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教育了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

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 1

“親子教育”是以親緣關係爲主要維繫基礎的,根據我國特有的家庭狀況,這種關係被擴展爲所有與幼兒密切接觸的人——看護人與幼兒之間的關係,從而形成看護人與幼兒之間的以互動爲核心內容的親子關係,親子教育。所以,“親子教育”是以愛護嬰幼兒身心健康和開發嬰幼兒潛能以及培養嬰幼兒個性爲目標,以不斷提高新生人口的整體素質爲宗旨的一種特殊形態的早期教育,重在提高家人間的感情與責任。

親子教育對象

親子教育不是單純的家庭教育,也不是傳統的園所教育,“親”與“子”兩者都應該受到教育,而母親在教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親子教育內容

親子教育強調的是社會修養、知識教育、能力素質、與情感性格四者合而爲一,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輸。

親子教育方式

親子教育不僅僅是早教師向母親傳播育兒知識與方法的單向度的傳授方式,更是母親、孩子、早教師之間的交互的、對話的、生活化的、感性的教育方式。

“親子教育”推行從0歲開始教育的觀念,強調全程教育,全程發展,尤其注重3歲以前的早期教育,其目標是實現羣體普通兒童的理想發展。它將遊戲活動作爲主要教育手段,教學活動遵循0歲-3歲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而成。提高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實現幼兒學習、家長培訓的指導思想,形成教師、家長與幼兒進行互動遊戲的教學模式,是親子活動的最大特點,目的是通過親子間的互動遊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發展,使家長成爲合格的教育者。但人一生中的親子關係的好壞取決於親子互動是否成功,同時人一生的幸福指數高低也與親子關係和諧程度成正比。

目前,“親子教育”基地通常以幼兒園爲依託,分小時班和半日班兩種。小時班要求家長每週帶孩子到基地活動一兩次,一起玩小貓捉老鼠、鑽山洞、包餃子等遊戲,12次-16次爲一個週期,家長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親子活動時間。小時班的特點是活動時間短,孩子不覺得累,並會產生意猶未盡之感。同時,每次活動集中完成手眼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某一方面的訓練,也有利於老師對家長進行指導。此外,現在市面上,也出現了一些獨立、專門的親子教育學堂,如金寶貝國際早教中心、紅黃藍早教中心、聰明樹快樂啓智學堂等,這些正規的親子教育機構也形成了完整、嚴密的親子課程體系,在家長和幼兒和諧的互動中,實現親子教育。

通過對父母的培訓和提升而達到的對親子關係的調適,從而更好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的一種培訓方式。

“親子教育”是二十世紀末期開始在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等地興起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

在這裏,“子”是指孩子,“親”就是指孩子以外的家庭內部成員,主要指孩子的雙親。親子教育不同於我們通常理解的以家長爲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兒童爲中心的“兒童教育”,其核心內容是父母與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長。

國內的親子教育主要注重右腦和早期智力的開發。不過所有的親子教育都是和以下的一些教育方法有淵源!

一、音樂親子教育 音樂親子教育是在親子教育中開發右腦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所有的右腦開發方法中被普遍認可的方法。從胎教中就可以開始音樂的親子教育,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陳功雄先生的《愛和樂》。親子教育中的音樂主要利用音樂中的不同的音質波段和節拍來影響人的大腦,讓人的思緒、情緒和着音符波動而波動!從而調動右腦控制情商的部分得到激活和調動。因此大部分的親子課中都會有音樂的教育和培養!聰明樹的音樂親子教育在引入奧爾夫音樂教學理念的同時結合了中國寶寶的實際發展特點,主張在快樂的學習中提升幼兒各種能力的發展。

二、蒙氏教育法 蒙臺梭利教育法是世界上很著名的兒童教育法,它的給孩子充分自由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直觀的教具是兒童教育中的精華所在,親子教育中融合了蒙氏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和蒙氏中的很有特色的教具。

三、感覺統合訓練法 感覺統合訓練主要是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大小肌肉運動和全身的運動協調感知能力,親子教育最主要的就是注重孩子早期智力和獨立性的訓練,所以在親子課中加入了很多感覺統合中的全身協調、大小肌肉運動等的內容,旨在開發孩子的早期感知能力。

四、圖片閃卡教育法 這個要首推格林·杜曼的圓點卡和馮德全先生推薦的字寶寶,這個理論主要基於在科學研究中0-3歲寶寶可以使用圖形記憶。這個方法主要在親子教育中用於有針對性的訓練右腦的開發,而且這種閃卡記憶訓練法還可以訓練寶寶的數學、百科和漢字的學習。它是所有的親子教育的右腦開發中見效最快的,不過這種杜曼閃卡貴在堅持,只要中斷就會影響了效果。 由於親子角色的固定性或界限分明的特徵,親子交往時往往站在各自角色的立場上去看待問題,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親子的意見分歧,甚至出現親子衝突。爲了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產生有效的親子行爲,在親子交往時使用角色互換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互換的基本觀點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分析看待某一問題。角色互換的目的是理解對方的行爲,從而達到心理相融。

這八項技能幫助你的孩子生活的更成功:

一、自信心的建立 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態度,建立堅強的自信心與自我價值,是成功人生的第一基礎。

二、人生價值觀與正確信念的建立 培養孩子同情心、愛心、寬容心、正直心、自制力、責任感……等各項道德及人生價值觀,使其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思想與行爲準則。

三、情商(EQ)與自我溝通能力 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進行內在的自我溝通,提升情商(EQ)及情緒的掌控能力,學會如何積極地面對及處理挫折。

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判斷力、決斷力,訓練孩子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獨立自主性及及自我負責的人生態度。

五、社交能力與人際關係 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及合作,學習傾聽與表達,學會如何處理各項人際關係,培養交友的能力,處理朋友之間出現的磨擦,成爲一個處處受人歡迎的人。

六、目標設定與達成能力 幫助孩子培養對目標的達成意識,學習如何自我激勵,設定目標和逐步的達成計劃與步驟,提升目標的達成能力,朝向成功的道路不斷前進。

七、潛能開發與學習意識培養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才能與天份,發揮潛能,戰勝劣勢,誘發學習動機,讓孩子能從小愛好學習,父母不必再爲孩子的成績操心。

八、毅力、耐心與行動力 成功人生的重要前提條件就是—堅持到底的毅力與不懈怠的行動力。從小培養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能堅持到底,不半途而廢的人格特質,以及當遇到挫折困難時的處理應對能力。

這八項技能將成爲他們獲得成功人生的基礎工具和才能,成功的孩子是源於父母對他們的愛和這八項技能結合的結果,進而把他們導向快樂和充實一生的最好選擇。

“養子不教誰之過?”,以上這些能力在孩子身上不是自動產生的,是經由父母后天啓發培養出來的,培養這些技能是父母給孩子一生的最偉大、最有價值的禮物,當然除了這八項技能之外,爲人父母者尚需要具備以下的四項能力:

一、如何正確的與孩子溝通: 正確的傾聽並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是一個成功父母須具備的首項重要條件。

二、如何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偏差行爲,父母應如何的處理與導正,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與行爲慣性,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如何獎勵與讚美孩子: 父母如何透過獎勵與讚美來誘發孩子良好的行爲動機?孩子有好的表現時,父母該如何做?讚美、鼓勵時,要注意些什麼?如何使用鼓勵與讚美來替代責罵與懲罰?

四、如何批評與處罰孩子: 處罰的目的是什麼?何種情況下該處罰孩子?處罰孩子需要注意哪些事情?該如何正確的使用處罰?如何善用“強化策略”和“消弱策略”來?爲人父母者不可不知。 父母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論與觀念,更重要的是如何操作的具體方法與步驟。

家長如何教育好孩子 2

家庭教育必知三大兵法

古代的“兵法”成就了一代梟雄,現在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也要知曉三大“兵法”,活學活用這幾大招數可以讓家庭教育的很多難題迎刃而解。

聲東擊西:避開敵人的鋒芒,避開的同時採用忽東忽西、即打即離的戰術來製造假象矇蔽敵人。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淡化孩子的物質需求。

調虎離山:戰場上若遇強敵,要善用謀,用假象使敵人離開駐地,誘他就我之範,喪失他的優勢,使他處處皆難。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急於達成某種目的,家長可以和顏悅色,找個藉口,立即帶孩子出門,使孩子暫時脫離情緒對抗的情境。

暗度陳倉:正面佯攻,牽制敵人,迂迴敵後,出奇制勝。在實施家庭教育的時候,比如家長要引導孩子自己主動學做家務,媽媽可以教孩子做,其他家庭成員也要分配好角色,有人負責講解不做家務的不良後果,有人負責鼓勵孩子,齊心協力達到教育目的。

家長不要“抱”着孩子不放

除了在大學階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外,金嵩還提醒現在的家長,千萬不要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他說:“很多家長從孩子小時候起就會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而且對孩子的教育都是以自己獲利爲最終目的,這也是現在很多大學生過於自我的重要原因。”

現在很多家長都是打着愛的旗號“抱大”下一代。從上什麼學校、讀什麼專業,到選擇什麼工作、找什麼樣的對象,發展到現在替孩子“職場公關”,恨不得萬事代勞,以求萬無一失。

他們明明知道“抱着不好”,卻依然習慣性做着 “抱在手上怕摔了”的事情。而“抱大的一代”也早已喪失對抱說“不”的意識,樂於接受、甚至享受父母的“抱”所帶來的舒適和便利,這種情況一旦延續到大學畢業之後,可以想象,他們在求職乃至就業之後會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社會。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到底要“抱到”啥時候?抱久了,孩子會忘記怎麼走路,“抱大的一代”最終還是 “抱不大”。須知道,爲人父母,有一種愛叫放手;爲人子女,有一種長大是說“不”。就像金嵩所說的,“要從小開始對孩子的心身進行成長訓練,教會他(她)用腳走路,先做人後做事,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果都按照這樣的方法去做,誰還會擔心孩子長不大、不會成爲社會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