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小學語文說課稿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楊氏之子》小學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楊氏之子》小學語文說課稿

《楊氏之子》小學語文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筍娃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它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描述了筍娃娃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時的情景,熱情讚美了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課文語言簡潔明快,生動活潑,富有情趣。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從土裏“鑽”出來、從草叢中“冒”出來、從石塊下“探”出來等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意思。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想象奇特,充滿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思維方式以直觀、形象爲主,但同時又存在理解能力較弱、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點。

三、設定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因此,根據教材,我從三個方面設計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並將其整合起來: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體會感嘆號作用的基礎上,讀出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初步體會感嘆號的用法。

2、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勇敢克服困難的優良品質。

四、教法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我根據教材的特點與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立足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在活動中讀,在表演中說,在想象中背等方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探究感悟讀書的過程。

五、學法指導

葉聖陶提出:“教是爲了不教。”我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動畫效果,引導學生對課題質疑,對問題討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邊朗讀邊表演從而理解從土裏“鑽”出來,從草叢中“冒“出來,從石塊下”探”出來等在特定語境下動詞的意思。

六、教學思路

根據本課教材內容集中,特點鮮明、語言優美的特點,我力避繁瑣的分析,從激趣導入,以題質疑——以境促讀,境中生情——以讀代講,培養語感——角色表演,內化感悟——課外延伸,拓展昇華五個方面引導學生在較大的空間學語文,用語文,達到豐富知識,增長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1、激趣導入,以題質疑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課一開始我就呈現課題:筍娃娃。以題質疑:“小朋友,我們見過布娃娃、洋娃娃。可是,你見過筍娃娃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小朋友立即嘰嘰喳喳,提出了許多例如“筍娃娃是誰的娃娃?”“他長什麼樣?”“他在哪生長?”“筍,我知道,它是一種植物,怎麼叫它娃娃呢?”等等充滿智慧的問題。我相機播放課件:在綿綿的春雨中,滿山的翠竹,白胖胖的筍娃娃鑽出來了,活像一個個嫩生生的娃娃。激起學生對筍娃娃的喜愛之情。

2、以境促讀,境中生情

“一陣春雨喚醒了春筍,他們是怎麼生長出來的?小朋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吧!”我利用動化視頻,配以悠揚的音樂和質感的.朗讀,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的感性認知。看到小朋友聚精會神的神情,我及時引導學生與教材互動:“小朋友,你們現在就是一個個可愛的筍娃娃,讓我們鑽出來、冒出來、探出頭來吧!”剎時,小朋友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或蹲或站,或蹦或跳,我相機笑道:“孩子們,跟我一起來做,好嗎?”課堂內,孩子們和我一起興趣盎然地變成了一個個正從土裏鑽出來,從草叢中冒出來,從石塊下探出來的筍娃娃們。孩子們深切地體驗到春天裏,春筍們的生機勃勃。

3、以讀代講,培養語感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讀出感嘆號的不同語氣、所表達的不同情感。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我引導孩子們通過初讀——討論——品讀——賽讀的方法來理解。孩子們在讀清、讀通課文後再討論以下話題:(1)文中具體寫出了幾個筍娃娃出來的情景?(2)他們是怎樣出來的?(3)各自什麼心情?通過熱烈的討論,孩子們很快體驗到竹子媽媽和出來的筍娃娃們高興、自豪的心情以及爲遇到困難的筍娃娃鼓勁時興奮、着急的心情。“你們真是太棒了!你們覺得用什麼語氣讀出他們這種心情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試一試,好嗎?”我鼓勵孩子們大膽體驗,然後出示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有語氣、有重音地朗讀。“我想你們會比老師讀得還好。你覺得自己哪一段讀得最好就勇敢地讀給大家聽,老師的小紅花等着你來拿喲!”在我的鼓舞下孩子們信心十足,一個個像小表演家一樣盡情地展現自我,課堂內書聲朗朗。

4、角色表演,內化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一年級的學生剛踏出幼兒園的大門,步入小學的課堂,他們喜歡遊戲、活動。因而,在孩子們充分理解了課文後,我問小朋友:“你們現在最想用什麼獨特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對筍娃娃的喜愛?”孩子們有的說想站起來大聲朗讀課文;有的說想用動作來表現筍娃娃的可愛;有的說想回家在土裏種上筍娃娃,每天給他澆水;還有的說要把筍娃娃畫下來……我根據教學實際與孩子們的特長提議他們分工合作表演課本劇。然後請全班小朋友評議:誰表演最大方,最逼真;誰說話的語氣最恰當;哪一組合作最默契。通過熱烈的評議,孩子們再次體驗到鑽、冒、探等動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再次感受如何有語氣地朗讀不同情境的語句,從而突破重難點。同時小朋友通過討論、表演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口語交際訓練。

5、課外延伸,拓展昇華

從課內到課外,着力課內,着眼課外,針對孩子們的個性發展和獨特體驗,我在課末提出:你們願意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春筍嗎,願意到課外書中閱讀有關竹子、竹筍的知識嗎?瞭解了、觀察了以後,我們可以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唱一唱。課外,孩子們的收穫是豐富的,表現是精彩的。尤其是對繪畫感興趣的孩子交的作品色彩鮮豔,想象豐富:有《頑強的筍娃娃》,《歡笑的筍娃娃》,《春雨中的筍娃娃》等等。《我以頑強的筍娃娃》這幅畫爲契機笑問:“小朋友,竹媽媽和她的孩子爲石塊下的筍娃娃加油,你們最想爲誰加油?”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一些孩子不約而同提到要爲班上的“小調皮”加油,希望“小調皮”能按時完成作業,希望他不再打別人……調皮的李輝居然臉都紅了。此時,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

七、教學體會

1、通過本課教學,我深切地感受到作爲一名現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教學內容相融和,栩栩如生的課件畫面加以聲情並茂的配樂朗讀,給學生創設一種全新的教學意境,使學生身臨其境,使抽象的語言活生生的表現出來,使學生的思維空前高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孩子們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地培養。

2、在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充分利用語文的教育資源的重要性。能實現課內外的聯繫,使學生在較大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因此我相機開展了說、寫、畫、唱等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並要求學生到課外書中查找資料,給學生創設多種語文實踐的環境,達到豐富知識,增長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楊氏之子》小學語文說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組“語言的藝術”主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楊氏之子》,我將從以下方面闡述對這節課的思考。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人物語言的精妙,在語文學習中積累語言。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是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文章內容特點、學生情況和課程標準提出的總目標,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2)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

3)瞭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

4)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5)抓住重點詞,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和聰明機智。

教學重難點: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學生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把沒寫出來的內容補充出來,應做爲難點來突破。

三、說教法: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讀,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取讀式教學法。文言文導入——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意在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四、說學法: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是朗讀。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美讀—熟讀—誦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讀寫的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講課文之前,我先以上一單元日積月累裏的古文詩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提問,我說前半句,學生回答後半句,再讓學習展示這樣的語言自己還積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等等,一下子點燃了同學們的上課熱情,孩子們說了很多我預設之外的文言文詩句,這樣我很自然的過渡:像剛纔大家說的這些語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完整的文言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們理解“楊氏之子”。我是這樣做的:問學生“貴姓”,教孩子們用“免貴姓什麼”來回答,再追問大家:“那他是?”同學們便饒有興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引導學生很好的理解並且運用了這個知識,學習效果很好。

起初,我設計的先讓孩子們自由讀,然後指名讀,再針對問題來重點指導。王恩瑞王主任看了我的設計,提出來,這是學生們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有必要教師先泛讀、隨之領讀,再讓孩子們練讀。我馬上調整了我的設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並在課堂上指出“讀”就是學好文言文的訣竅。

(三)根據註釋,疏通全文。

本課只有五句話。學習第一句話,同學們翻譯起來很簡單,“樑國姓楊的人家有個孩子,九歲了,非常聰明。”我問“哪個字意爲非常”,孩子們輕易說出“甚”,我舉例子,那麼咱們班的小磊很可愛,可以說成?淼淼讀書聲音很動聽,可是說?星辰長得非常非常帥,可以說?這樣,“甚可愛,甚動聽,甚帥”孩子們理解的很好,也會用了,而且課堂氣氛很歡樂。隨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這裏其實不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通假字,我們在此處複習了《清平樂村居》中“最喜小兒亡賴”的“亡”,和日積月累中“路曼曼其修遠兮”的“曼”,既回顧了舊知,又加深了對通假字的認識。

第二句重點理解“詣”字,詣多指拜訪尊敬的人或長輩,可見這楊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個人,而且楊、孔兩家交往甚密,不然怎會“乃呼幾齣?”這個小孩怎麼會知道來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爲孔君平是以楊梅取笑楊氏子,而是開個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聰惠”。

第三句當孩子們翻譯出是“楊氏子爲孔君平端來了水果”時,我提問:“文中並沒有寫出是誰爲誰端出水果啊”“爲設果”中並沒有指明,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自然提出是根據上一句話得知的,這時點撥學生:文言文的語言表達十分精練,表達的時候跟我們現代文可不一樣,像這一句就省略了主語,叫承前省略。(指導學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時候我們就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補充。這種方法我們現在也經常在用,叫(板書:聯繫上下文)。

第四句和第五句我們要重點品讀,尤其要體會語言的巧妙。孔君平以姓氏做文章和楊氏子開玩笑,小傢伙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機智地作以回答,我利用板書,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了兩人對話的弦外之音。同時,又着重體會了“未聞”和“夫子”兩個詞語的使用,反應出楊氏子不但機智,還很禮貌,真不簡單啊!我設計了兩組讀,分別由我來說上句:“此是君家果”學生分別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譯成現代文來說一遍,很明顯地體會出加上“未聞”,語氣是多麼的委婉。再說“夫子”,怎樣的人可以稱得上‘夫子’?

師:如果來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張君平、李君平,還能稱夫子麼?(不一定)如果來的是阿姨呢?(不能,因爲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老師可以稱爲——夫子嗎?

師:如果來的是一個小男孩呢?(不行,因爲夫子指的是大人。)

師: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齡比較大的男士。

師:如果來的是一個沒有文化、目不識丁的老農,我們可以稱他爲夫子麼?(不行)

師:一般有文化、有涵養的成年男子,可以稱爲夫子。比如孔子我們就稱爲──(生齊: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我借當時正好校長和幾位老師在場,順勢提問,比如你們的苗校長,可以稱爲——苗夫子,張校長可以成爲---張夫子。何老師呢?張老師呢?學生馬上反應說“不行,夫子是指男的!”可見,稱孔君平爲“夫子”是多麼的得體啊。

這麼巧妙的回答,楊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長時間吧?(理解:應聲答曰:不假思索,幾乎想都沒想。)

小結:楊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禮,怪不得文章一開頭就說了!齊讀:(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補全板書:甚聰慧

此處,我做了一個這樣的設計,拓展孩子們的思路,非常有意思。

我問如果來訪的客人姓黃,你覺得他會怎樣回答?

生:未聞黃瓜是夫子家菜。……未聞黃鶯是夫子家鳥。……

又問如果來訪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黃,而是其它的姓,你會說一句嗎?孩子們反應很快,不遜於楊氏之子啊!這是我補拍的片段,不過再現了課堂真實的場景。

(四)指導背誦。(機動)

(五)閱讀鏈接、好書推薦

回顧方法:推薦閱讀《世說新語》。你會發現學習文言文很有意思。

六、說板書:

這樣的板書設計,內容精當簡約,點明“讀”的重要。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感受到課文是從“孔、楊”兩姓上做文章,引發出歡樂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聰惠,表現在反應快,會聽、會說,突出了文章重點。副板書當中學習方法的歸納更是簡明、實用。

總之,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爲主,以讀爲主,讀中解,讀中品,最後熟讀成誦,既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