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高一地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1

課標要求:

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從標準的要求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所以教材並未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內容:(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三方面說明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氣候變化的各種尺度及相互關係

2、瞭解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

3、瞭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二、能力目標

1、培養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培養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樹立學生的環境、全球觀念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具準備:錄像帶、投影儀、投影片、全球變暖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閱讀資料:①1982年冬,美國紐約出現22℃高溫,創百年紀錄;1987年夏,希臘雅典出現罕見持續46℃高溫天氣;1988年7月,中國武漢高溫天氣持續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現了持續40多天的高溫天氣。

思考:上述現象反映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全球變暖。

教師引入:全球變暖已成爲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它直接造成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破壞。因此,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是:全球氣候變化。

板書: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46—47《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麼是氣候變化?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是什麼?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爲幾種類型?

④各種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概念分別是什麼?

⑤不同尺度的氣候變化的相互關係?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什麼?我國的情況如何?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與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係?

板書: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學生回答:

1、①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爲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乾溼變化。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爲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近代氣候變化三種類型。

④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時間跨度,變化週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爲;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爲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⑤大尺度的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則反映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略低於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並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氣溫都在上升。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如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溫上升並不明顯,甚至下降。這說明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板書: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溫升高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能否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爲什麼?(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哪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對於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導作用?收集相關資料,說明該因素是通過什麼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不能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二者的變化差別很大。

(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自然和人爲因素的影響;對於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人爲因素起主導作用。該因素是通過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毀林等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過渡: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爲大家公認的事實,那麼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請大家閱讀結合教材P51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部分思考這一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板書: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對於有些地區來說,許多影響是負面的或不利的。

板書:1、最明顯的後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紹: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引起的海水上漲現象,它是長期緩慢進行的。許多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會上漲88釐米。海平面的上升會改變海岸線,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影響,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將由此成爲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

板書:2、通過影響溫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介紹:溫度是農業生產重要的外部條件之一。全球氣候變暖預示着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對提高作物產量無疑是有利的。但是,溫度升高往往伴隨着乾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這又會使作物減產。科學家預測,就地區而言,位於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減少;而位於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由於不少發展中國家位於低緯度地區,因此,氣候變化的這種區域差異性,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更爲嚴峻。

板書: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介紹:全球變暖會影響整個水循環過程,可能使蒸發加大,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佈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乾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以及地表徑流發生變化。隨着徑流減少,蒸發增強,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轉折:既然全球變暖會引起很多不利影響,那麼作爲人類應如何面對這一挑戰呢?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三個問題。

板書: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討論:請大家閱讀結合教材P5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部分討論人類應如何面對全球變暖這一問題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如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量,世界很多國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採用新能源)

2、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如植樹造林和採用固碳技術)

3、適應氣候變化(如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採取的政策手段(如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衆參與等措施)

5、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課堂總結: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1、概念、表現、分類

2、顯著特點:氣溫升高

3、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1、最明顯的後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過影響溫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教學反饋:

1、與“溫室效應”的產生有關的主要是下列氣體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變暖的後果有:C

A、因蒸發強烈,海平面下降

B、中緯度溫帶地區降水倍增

C、對人們的生存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D、高緯度地區會因氣溫升高而使降水減少

3全球氣溫升高和生態環境惡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就全球氣溫升高對今後100年內地

球環境的潛在環境的潛在後果,表述不正確的是B

A山地零度等溫線將上移150~500m

B全球將普遍變的乾旱

C森林帶將向兩極推移

D海平面將上升10~95cm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島國因環境變遷將_舉國移民,這裏所講述的“環境變遷”最可能的是A

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發

C酸雨侵蝕D臭氧層空洞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2.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4.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個概念的關係,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繫,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2.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繫。

3.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4.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教學重點難點】

人口遷移的概念、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

播放錄象:我國民工流動、伊拉克戰爭難民移動引入本節課題

[學生閱讀]

回答問題:

①人口變動的原因是什麼?

②什麼是人口遷移?

③短期旅行、農民秋收後到城市打工、去商店買東西是否是人口遷移

提示:人口遷移是指變更定居地時間爲長期或永久,人口遷移≠人口流動③中的現象都是人口流動。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1判斷是否爲人口遷移?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展示] ①圖1-9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圖

②遍佈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③我國當代人口遷移

[承轉]①②爲國際人口遷移,③爲國內人口遷移,引入人口遷移的分類

[活動參與]針對課本活動2判斷哪些爲國際人口遷移,哪些爲國內人口遷移?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各組討論,發言人回答

[承轉]人口遷移類型多種多樣,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是什麼?引入下一問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學生閱讀]課文第一、二段,回答問題: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是什麼?推力與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展示案例]美國的人口遷移

探究問題:①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麼?

②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的人口遷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別是什麼?

[討論回答] 20世紀60-70年代由於東北部老工業區環境惡化,西部和南部環境優美,新興工業發達;20世紀70年代後,隨着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的重建,出現了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的現象。

[承轉]從以上分析:引起美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環境生態因素。

[閱讀回答] ①自然環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

②什麼是環境移民?三峽移民是否爲環境移民?

答案:拉力爲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資源豐富;

推力爲環境惡化、自然災害;由生態環境條件惡化而引起的移民稱爲“環境移民”或“生態移民”。三峽移民並不是環境移民,因爲環境移民是被迫的,結果都是流離失所,背井離鄉。舉例:圖瓦盧舉國移民新西蘭。

[承轉]自然條件對人口遷移的影響,是通過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來實現的。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閱讀課本]回答:

①經濟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別是什麼?

②經濟因素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並舉例。

答案:拉力爲經濟水平高,遷入率高。推力爲經濟落後,遷出率高

表現: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佈局,區域的大規模發展,交通運輸

[展示資料]深圳-年輕的特區城市、三峽工程建設、西部大開發

提問:造成的人口遷移分別受哪個因素影響?

答案: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佈局、區域的大規模開發

[活動參與]學生閱讀課本活動要求,看圖分組討論:

①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的流動方向?

②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方向:從內地向沿海,從農村向城市,從山區向平原——從經濟發達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

原因:①我國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長期處於剩餘。

②城鄉之間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遷移的根本。

③國家政策允許人口遷移。

[閱讀提問]閱讀課本材料:我國當代人口遷移、戰爭與巴爾幹人口遷移

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人口遷移與巴爾幹地區的人口遷移分別是有什麼因素引起的?

答案:國家政策、戰爭即政治因素。

[自主學習] ①社會文化因素表現在哪些方面?

②下列現象分別屬於哪個方面?

A科技人員出國留學 B印巴分治 C老張到深圳去和兒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

[活動參與]閱讀課本活動要求,討論回答:

①世界人口遷出國和遷入國有什麼特徵?(遷出國都是發展中國家,遷入國都是發達國家)

②造成這種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發達國家經濟發達,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剩餘。主要受經濟原因影響。)

③在20世紀80年代後我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經濟因素)

[小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態環境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在以上因素中經濟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分別帶來怎樣的影響?討論回答:

對人口增長和分佈產生巨大影響;對人口結構產生影響;對經濟、文化發展深遠影響;同時對城市的環境、交通、住房等產生影響。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3

水平分析:

1、地球內部圈層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理論化,無法讓學生用“眼見爲實”來感受,所以通過實物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地球內部結構(如地球內部圈層就像一個雞蛋剖面一樣)是一種比較好的“化繁爲簡、化虛爲實”的好方法。

2、關於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學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過,在高中物理中還沒學到該部分的內容。所以,我們地理老師就應當充當一回物理老師,要全面的把縱波和橫波的相關知識講清講透,因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學好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特點。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瞭解,主要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組成及其他特徵。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點:縱波傳播速度快,能通過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物質;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態物質。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來推知地球內部的物質的組成及特點。我們把地震波速度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一個是莫霍面一個是古登堡面。根據這兩個面,我們可以將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與人類關係比較密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後面的教材會有更詳細的介紹,所以在本節中介紹可簡略點。當然,要強調的是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繫的,相互制約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都會造成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所以,人類只有按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進生態體統的良性發展,爲人類造福。否則,會使生態系統惡性發展,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瞭解地球圈層結構及特點,並能概括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B、運用資料和圖表瞭解地球外部圈層的作用與人類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A、能夠結合地球各圈層結構特點,分析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B、用具體實例說明地球表層的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初步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繫性規律

B、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精神

C、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來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地球內外部圈層的空間分佈和特點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和基本特徵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法、讀圖分析法、畫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師行爲

學生行爲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主題

探究地球內部圈層

活動

中國古代對大地有一種說法:我們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間,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陰間。陰間又分18層,所謂18層地獄麼?你認爲我們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層嗎?那我們的地球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聽聽我的猜想嗎?我認爲地球內部結構就像是一個熟雞蛋的結構,你相信嗎?

不信是吧!我這裏有一個熟雞蛋(小刀切開,展示給學生看)同學們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可對學生的描述進行鼓勵性評價)

那麼我是怎麼知道地球內部結構也像這個熟雞蛋呢?(自問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當雞蛋一樣用這把小刀給切開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孫一樣,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爾納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樣一個火山口進一個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難)

那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探測地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物質呢?

教師總結:那麼,人來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實現對地球的“__”呢?

仔細閱讀課本21頁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並結合圖1.25,完成下列問題:

1、地震波、縱波、橫波的概念

2、對比縱波和橫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類型

縱波

傳播速度

通過的物質

橫波

根據第一和二題的結論,分析: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動還是左右晃動?爲什麼?(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嘆又會是什麼?爲什麼?)

4、什麼叫不連續面?在地球內部存在着哪幾個不連續面呢?請在圖1.25中找出不連續面的名稱以及他們所處的大概深度。

5、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幾個圈層,分別叫什麼?

6、地震波在通過不連續面時,波速會不會變化?如果會,是如何變化的?(深入探究:據此你能推測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嗎?)

7、根據你的理解,地殼的厚度會均勻嗎?請舉出實例說明

(最後,教師可對比驗證地球內部圈層確實很像一i個雞蛋的內部結構)

1、畫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要求:只看雞蛋不看書)

2、完成後,教師給出地幔可分爲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爲外核和內核的相關知識和數據,再次讓學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圖中做出上述內容。

3、然後,教師在給出軟流層和岩石圈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與學生可相互糾錯。續作出軟流層和岩石圈在地球內部圈層的相對範圍

4、最後可根據完成的示意圖提問:地殼等於岩石圈?請說出它們的差異?

過度:通過上述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實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來我們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層。

學生回答:不是!

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想!

學生思考

某一學生:由外向裏共分三層,即蛋殼蛋白和蛋黃;厚度有差異,蛋殼最薄,蛋白次之,蛋黃最後

學生鬨笑

學生討論,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如鑽探技術、火山、溫泉、遙感、地震波等等。

學生閱讀,小範圍內合作完成上述7個問題

學生相互糾錯

學生回答問題

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思考和求證__,激發學習。

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歸納能力,讀圖、析圖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作圖能力、讀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層

課堂小結

請根據圖1.27和資料1,回答下列問題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並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

①範圍:23°26′N―23°26′S

②週期:一個迴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過程,並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並舉例說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夏至日,6月22日前後,

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冬至日,12月12日前後.

⑤易混淆的概念:迴歸年與恆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晝夜平分(或等長).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迴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迴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並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範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麼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爲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③H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並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②北溫帶國家(氣候統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①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爲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爲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數據: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5

[課程標準分析]

這是課程標準中“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條標準的要求。分析這條標準,其中包含的具體要求如下:

1、閱讀圖表資料,瞭解全球氣候的變化週期,並據此歸納各時期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特點。

2、閱讀圖表資料,瞭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3、根據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可能影響。

不必具體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但在教學中要強調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加劇作用。

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週期。並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順序是:

(1)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不同時間尺度下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以閱讀的形式解釋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2)圖文結合案例說明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以“活動”的形式預測其它可能影響。

(3)以角色模擬的形式說出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以“活動”的形式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2、教材的順序和要求與課標要求、學生認知規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組教學的順序——先由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的例子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認識的_,探究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自然原因和人爲原因,推測其可能影響,最後尋找解決措施。

[學生基礎分析]

(1)學生對太平洋島國的遷移、南極企鵝的生存問題等事件比較感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選取有關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等的事例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2)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所需要具備的時間、空間概念和跨度還不夠。

(3)學生學習本課時內容可能遇到的障礙有: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只考慮人爲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歸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可能影響不夠完整,尋找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維教學目標]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徵,按照地理新課標的要求來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週期,說出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

②舉例說明全球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③舉例說出人類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的對策。

2、過程與方法:

①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有關的氣候資料,並將氣候變化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在地理學習過程中。

②通過閱讀圖表,歸納不同時間尺度全球氣候變化的週期和規律。

③通過閱讀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中模擬曲線(灰色)和實際氣溫變化曲線(紅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爲原因起了加劇的作用。

④推測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代表性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去發現問題,並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探究解決目前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與對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態度

②培養學生能時時刻刻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周圍的地理事物和現象

③培養學生尊重自然規律、積極地適應自然規律,並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觀念。

④使學生關注全球的環境問題,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和國際視野的人

[重難點突破]

1、通過閱讀圖表歸納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的週期和特點。

2、結合“水循環”知識和農業生產和氣溫、降水之間的關係分析得出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引導學生從原因中去尋找措施,掌握地理學科的基本思維方法(即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得出氣候變化的緩解對策、適應對策和根本對策。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討論法、讀圖歸納法、問題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平臺、自制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設計

[展示資料,設疑導入]

(投影)珠峯、島國圖瓦盧美麗海岸線、企鵝照片

1、據新華社瀋陽2003年9月14日電(記者張玫、沈科)中國科學家測量發現,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峯峯頂覆蓋的千年積雪30餘年來正在不斷融化變薄。使珠峯的雪面高程33年持續下降了約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了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美麗海岸線。這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南太平洋小國目前正面臨被海水吞沒的危險。

3、據報道,南極地區的阿德利亞企鵝數目從1975年的1。5萬對減少到目前的9000對左右。你們知道這與什麼因素有關嗎?

提出問題:這是爲什麼?

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全球氣候變暖”——這不是一個新名詞,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現在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有把“全球氣候變化”的來龍去脈弄得清清楚楚的意願。

[問題探究1]:是否自地球誕生以來全球氣溫就在不斷上升呢?

展示資料:據資料考證,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比現在暖和得多,那裏生存着許多熱帶和_帶動植物。熱帶標準動物——大象幾乎隨處可見。因此,當時得河南省稱爲豫州,“豫”字形象比喻爲一個人牽了一頭大象,直到現在,河南省仍簡稱“豫”。

展示圖片:重慶梁平縣發現的第四紀冰川遺址

展示資料:我國樓蘭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氣候的變化導致了樓蘭人的遷移,降水的減少;

②政治軍事的原因:當地有古羅馬軍隊的遺民;

③地質原因:樓蘭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爲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兩個湖泊,造成下游來水的減少。

得出結論:在漫長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例如有個時期緩慢地變暖或變冷;有個時期緩慢地變幹或變溼,這種變化稱爲氣候變遷。

教師講解:二十多億年以來的地球氣候,冷暖乾溼相互交替,變化的週期長短不一。

受太陽輻射的變化、下墊麪條件的改變、大氣環流的變化等自然原因的影響,地球氣候是在不斷變化的。現代的氣候類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氣候變化長河中的一個發展階段。

充分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地理事物與現象,該事物或現象與其認知產生了衝突,激起學生尋找地理規律的認知_。

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圖片和資料

展示圖片:①廬山山頂的“飛來石”;

②熱帶地區的冰川遺蹟;

③U型谷與V型谷。

資料:在地球歷,曾經發生過三次大冰川時期,這三次大冰川之間的時間間隔大約爲三億年左右。在兩次大冰川期之間是間冰期。大冰川期氣候寒冷,間冰期氣候則較溫和。在間冰期裏氣候也是波浪式發展變化的。

(一)地質時期(距今22億年—1萬年)的氣候變化,曾反覆出現過3次大冰期,氣溫呈下降趨勢;大冰期之間爲間冰期,氣溫呈上升趨勢。

建議:大家在以後的旅行或者遊覽路途中也會發現一些可以證明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的例子哦。到時候大家就可以給別的遊客當導遊來解說了。

對於距離學生時空非常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以展示生動靈活的資料和直觀典型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的難點。

第二步:

提問:我們發現現在我們全球的氣候是處在比較溫暖的間冰期。是否處在間冰期的話全球氣溫就在不停的上升趨勢中呢?導致了現在所謂的“溫室效應”?

引導學生閱讀圖2。25“過去一萬年的氣溫變化”及右邊的小字部分,歸納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規律和特點。

(二)歷史時期(一般指1萬年左右)的氣候變化,氣候仍然是波動的,有時爲溫暖時期,有時爲寒冷時期。呈波動上升趨勢。

古氣候變化對中國人類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對世界人類的文化和經濟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展示圖片:歷,北方牧民因氣候變冷而週期性南遷

對於距離學生時空比較久遠的地理現象,教師結合歷史事件,並展示生動靈活的圖片來解決學生認識上的難點。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釋他們在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第三步:

讀圖分析:氣溫變化曲線說明了氣候不斷變化的事實。再請大家看圖2。26,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三)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

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能力

[過渡]:從時間上看,這三個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有什麼關係呢?

[小結]:全球氣候變化規律在不同的時間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區也是不同的。

使得學生初步建立地理時空跨度大、時空變化複雜的思維。

第五步:

請大家觀察P50“活動”中的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

①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

②你能從圖中發現什麼?

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

通過回憶讀圖的主要步驟,掌握並鞏固讀圖的方法:先讀圖例或者座標,然後分析具體內容。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爲原因起到了加劇的作

用(工業革命之後,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在不斷增加,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趨勢加劇)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爲魯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一節《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本節介紹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發展,重點探討了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差異、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四個問題。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是互相促進的,但城市化也給化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城市起源的條件和發展的三個階段;瞭解城市化的含義、標誌和當代

城市化的特點;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圍繞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發展;從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圍繞着城市化的三個標誌,分析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從城市數量、規模擴大所引起的變化角度分析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領會當代城市發展的趨勢;重視城市環境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城市化及其特點,城市化帶來的環境問題

難點: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城市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但對於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沒有什麼知識基礎,要求教師多蒐集資料、圖片,讓學生有一個細緻的瞭解,給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教學方法:

1、圖表、圖片展示法

2、學案導學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