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選句題解題方法指要》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安徽省潛山中學 伍秀來

《定位選句題解題方法指要》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掌握“定位選句”題解題方法

教學設想

1.指導解題,討論方法,總結規律。

組織專題複習,精選例題講析

學生知是什麼,問爲什麼,不盲目做題;

教師講到點子,析得透闢,不隨意解題。

2.投影教學,加大密度,提高效率。

3.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題型解說

“定位選句”題是語言表達連貫考題中語句復位題型之一(另一爲“定句選位”)。“定位選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確定,要求選擇合適的句子,與上下文相銜接。“定位選句”題是高考常考題型之一。它能有效地測試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的條理性,語言表達的連貫性。

例1.(示例22)填到橫線上與上下文銜接得較好的一項是:(B)

小明爬到牀底下,偷偷躲了起來,----,從牀下拽了出來,送到幼兒園去了。

A.媽媽找了好久,最後才發現他

B.但後來還是讓媽媽給找到了

C.使媽媽找了好久,終於把他找到

D.但媽媽畢竟發現了他

二、解題方法指要

解“定位選句”題主要應從內容統一和語言銜接兩方面來考察選擇句子。

內容統一:綜合考慮原文與選項,整體把握中心語意,保證所選的句子與上下文的語意吻合,語境和諧,能很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意圖,這是選句的前提。

語言銜接:瞻前顧後,體察語流,注意語言形式上下遞接,保證所選句子與上下文話題適當,句式協調,語句照應,語氣順暢,這是選句的關鍵。

例2.與下面的文字銜接起來最爲連貫的一個句子是(C)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裏,哭着不肯出門,--。

A.但父親終於帶走了他

B.但他父親終於把他帶走了

C.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

D.但他終於隨他父親走了

整體把握語意:

這句話是圍繞“閏土必須回家”的問題,寫“我”的態度,“他”的態度以及這件事的最終結果。

逐個審察選項:

D項寫閏土(主動)隨他父親走了,與前文閏土“不肯”的態度矛盾,“但終於”的轉變,沒有必要交代,前後文意不合。A、B兩項雖然語意與前文相符,但主語是“父親”“他父親”,與前文陳述對象不一致,因此連貫性不強。而且,A項“父親”稱代不明,因爲前文既出現了“我”,也出現了“他”。

只有C項,不僅語意與前文相符,而且語言形式上用被動句,陳述對象與前文一致,保證了上下文的銜接。

三、典型例題分項解說

1.內容要統一

1.1 語意要合理

例3.  對愛好文科的學生,加強文科輔導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視理科的學習呢?還要不要他們學好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呢?

從下面四句中選出與它銜接的句子(B)

A.從長遠的觀點看來,我們認爲這樣做是很不恰當的。

B.如果我們缺乏戰略眼光,在實際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錯誤的回答。

C.爲了使學生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

D.只要認真地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就會說:不可以。

從所給句子和備選答案的語意來看,愛好文科的學生仍應當重視理科的學習。因此,對於給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忽視理科的學習呢?”應回答“不可以”;對於給出的第二個問題“還要不要他們學好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呢?” 應回答“還要”。由於所提的兩個問題是一正一反的,因此,對兩個問題同時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是矛盾的,都違反了矛盾律。而A、C、D三項都同時對兩個問題作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是違反邏輯的,因而只有B句才能與原句銜接。

例4.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的最佳語句是(C)

自“五四”以來,翻譯介紹先進國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A.這些翻譯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B.翻譯作品日見其多,一方面這些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C.翻譯作品日見其多,這些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D.這些翻譯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給出的句子的意思是:中國人民迫切要求翻譯介紹外國的先進文化成果。從備選答案看,下文都闡述了翻譯作品的作用,A和D直接闡述,B和C多了“翻譯作品日見其多”這一環節。加入這一環節是符合邏輯的,這是前因後果的關係。沒有翻譯作品的出現,就不可能產生翻譯作品的作用。但B項的語序有誤(“這些作品”應提到“一方面”之前),作用闡述得也不恰當,因此答案是C項。

1.2 語境要和諧

句與句之間的銜接,還應保持語境的和諧。這裏所說的“語境“是狹義的,主要指語言文字所創造的意境。解這類題必須感受語句所創造的氛圍,領悟出已給語句的感情色彩和條件,然後據此選出與所給句子的條件和語境相符合的選項。

例5.  爲畫線處選擇適當的句子,使上下文銜接。(B)

----崖壁下有幾處墳地,墳前立着碑,許多已經破碎,字跡模糊;枯水季節,伏在江裏的石頭有的已經露出水面,周圍一片寂靜。

A.一列青黛嶄削的石壁夾江高矗,被夕陽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沒有太陽,天氣相當冷,藤蘿、葉子多已萎落,顯得這一帶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陽的照射下,枯草和落葉閃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對岸。

D.一行白帆閃着透明的羽翼,從下游上來;山門半掩,一道陽光射在對岸峭壁上。

這道題的答案是B項。從語境的角度看,所給的句子中的“崖壁下的墳地”“破碎的石碑”“模糊的字跡”和“露出水面的石頭”等詞語,製造出一種荒涼、衰敗而又寂靜淒冷的氛圍。備選答案中A項的“五彩的屏障”,C項中的“落葉閃着不定的光”,D項中的“白帆”、“透明的羽翼”和“陽光”等,都與所給的語境不和諧,另外,A項說“石壁夾江高矗”,這與下句的“崖壁下有幾處墳地”是矛盾的。C項說“崖壁矗立在江對岸”,這個觀察點,絕不會看到江對面的石碑上的“模糊的字跡”,不符合所給句子的條件和語境。D項中“一行白帆從下游上來”,也不符合下文的“枯水季節”這一條件。只有B項“沒有太陽”,那枯萎的藤蘿葉子,十分瘦削的崖壁,這些詞語所創造的氛圍與所給的語境十分和諧,能與下文銜接。

2.語言要銜接

2.1 話題要適當

要保持語言連貫,就要注意語言的銜接與呼應,首先弄清題面句子的話題,然後,通觀選項,看話題是否適當。

例6.  填入下面橫線上的兩句話,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B)

泰山的南天門又叫三天門,創建於元代,至今已有六百餘年。----爲“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蹟,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A.元代石刻“天門銘”在門外西側。一副石刻對聯在門的.兩旁,

B.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門兩旁有石刻對聯一副,

C.元代石刻“天門銘”在門外西側。門兩旁有石刻對聯一副,

D.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一副石刻對聯在門的兩旁,

這道題中的文句,首句介紹“南天門”的又名,創建年代,經歷時間;末句是門對聯的具體內容。選項分別介紹與“南天門”相關的門外的石刻“天門銘”和“門旁”的對聯。統觀這段話,顯然是以“南天門”爲中心來寫的,爲保持話題和陳述角度的一致,所以順着上文最好先說“門外”介紹“天門銘”,後說“門兩旁”介紹對聯,這樣的描述給人一種統一的感覺。再從下文看,它把對聯的內容寫了出來,那它的前面最好緊接的就是“對聯一幅”。這樣A項中兩句分別以“天門銘”和“對聯”爲話題,使全段文字話題分散,中心不統一,因此,與上下文的銜接都不緊密。C項雖與下文銜接好,但與上文的銜接鬆散,因爲它不是從“門”說起,而是跳着以“元代石刻”爲話頭了。D項雖前面一句與上文銜接,但後面一句與下文銜接不太緊。

但“話題一致”不可成爲教條,應隨具體情況而變通。1995.6題,對比出題正是針對這種思維定勢的。

例7.下列兩個句子,上下文銜接較好的一項是(   )

①                           可是,走近一看才發現,寶塔並不在山頂上。

A.遠處看,山頂上明顯地有座寶塔。

B.遠處看,寶塔明顯地坐落在山頂上。

②他們在工廠裏向工人學習排版、印刷、裝訂等技術活。                     

A.他們過去不但沒有幹過這些活,連見也沒見過。

B.這些活他們過去不但沒有幹過,連見也沒見過。

①前句選A觀察對象似是“山頂上”,可後句觀察對象又成了“寶塔”,敘述角度來回變化,讓人難以把握。因此應選B。

②選A句法單調、板滯、鬆散。選B用類似於“頂真”的句法,既銜接緊湊,又使話題更突出。

2.2  句式要協調

例8. 橫線上缺一句話,句式最恰當、語言最簡潔的一句是(D)

我被大鬍子捆了起來,----我喘不過氣來,掙扎着。我冷不防的猛一使勁,把他撞倒在地。

A.他又把我的嘴捂上

B.他又捂上我的嘴

C.我又被捂上了嘴

D.又被捂上了嘴

爲保持陳述對象的一致,有時就涉及到句式的選擇。這道題,橫線前後句子的陳述對象都是“我”,所填句子的陳述對象也應是“我”。A句和B句都明顯地把陳述對象換成了“他”,應當排除。C項和D項都使用被動句,保持了陳述對象的一致,爲簡潔起見,應承前省略主語,故D項最恰當。

例9. 魯大海--四鳳的哥哥,魯貴的半子--進。他身體魁偉,(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兩頰微微陷下去。

前後均爲主謂結構,a爲偏正結構,b同。

2.3  語句要照應

句與句的銜接,不能不涉及到句中詞語間意義上的照應,因此,還要注意詞語前後意義的貫通與配合。解這類題,一定要弄清詞語間的照應關係,尤其是關鍵詞語。

例10. 跟下面的話銜接得最順當的一句是(B)

生產襯衫的關鍵工序是上領子和上袖子。二廠和三廠這兩家襯衫廠各有所長:

A.三廠上領子的技術沒有二廠好,上袖子的技術卻比二廠強。

B.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三廠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強。

C.三廠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好,二廠上袖子的技術沒有三廠強。

D.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上袖子的技術沒有三廠強。

已經給出的句子是“二廠和三廠這兩家襯衫廠各有所長”,這裏的關鍵詞語是“二廠和三廠”、“各有所長”,與此照應,接下去的話應先說二廠之長再說三廠之長,而A、C、D三句都是一半說長處,一半說短處,沒有和“各有所長”相照應,因此,最佳的銜接是B項。

2.4  語氣要順暢

例11. 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幾句話,排列恰當的一項是(C)

國務院早就要求沿淮企業必須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這個工廠的領導卻一直置若罔聞、拖延推諉,-----

A.既不傳達上級指示,也不購置污水處理設備,以致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環保工作沒人管。

B.既不購置污水處理設備,也不傳達上級指示,以致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環保工作沒人管。

C.既不傳達上級指示,也不購置污水處理設備,以致環保工作沒人管,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

D.既不購置污水處理設備,也不傳達上級指示,以致環保工作沒人管,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

這道題要求選出排列恰當的一項,實際上也涉及了銜接的問題。給出的句子後一分句是“這個廠的領導卻一直置若罔聞、拖延推諉”。與“置若罔聞”相照應,接下去當說“不傳達上級指示”;與“拖延推諉”相照應,接下去當說不採取行動。從理論上看,傳達指示,統一思想認識在前,採取實際行動在後,這也與“置若罔聞、拖延推諉”的意思相銜接。據此,可以排除B、D兩項。“環保工作沒人管”與“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是前因後果的關係,不能顛倒。另外,“環保工作沒人管”放在句尾,從語氣上看,全句也不能構成大的停頓,好像話沒有說完,所以答案是C項。

四、整理總結

定位造句考連貫,

解題方法有兩要。

一是內容要統一,

語意合理不矛盾。

語境和諧不走調。

二是語言要銜接,

語句照應語氣暢,

話題適當句式調。

內容形式宜兼顧,

綜合變通莫教條。

五、遷移訓練

例1從陳述對象角度考慮,橫線前分句的陳述對象是“小明”,橫線後分句的陳述對象也是“小明”,只是含有了被動的意思,“小明”變成了受事主語,因此橫線上的分句的陳述對象也應該是“小明”,這樣全句的語意才通暢,上下句銜接得才能算得上較好。而備選答案中A和D兩句的陳述對象都是明顯地換成了“媽媽”,應當排除。C項前一分句的主語是“小明”,後一分句的主語又變成了“媽媽”,更應當排除。因此,答案是B 項。

另外,橫線後的句子,如果把陳述對象換成“媽媽”也通暢的話,那也應當使用“把”字句,指明賓語--“小明”,這樣語意才貫通。

例12. 被鐵道部評爲部級先進單位的××次特快列車乘務組,除主動、熱情服務外,甲,及時反映各類旅客的不同意見,乙,開展多樣化的服務活動

①甲處正確的選項是(C)

A.還從每節車廂內推選出一至兩位乘客代表

B.還由每節車廂內民主推選出一至兩位乘客代表

C.還讓每節車廂內推選一至二人當乘客代表

D.還在每節車廂內推選出一至二名乘客作代表

②乙處最恰當的選項是(D)

A.隨後遵照這些意見

B.於是聽取這些意見

C.接着考慮這些意見

D.然後根據這些意見

提示:①考慮話題變化,句式選擇,C項用使令性動詞“讓”帶賓語,可前後銜接。

②考慮人物關係,注意用語恰當得體的問題,“遵照”、“考慮”不得體。“意見”就近指代,連接緊湊。“然後”時間承接,“於是”事理承接。故選D。

例13. 與下面文字銜接恰當的一項是(B)

崇山峻嶺,比起人來,山總是高大、雄偉的--人站在它面前不過是粒芝麻兒,但人總是踩山於腳下,哪怕它是萬山之王--珠穆朗瑪峯。人爲攀登而欣喜,                

A.山,卻緘默不語--它用自己的筋骨,證明着自己的偉大。

B.山,卻冥然不覺--沒有靈性的高大,不過是堆土石。

C.山,卻欣喜萬分--它爲人的攀登作出貢獻而自豪。

D.山,卻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遠不會臣服自己。

這個語段共有兩句,中心內容是突出人類的偉大,上句以高山和人作對比,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句中的“但”是關鍵詞,是語意的轉折處。下句必須順着這個轉折續寫,才能在內容上前後保持一致。

A、D兩項仍然突出山的高大、雄偉和自信,這樣續寫沒有把握文意的轉折,作者的表達意圖,顯然無法銜接。C項把高山與人的對比關係轉換成映襯關係,同樣在內容上前後不一致。而且該句說“山,卻欣喜萬分”與“人爲攀登而欣喜”不構成轉折關係。

B項進一步反襯了人的偉大,與上句“但”字相照應,前後內容中心統一,文脈暢通。

(讀題與A、C、D三個選項後,指導學生仿寫、續寫,再用正確答案與之對照。這樣設計可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