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書袋裏閱讀理解答案

馬繼興的外祖父名爲左濟拯,因爲名字裏攜帶着治病救人的意願,又對中醫藥情有獨鍾,在山東濟南懸壺濟世,對於治癒內科雜病和婦科、兒科疾病有一手。

住在書袋裏閱讀理解答案

年幼時,馬繼興經常來外祖父家裏玩耍,偶爾幫助老先生抄錄、整理臨證醫案,順帶瀏覽中醫古書。

馬繼興這輩子就是爲中醫古籍而來。

在馬繼興的家裏,紙盒子享有“崇高”的地位。這些紙盒子以前要麼是裝鞋的,要麼是裝小西瓜的,到了他家,地位一下子提升了,盛滿了厚厚的底稿,裝滿了高深的知識,碼放得整整齊齊。

翻閱這些底稿,你會驚訝這位主人所付出的心血。馬繼興不太懂得使用電腦,他的研究文章都是先手寫,再讓助手輸入電腦。打印出來,他往往還要修訂,先用筆改一遍。後來發現還是有需要補充的內容,於是寫在小紙片上,塗上膠水,把原文覆蓋。問題是新的思路又冒出來,只好再粘上一張紙片……

他的底稿,“縫一遍,補一遍,縫縫補補又一遍”。

問他至今發表過的文字有多少,他搖搖腦袋:“不知道,統計這個有什麼意義?”

一些著述的頁碼數量已經“泄露天機”:《敦煌古醫籍考釋》,508頁;《中醫文獻學》,560頁;《馬王堆古醫書考釋》,1156頁;《神農本草經輯注》,1198頁……

對於學術成果,馬繼興喜歡“捂着”,不肯輕易示人。這倒不是吝嗇,而是期待更完善一些,力求每一部書面世,都能聽到迴響。

他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着手馬王堆出土醫書的研究,先是發表單篇的論文,後來撰寫了一部書稿,只限於內部交流。再修訂,再補正,一晃過去了二十載春秋,直到1992年,《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才呈現到世人的面前。

《鍼灸學通史》則“潛藏”了60多年。學生時代的馬繼興就着手研究鍼灸的歷史,1945年夏完成了初稿,直到2011年,《鍼灸學通史》出版,已是第五次修訂。

“我寫文章,不是爲了發表。”他淡淡地說。

馬繼興的研究著作、專業論文,大多是他自己“單槍匹馬”完成的。他厭煩那種“大兵團作戰”,聲勢浩大,在研究成果上卻“草草收兵”。他習慣了深耕細作,慢慢地來,不追風趕潮,拒絕掛個虛名,四處“販賣”聲譽……

對於名利,他說:“動腦動體不動心,不計得失樂津津。適量動腦反受益,動心貪慾必招損。定時適量來動體,學習工作要認真。但求矢志勤奮進,屏絕俗欲得天真。”

他主張“不動心”,說的是要對物質慾望保持節制,甚至統統摒棄。

八十歲高齡的時候,他還騎着自行車上班,“他的坐騎是一輛26型舊款車,多處車漆早已斑駁,車筐因使用年久而磨損,用塑料繩捆綁繼續發揮作用”。他的學生萬芳對這輛自行車記憶猶新。大家勸他不要騎車了,他不願意。勸他換一輛,他也不肯,理由是比之前的28型自行車好多了。

馬繼興靜靜地坐着,進入他的'領地,外人不容叨擾。唯有初春的暖陽,放肆地爬在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