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外的挫折教育及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作品賞析)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那麼來看看國外都是怎麼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我們應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由國外的挫折教育及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作品賞析)

日本挫折教育:讓孩子從小吃“苦”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們就讓幼兒赤身裸體地在風雪中摸爬滾打。天寒地凍,北風怒吼,不少幼兒嘴脣凍得發紫,渾身發抖,父母們則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還提倡“窮留學之風”,讓富裕的大城市學生,到偏遠的山區、村寨接受艱苦的生活訓練,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瑞士挫折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瑞士雖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瑞士的父母們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養尊處優,他們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十五六歲的女孩,初中畢業後,就要到別人家做一年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男孩到一定的年齡也要參加勞動,鍛鍊他們的勞動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以免長大後成爲不能獨立生活的無能之輩。

美國挫折教育:認識勞動的價值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週才能畢業。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裏多麼富有,孩子一般12歲以後就得給家裏做家務,如剪草、送報等,當然,家長也要相應付給自家的孩子“勞務報酬”,體現按勞取酬。美國的父母們常說,只要有利於培養孩子謀生的能力,讓他們吃再多的苦也值得。14歲的詹尼佛每週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雖然她也可以選擇在家幫媽媽幹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尼佛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

德國挫折教育:讓子女學習應該做的事

德國的父母們從來不包辦孩子的事情,他們將子女視爲獨立的個體,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讓子女學習作爲獨立的人應該做的事情。簡單來說,一歲的時候父母就會鼓勵他們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還會向孩子道謝並加以讚許。隨着孩子年齡和能力的增長,父母再引導他們完成一些更難的事情。這樣,當他們走入社會時,在別人的眼裏就不會成爲低能的“廢物”。不僅父母們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法律也有這樣的要求。德國法律規定,孩子到了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國人常說,自己的首要責任就是讓孩子懂得,一個人走向社會,最終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強,要對自己負責。

俄羅斯挫折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漫步在俄羅斯的街頭和廣場,無論是在莫斯科、聖彼得堡,還是在海參崴,都難得見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在臺階下,經常見到一些兩三歲的小娃娃走不穩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淚汪汪。而他們的父母親,卻連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腳步,鼓勵他們自己爬起來,繼續往前走。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趕、打打鬧鬧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淚。父母親看見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傷痕,輕輕擦幾下,然後就讓他們站起來繼續玩,彷彿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於孩子要做的,父母親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

中國挫折教育的思考

   在全社會強調挫折教育的氛圍中,也產生了一些誤區。有人僅僅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或乾脆當作“通過設置挫折情景使孩子受到教育”。這些理解都有失於片面。我認爲,挫折教育的實質就是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這是因爲,一個人受挫能力的大小,最終可以歸結爲他的意志品質的好壞。一個有着良好意志品質的人,一定是能夠經受住種種挫折的人。在挫折日益普遍的今天,培養青少年的耐挫能力,對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人格的不斷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物質條件的優厚並不是與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青少年除了物質外,還要知道如何在內心創造各種快活的情緒。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我們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最新的教育理論認爲:“挫折教育”就是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找幸福的本能,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都能真正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培養青少年耐挫心理能力的主要途徑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個心理品質問題,反映一個人對待困難與挫折的理智程度,社會風險意識,對自我思想、情緒、行爲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應該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爲基礎,以心理健康教育爲主要內容,循序漸進地開展。 

 

(1)學校、家庭、社會齊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挫折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三者認識的一致、態度的一致、言行的一致、行動的一致,纔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2)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關係、師生關係 

當學生獲得了信任感,才能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的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問,把“真心話”告訴家長和老師,我們纔能有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因此,融洽的關係是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3)不搞包辦代替,儘可能地讓孩子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 

過於依賴的孩子,會缺乏獨立意識,缺乏戰勝困難的信心、勇氣和能力,不利於孩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不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生活。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遭遇挫折時,成人應給孩子鍛鍊的機會,讓他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立能力。 

 

(4)及時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有時孩子會面對一些他自己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如成績不良,被他人威脅、侮辱、打罵,家庭的不幸等等。這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和家長進行積極的排解和疏導。在此時教育者應積極與其交流,解除其思想上的疙瘩;也可進一步給孩子做出某些承諾,消除顧慮;重點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最終鼓勵孩子堅強、自信,化解心理壓力。當一時不見效果時可以引導其從事一些文體方面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 

 

(5)有目的地進行“心理操練” 

爲培養孩子的承受能力,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心理操練”。比如,可在體育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通過組織各種興趣活動來樹立的自信心;開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賽”等,使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有時,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可出點難題,在他們失敗、失意的時候給予鼓勵。在“心理操練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心態,而且應儘量使孩子學會“心理自救”,即學會開朗、豁達地面對困難和挫折,儘快排解不良情緒,凡事舉重若輕,保持鎮定。 

    總之,挫折教育需要使用紀律約束。挫折教育決不是僅給予溫暖,亦需要必要的紀律約束。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必要的紀律約束對其意志品質的增強、耐挫能力的提高有着較大的推動作用。其次要注意把握挫折的適度性。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恰當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適度性。挫折教育對提高孩子的心理耐受性來說,決不是越難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鍛鍊人。家長應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點,設置不同難度的挫折項目,使之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積極堅強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過每個孩子心理的承受度。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