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模擬試題練習

一些著名作家曾經答過中學教師根據他們的文章編制的閱讀題,結果都大半答錯。很多語文成績好的學生往往不怎麼做語文練習題,只是在課外看了不少的“閒書”。下面通過分析一些有問題試題,簡單總結一下其中的問題。

語文模擬試題練習

一、試題缺乏梯度,低年級做高年段的題

例1、在( )裏填一個句子,使之與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

讀沙漠,讀出他坦蕩豪放的胸懷;讀太陽,讀出他普照萬物的無私;( )。

這樣的題目交給初三的學生去做,也許還不算特別難,但讓初一的孩子就做這樣的題是否難度太大了?我們的語文試題現在存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狀況,初一的試題畢業班的學生做不一定感到簡單,初三的學生做不出的題,初一的學生可能完成得很好?我們的語文練習題缺乏基本的能力梯度。

二、胡亂聯繫,上綱上線

例2、從小兄弟(魯迅《風箏》中的人物,“我”的弟弟)自己製作了精美的風箏一事看,他具有怎樣的可貴品質?

製作風箏應該是源自於自己的愛好,能上升到可貴的品質嗎?參考答案有“創新”這樣的詞語,很牽強,這也談不上什麼品質問題!

三、違背常識,爲編題而編題

例3、請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繁星》(母親呵!我的頭髮,披在你的'膝上,這就是你付予我的萬縷柔絲。)一詩所表現的情境。

詩句所表達的情景不是一目瞭然嗎,爲什麼還要“描繪”?即使能描繪,在語言上還能比《繁星》本身優美嗎?我們應該體會詩歌語言表達的準確與恰當,而不是再去描繪。

例4、“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概括這節詩的內容:

如此簡潔明瞭的語言,怎麼還需要概括?換種敘述方式,只能是越說越多,成擴寫了,哪還是“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