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宋明理學測試題及答案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鞏固

高中歷史宋明理學測試題及答案

1. (安徽省亳州市09-10高二期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反映的思想內核是

A.存天理,滅人慾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發明本心

答案:A

2. (北京市通州區09-10高二期中)宋明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裏的“天理”主要是指

A.世界萬物的本源 B.社會發展的規律

C.儒家道德規範和等級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答案:C

3. (吉林省長春十一中09-10高二期中)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認爲仁者必然無私無畏,大智大勇,襟

懷磊落,仁民愛物。其仁者境界與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於

A.強調獲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揚追求來世的幸福

C.強調要有強烈社會責任心 D.官揚追求自由的生活

答案:C

4. (福建省長泰一中09-10高二期中)朱熹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共同點有

①認爲倫理道德即是“天理” ②倡導用道德標準支配人的行爲 ③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 ④都堅持“性善論”和儒家“仁”的思想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答案:A

5. (廣東省佛山一中09-10高二期中)從成語典故“醍醐灌頂”、“修身養性”、“三綱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

對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影響的教派有

①佛教 ②道教 ③墨家 ④儒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6. (安徽省亳州市09-10高二期末)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觀賞風景時,朋友問他,山中美麗的花樹,

它們自生自長,與人心感覺與否並無關係,你認爲呢?他卻說:你來看此花樹,它才存在;你不來時,它是不存在的。在他們看來,花樹的存在與否,全以人的主觀感覺爲轉移。這位思想家指的是

A.莊周 B.老聃 C.朱熹 D.王陽明

答案:D

7. (江蘇省南京六中09-10高二期中)從《宋史》中出現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測他們深受當時哪種思潮的

影響?焦守節(卷261)、李克讓(卷270)、陳從信(卷277)、趙安仁(卷287)、錢端禮(卷385)、張忠恕(卷409)

A.佛學 B.法學 C.理學 D.道教

答案:C

8. (黑龍江省哈六中09-10高二期中)宋代理學的形成是由於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學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學

C、儒家的倫理觀出現本質變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學闡釋儒學

答案:D

9. (山東省臨沂市09-10高二期中)一個書生攜帶了《四書章句集註》、《五經正義》等一大箱書籍上京

考,這種情景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A.西漢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答案:D

10. (海南省海南中學09-10高二期中)宋朝大儒張載提出“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

開太平。”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反映了當時學者匡時濟世的理想追求

B體現了理學家們關注國計民生的'價值取向

C說明理學反對封建專制統治

D說明理學在當時有利於維護社會政局的穩定

答案:C

11. (天津市五校09-10高二期中)宋代理學是新興的儒學,其“新”在

A、糅合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B、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

C、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

D、反對君主專制獨裁,反傳統

答案:C

12. (江蘇省啓東中學09-10高二期中)下列關於宋代理學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D

A.是宋代出現的新的儒學體系

B.儒學從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東西,完成了更爲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產物

答案:D

13. (廣東省實驗中學09-10高二期中)“二程”是北宋時期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屬於他們基本主張的是

A.“天理”是萬物的本原 B.“人倫者,天理也”

C.通過內心反省以“致良知” D.只有對別人尊敬才能真正理解“仁”

答案:C

14. (河南省長葛二高 09-10高二期中)如果有人向陸九淵請教爲學的方法和態度,他應該會以下列哪一種敘述回答

A、學問要求尚實,方有助於國計民生 B、學習先賢先聖的經驗心得

C、要注重內心的修養反省 D、要勤於溫習

答案:C

15. (河南省實驗中學09-10高二期中)宋明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其重大發展有①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

成了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③封建倫理道德規範形成並被推崇爲天理④具有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16. (江蘇省常州五中09-10高二階段調研)簡述宋明時期儒學的主要發展變化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0分)

答案:表現:

宋代儒學吸收佛學和道教思想,發展成新儒學----理學。認爲“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要求人們恪守封建倫理道德。

明朝中葉出現與理學對立的心學,認爲心外無理、無物、無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以恢復內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觀念,忍受封建統治的壓迫。(5分)

影響:理學把傳統儒學從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神學傾向中解脫出來並使之哲理化,是中國封建統治思想的理論總結,具有一定的進步性;爲封建等級秩序辯護,成爲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佔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適應了封建社會後期統治階級的需要,也束縛了人們思想。心學打破理學的僵化,活躍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誇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長了明朝中期以後不務實際的清談之風。(5分)

 第二部分 能力提升

1. (2010江蘇海安實驗中學高三創新題)中國古代的封建思想對婦女有“三從”“四德”的要求,“三從”是

指“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隨子”,“四德”指“婦德(品德)、婦言(辭令)、婦容(儀態)、婦功(手藝)”。且中國古代對婦女也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塊木頭抱着走”之說,這些思想從本質上反映了中國古代

A.婦女一定要德才兼備 B.婦女地位低下

C.封建思想對人的束縛 D.婦女沒有人身自由

【解析】:C 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幹中這些封建思想的“本質”,本題的四個選項都能反映題乾的意思,但最能體現題幹本質的是封建思想對婦女的束縛,故選C

2. (2010遼寧撫順高三六校聯考)趙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電視臺主演的小品《說事兒》中有一句

經典臺詞“做人難!做女人難……”請問 這個“難” 的深刻含義是:

A.喪失勞動能力,生活艱辛 B.趕上經濟危機,股票折損過重

C.兒女情長,剪不斷、理還亂 D.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和傳統道德的約束

【解析】:D 。 A、B都是陷於生活的窘迫,屬於物質上的,可以改變;C是感情糾葛,屬於思想情感上的,是自生的,個別的,而不是普遍的。D則是中國人民所共同面對的傳統觀念,心理上的壓抑。所謂的“理學殺人不見血”所致。所以做人才難,故選D。

3. (2010蘇州五市三區高三期中)最早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一說“即是真理”)”的是

A.陸九洲 B.朱熹 C.王陽明 D.王夫之

【解析】: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屬於心學的內容,其代表人物是陸九洲和王陽明,按照題目“最早”的限定,本題選A。

4. (2010深圳市鬆崗中學高三期中)朱子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爲天,地得之而爲地,凡生於天

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爲性;其張之爲三綱,其紀之爲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該材料可能導致的社會行爲現象主要是

A.知識分子埋頭科舉不問政事 B.封建倫理道德成爲行爲規範

C.提倡個性解放的作品減少 D.農民起義受到社會的廣泛譴責

【解析】:選B

5. (2010福建武平二中高三月考)古代有一個佛偈故事:廟前佛幡隨風而動,方丈以此考問衆徙。甲徒曰:

“風催幡動!”乙徒曰:“幡何動?分明是你心動!心動纔有幡動!”下面的思想與乙徒相近的是 A.萬物皆只有一個理 B.有理而後有氣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解析】:C。 材料強調人的主觀感受,這與心學觀點相吻合。

第三部分 感悟高考

1.(2010廣東高考)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這首詩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獨尊儒術”

C.王陽明的“心學” D.顧炎武的“經世致用”

【解析】:這首詩出自王陽明之手,詩中認爲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標準,而萬物本源在於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學” 的理論觀點。

【答案】:C。

2.(2010浙江高考)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中,屬於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是

A.格物致知 B.發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解析】:抓住關鍵詞“理學”、“支離”。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學”一課中,講述南宋思想家陸九淵批評朱熹的理學過於“支離”,說了很多,卻不能使人樹立起對儒學價值的堅定信念。因此,他反對埋頭書冊,主張於人生日用處直接體悟,“發明本心”,以作爲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見,這裏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陸九淵,乙方代表人物爲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即天理是萬物的本原, 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項。

【答案】B

3.(2010上海高考)宋代,儒學家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人間的倫理綱常。這個新的角度是

A.從矛盾對立轉換出發 B.從天人感應出發

C.從萬物本源出發 D.從人的本性出發

【解析】:宋代儒學發展到理學,其特點就是從“天理”出發思考人世間的倫理綱常。

【答案】C

4.(2010全國1)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

A.“心外無物” B.“天地爲萬物之本”

C.“夫形於天地之間者,物也” D.“舍天地則無以爲道”

【解析】:形體是“有生之本”。王安石認爲先天的心理能力是從物質產生的,這種物質就是形體。這種從“人是一個感覺體”出發的人性論,是唯物主義的命題。他說:“神生於性,性生於誠,誠生於心,心生於氣,氣生於形。形者,有生之本。B.“天地爲萬物之本” 萬物之本是天地。C.“夫形於天地之間者,物也”意思是物形於天地之間。D.“舍天地則無以爲道”即天地爲道。BCD都體現了世界是物質的。A “心外無物”體現了唯心論。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