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的課後題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下面是再見了,親人的課後題,歡迎參考!

再見了,親人的課後題

再見了,親人的課後題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後一批志願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讚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鍊,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同學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同學朗讀的好教材。

如何根據教材提高同學語文整體素質動身,促進同學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鍊,感情真摯,可由於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同學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結合地圖簡單地向同學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於同學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後我根據課文內容讓同學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只讓同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同學走進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的文章

2、注重體現字、詞、句、篇的訓練。本課教學對字詞句的理解我不是議到外表,而是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讓同學從字面去理解,並說出比喻意,然後再聯繫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雪”指困難,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炭”本文指什麼?“送”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理解這個詞,使同學理解了整段內容,對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同學改變說法,並把改好的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作用,並通過理解重點句子而牽一髮動全身,使同學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3、提出的問題有概括性。比方在分析第二段時,我提出小金花是個怎樣的小朋友?從哪些地方看出來?這一問題把整段的內容都概括了出來,同學帶着這個問題去學課文。通過討論學習,把小金花的特點分析的很透徹。

4、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同學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養同學想象力。該文語言凝鍊,爲培養同學的語感,我引導同學聯繫課文內容,啓發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啓發同學想象:八年來,志願軍爲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後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讓同學想象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只對同學理解課文很有協助,而且培養同學的想象力。

6、在教學方法上採用“導、扶、放”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第一自然段與大娘話別的情景時,我採用了指導同學學習的方法,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讓同學真正體會到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深情厚意,第二段採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學,這種“導、扶、放”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同學的自學能力,教給了他們讀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