遠道前來,不僅可以一瞻遺蹟,而且風行水上山間,鳥過田頭陌上,還會向你敘述許多有關杜甫的傳說。我居杜甫曾經流寓過的長沙,雖然離平江地不遠,而且心嚮往之,但人事倥傯,竟然直到最後的一個秋冬交割之日,才得以拜謁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墳塋。

③車出平江縣城,馳過汨羅江大橋,往南行二十餘里,即至杜甫墓。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幾株青松翠柏的守護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愴然轟然巍然,撞傷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這,就是我們的千秋詩聖最後的安息之所了。杜甫生地是河南,死所爲湖南。黃河之南與洞庭湖之南,他和水結下的真是生死緣,更何況他一生坎坷,最後除了飄泊於西南天地之間,就是將自己一家老小滿懷憂憤託付給水上的一葉孤舟。他晚年流落湖湘,雖然兄弟音訊不通,然而“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的浩闊景象也曾一度鼓舞了他已老的壯心;雖然李白、高適、孟浩然等老朋友皆已先後故去,自己也老而多病,然而“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擾攘的苦難時代。歲雲暮矣,思之如何?在一年將盡之時,他憂心如焚的仍是水深火熱中的百姓黎民。他的.絕筆詩固然多有身世之悲,託孤之痛,但卻仍然不忘時代的動亂和人民的痛苦,這就不僅是“窮年憂黎元”,而是生死以之了,這是何等高遠博大的襟懷啊!我們臨來匆匆,未及準備香燭,只好在墓前久久默然低首,燃點一炷永遠也不會熄滅的心香。

④秋風吹來,墓草蕭瑟。墓前的香爐小小,爐中殘留三四根燃盡的香頭,也不知是何方來客對他的祭奠。我不由想起杜甫生前身後的淒涼。忠厚謙遜的他,於前輩、同輩和晚輩的詩作,他奉致了許多景慕、褒揚與提攜之辭,對那些詩名不盛官位不尊而確有才華的詩人呢?他同樣是樂道人善,本身有至高成就卻胸懷寬廣,厚以待人,沒有進入主流社會獲得一官半職,時人也缺少慧眼,未能識珠。他死後不久,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選錄至德到大曆末年二十六位詩人的作品,杜甫竟然未能入列。

⑤世上許多有抱負有才華的人,常常得不到認識和賞識,有如明珠暗投於塵封的角落,好似良驥侷促於偏遠的一隅,有的人還屢遭厄運,抱憾甚至抱恨終生。然而,有些人卻僭居高位,浪得虛名,肥馬高車,錦衣玉食,一輩子似乎活得有滋有味。懷才不遇而困頓一生的杜甫,在生命行將結束的暮年,他得到郭受與韋迢的讚揚,雖說他們是文壇的無名之輩,雖說杜甫和他們是淺友而非深交,但在杜甫淒涼寒冷的歲月,那不是如同兩盆爐火溫暖了他那顆已經凍僵的心嗎?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杜甫如此評價和嘆息李白,不知他對自己是否也有這種預感?杜甫和李白一樣有千秋萬歲之名,這已是毫無疑問的了,李白的故里與墓地我還無緣瞻拜,但河南鞏縣現爲鞏義市的杜甫故居,卻依然寒傖,杜甫墓園也只是封土一堆,青碑一塊。

⑥於是,在汨羅江的上游,在拜別杜甫墓之際,在惟有江聲似舊時的千古江濤聲裏,我輕聲吟誦北宋初年徐屯田一詩,權當專程來謁的心祭:“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作者:李元洛,選文有刪節)

11.文章追懷杜甫,爲什麼開篇卻引出與汨羅江魂魄相依的偉大詩人屈原?(6分)

12.聯繫上下文,請體會文章第二自然段平淡的敘述中包含着哪些思想感情?(6分)

13.縱觀全文,在作者的深情追思中,杜甫是個怎樣的詩人?請簡要概括。(6分)

14.從全文看,請聯繫現實探究作者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所引發的議論文句的深刻內涵。(7分)

參考答案:

11.參考答案:①這樣寫與杜甫形成對比;②兩人都是偉大的詩人,都與汨羅江結緣,由屈原起筆很自然;③但境遇天壤之別,屈原受後人厚待,而杜甫卻少人拜謁,進而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12.參考答案:①這裏既寫出了杜甫病亡平江僻壤時的悽清、孤寂與…點此查看完整高中散文閱讀訓練參考答案(本文答案在第9頁)…謙遜,樂道人善,對於前輩、同輩和晚輩的詩作,他褒揚、提攜;③杜甫胸懷寬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即使自己老而多病,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擾攘的苦難時代和黎民百姓。

14.參考答案:這裏作者內心的憤懣袒露無遺,這些文句的深刻內涵即如果一個民族冷落有才華有抱負的人,如果一個民族不能夠讓才華卓著的人用於當世而僅有千秋萬歲之名,那麼這個民族不免讓人感到悲哀。作者在爲杜甫鳴不平時進行了一種文化的反思,這反思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