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自我駕馭未來--新課改教學心得

 內容提要:

完善自我駕馭未來--新課改教學心得

語文是百科之母,學習語文又講究方法和技巧,作爲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握好語文教學的脈搏,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長足的發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語文教學生動活潑與人文性。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題記     

我曾問過:爲什麼要課改?課改改什麼?怎麼改?等一系列的問題。也期待着通過課改打破語文教學僵死沉悶的局面,還語文教學以活力;更想讓學生輕輕鬆鬆獲得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我惘然、不知所措。但是,我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參加新課程培訓,並積極投身課改,逐漸由“山重水複疑無路”清醒意識到:路就在腳下!

心得一:

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新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如:在教學《小巷深處》一文時,我一改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首先讓音樂委員起了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當“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裏找"尾音落定時,同學們表情沉重,似有所悟。接着此時,我用低沉悲惋的聲調介紹了一個小故事。(課文梗概)然後讓學生議一議這個故事的兩個主人公:瞎眼養母和女兒,我放眼望去,大家各抒己見,有的同情,有的憎怒------

然後,我板書課題,讓學生聽錄音,進一步感知課文;我接着板書問題:課文寫了母親的哪些事情?表現了她什麼感情?哪裏讓你感動?(在文中圈點勾畫,旁批註記,寫下自己的.評價,在閱讀中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交流),然後以小組爲單位讀課文討論問題,教師適時參與各組討論。最後整堂課就在師生共同搭建的交流平臺上完成,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在教師聲情並茂的小結時,忽聽到一陣抽泣聲,原來有學生陶醉在課文中去了。真是“情義無價”啊!

心得二:

語文教學中應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在課改推進中,我們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大力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並充分拓展語文活動的空間:溝通課堂內外,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學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學習 “文學採風”時,我在教學之前就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1)給學生講清什麼是民歌,民謠,傳說,故事,歇後語等;

2)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重點採集某一範圍的東西; 

3)邀請部分學生家長給予配合和幫助;

4)各小組採集後整理成冊,然後公開展覽;

5)各小組注意安全。

然後讓學生走向社會,領略我國悠久的民風、民情。通過落實這一綜合性學習,學生真正長了見識,開了眼界。這還真得感謝課程改革啊!

心得三:

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意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如:在教學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都是一些客觀物象,但入得詩來,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則爲詩中的意象了,這些意象則象徵着特定內容:“被暴風雨打擊着的土地”象徵被戰亂、貧苦、苦難所襲擊的國土和人民,“悲憤的河流”象徵着苦難民族、人民的歷史等。通過對這些意象的象徵意義的理解,我們就體味到了詩人的深沉的愛國之情。也看到了一個充滿深沉炙熱的愛國之情的詩人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心中燃燒着一股愛國、愛民之情。久之便根深蒂固了。

通過教學新教材,我渴望走好腳下的課改之路,務實課改精神,把輕鬆、活潑、愉快的語文教學帶給我的學生。 

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