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教學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渭南市臨渭區下吉中學  王滿倉

誦讀教學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誦讀教學  讀準字音  理解作品  配樂

[摘要]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是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領悟文章魅力的必由之路。讀準字音、理解作品、配以合適的音樂,是搞好誦讀教學的重要環節。誦讀教學不能過分依賴音像製品,應該是語文教師必備的教學素養。  

    開教研組會,常有同志說,讓學校多購置一些教學資料,特別是朗誦帶。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氣不打一處來:一方面是學校條件太差,購買資料對語文組總是抻抻曳曳;另一方面是同志都過於依賴朗誦帶,而不能自己去創造性的工作。

    於是我們就告誡同志們,不能過於依賴朗誦磁帶:一者,朗誦帶雖說都是名家的聲音,名家的處理,還有各種配樂。但是我所聽過的名家朗誦帶,問題就很大,特別是字音問題。這裏我並不是對名家橫挑鼻子豎挑眼,而是我們製做的朗誦帶的的確確存在很大問題,倘若再不澄清這個問題,會對語文教學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會讓學生誤以爲只要是名家朗誦的作品就沒有一點問題,甚至於讓我們的老師也這樣認爲。所以在誦讀教學中,我們必須正確對待名家的朗誦帶,不要迷信名家,也不要過於依賴,應該採取“拿來主義”--好的借鑑,不好的要對學生指出其問題,千萬不能在學生中造成不良影響,以免誤人子弟。

    下面我們擬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誦讀教學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一、讀準字音,“準”是誦讀的基礎,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誦讀首先應當讀準字音,這是基礎之基礎,連字音都不準,何談誦讀呢?只有讀準字音了,才能追求更高的表現層次。然而,目前的狀況是,音像製品充斥市場,網絡上也大量上傳,但是對於字音問題好像是越來越不嚴肅,只在乎感情的抒發,氣氛的渲染,音樂的配合,一片矯揉造作之勢。像喬榛-劉廣寧、孫道臨、李默然、田華等老一輩朗誦藝術家,他們的敬業精神自不待言,因此他們的朗誦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什麼問題的。我曾經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專挑他們的毛病,可是很難找得到。有一次,我洗耳恭聽孫道臨先生朗誦《滕王閣序》,他老人家領銜朗誦,另外還有學生齊誦配合,讀到最後的《滕王閣詩》時,我分明聽見先生讀的是“檻(jiàn)外長江空自流”,而我一直讀的是“檻(kǎn)外長江空自流”,我疑心是不是孫先生弄錯了,後來查閱字典詞典,我才明白這是一個多音字,讀爲去聲“jiàn”,是另有其意思的,指的是“欄杆”。原來是我弄錯了,我沒有理解這個字的意思。

在網上,我登陸了“朗誦天地”,收聽了青年朗誦藝術家任志紅的《詩人毛澤東》。他爲許多電視節目朗誦解說,聲音富於磁性,情感抒發適度,是新生代朗誦藝術家的佼佼者。我組織學生認認真真地收看了電視片《詩人毛澤東》,他的朗誦聲情並茂,很好地表現了後輩人對毛澤東的景仰之情。但是再次收聽了他朗誦的《詩人毛澤東》後,我發現其中有一個字讀錯了,這是一個生僻字,可以原諒,但這也反映了新生代朗誦藝術家與老一輩朗誦藝術家之間的差距。

再者,現在網上、電視上有很多朗誦作品,如電影演員的,就有焦晃、鮑國安、濮存昕、唐國強、宋春麗等人的,不能不承認大多數演員的朗誦作品都是精品,可是我們不能忽視由於文化層次的高低不同所帶來的諸多問題。一次,我收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恰好就是朗誦,我聚精會神地聽着,原來是小蘿蔔頭的扮演者方舒朗誦《再別康橋》,先不說情感的發揮如何,單是字音就存在很大的問題。她竟然將“撐一支長篙”的“篙”讀成了“hāo”,大概是把“篙”當成了“蒿”,真是笑話,蒿草能撐得住嗎?不僅如此,感情抒發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可以說連學生都不如。我並不想詆譭方舒同志,我只是覺得我們不能貽誤後代。除方舒外,很多年齡已經很大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竟然對着鏡頭,把“角色”讀成“腳色”,簡直令人啼笑皆非。這裏,我只是略舉幾個例子,由此可見,朗誦教學中的字音問題已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

二、深入理解作品內容,這是表現的基礎,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字音讀準了,接着就是理解作品的問題。對作品內容不理解,或者一知半解,就很難通過藝術化的聲音,再現作品的思想感情。古語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衷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品原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內心隱祕形諸於文字的結果。因此必須對文本進行認真仔細的解讀,纔會領會作者的`真正用意之所在。不從作品本身出發,憑着自我的一知半解,或者根本就不理解,便匆匆地錄音,製作成音像產品,這樣勢必對我們的後代造成很壞的影響。

    再拿《再別康橋》作爲例子。這首詩是徐志摩的名篇,抒發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誦讀的感情基調應該是輕輕的、柔柔的,但這並非全篇都是一個調子,該舒緩的就舒緩,該快的就快,該低沉的就低沉,該喜悅的就喜悅,而不能一味地輕柔。而有些名家的朗誦並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甚至更糟!上面提到的方舒同志的朗誦就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連字音都成問題,就不用說表現了,的的確確方舒同志的朗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又如舒婷的《致橡樹》,這是詩人的成名作,是激情與哲理高度統一的詩篇。要朗誦好這首詩,就必須領會其精神內涵,用恰如其分的語調、速度、抑揚、徐疾等等來處理。像第一節,就應該用比較徐緩的語調來處理,因爲這是詩人剛剛開始思索和抒情,感情是內蘊的,而非外露的,因此語調過快,就會影響詩歌內在感情的邏輯。第二節是詩人進行深入思索和抒情的部分,因此語調就該提高,聲音就該變大,節奏就該變快。不僅如此,必須把橡樹與木棉分別開來,有關橡樹的文字就應當昂揚一些,以便表現男性的陽剛;而關於木棉的詩句則應以舒緩的語調處理,以便表現女性的溫柔。但是詩歌的主題是女性獨立,所以在涉及木棉的詩句裏,還應分辨哪些是女性獨立的宣言,這些詩句也應該昂揚,不如此不足以表現女性意識的覺醒。第三節是詩人對思索和抒情的總結,感情的浪潮已經有所舒緩,因此不能再像第二節那樣聲嘶力竭,而應當以比較舒緩的語調處理,但要考慮這裏的舒緩與第一節的舒緩又有所不同。第三節剛剛開始的一句“這纔是偉大的愛情”是極爲深情的,因此這一句要以舒緩而又極爲深情的語調和語氣來處理,而且句內最好做一個停頓,讀爲“這--纔是偉大(重音)愛情(深情)--”,以下的“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詩歌卒章顯志的結尾,也應該以深情而舒緩的語調、語氣來處理。

    毋庸贅言,誦讀前的深入解讀是誦讀質量高低的先決條件,不花費一定的精力深入解讀文本就貿然朗誦,勢必會把作品弄得很糟,甚者還會造成不應該的惡果,貽誤子弟,害人不淺!

    三、配樂是使作品賴以增輝的外部條件,必須審慎處理。

好的作品就是一首好的樂曲,不管作者本人理解不理解音樂。內在感情的抒發和哲理的闡發是合乎人類自身的節律的,而這一節律就是“好的作品就是一首好的樂曲”的物理基礎。

    誦讀之中配以合適的音樂不僅會對再現作品起到好的效果,還會使作品在有聲藝術地表現中獲得新的生命,從而實現藝術再創造,給人以不期而然的審美愉悅。

    喬榛-劉廣寧的精彩配音,使得《魂斷藍橋》等一大批西方名著在中國青年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誰不爲他們的精彩合作而嘆惋!童子榮對《佐羅》的配音,使得這部電影在中國青年觀衆中廣泛流傳,他的聲音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徵!這裏除了他們的精彩配音以外,電影中的音樂也爲劇情的發展,當然也爲配音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寫到這兒,我自然就想到了《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電視連續劇。該劇中沒有一首歌曲,全是主題音樂爲畫面配音,爲該劇劇情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刻畫增色不少。筆者本人就非常喜歡這首由著名作曲家高峽創作的主題曲。還有,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的歌曲以及音樂如果去掉的話,那麼這部電視劇的魅力就會大打折扣。作曲家王立平對《紅樓夢》的把握可謂深之又深,那一曲曲符合人物身份的歌曲,一首首符合劇情發展的曲子,把幾百年前作者的內心情感揣摩得如此準確,如此到位,不能不讓人爲之唏噓感嘆。由此可見,音樂的力量是多麼重要,多麼的巨大!

    揣摩好了作品的內在情感與哲理後,在誦讀中以什麼樣樂曲來配合,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問題。配樂決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是說隨隨便便拿來一首曲子配上就行了,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對音樂的內在情感與哲理必須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之後,這才能談得上配音。而要理解音樂,就必須具備音樂基礎知識,最起碼應該有一些鑑賞音樂的知識。這樣一說,有些同志可能就會問:“這是不是太麻煩?”麻煩?再麻煩都得以嚴肅的態度對待,要知道,我們是在傳播人類文化,而不是擺攤設點做生意!其實,對於音樂,人人都有感知的權利和能力,最起碼我們可以感受到樂曲是激昂還是低沉,是歡快還是悲傷,是明朗還是昏暗……這就爲我們對作品配樂打下了基礎。再者,我們可以多聽一些樂曲,以便培養我們的音樂鑑賞力,藝術之間畢竟是相通的嘛!

    對作品和音樂都有了深入的感知,這樣我們就可以對作品配樂了。

    總之,在誦讀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深厚情感,培養學生對於文學的細膩感悟力,培養學生科學而又藝術的誦讀能力。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絕對地讀準字音,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深入地理解和感悟音樂作品的內涵。唯其如此,我們的誦讀教學纔會煥發出巨大的藝術魅力,對整個語文教學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我們深深地期待所有的語文教師都來狠下功夫,迅速提高自己的誦讀藝術水平,在誦讀教學的園地中開出一朵朵絢麗多姿的小花,爲語文教學增光添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