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昌學射》說課稿

《紀昌學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課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選自《列子·湯問》,講的是紀昌拜飛衛爲師學習射箭,飛衛告訴他先要下功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一一照做。等練好了眼力,飛衛纔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紀昌學射》說課稿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篇幅短小、內容淺顯,但人物個性鮮明,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勤學苦練的紀昌。特別是文章中描寫紀昌練眼力的句子,描寫生動,突出表現了紀昌的品質。這部分內容既是故事情節的重點,也是語言表達上的重點,應該說是人文精神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如:練習眼力的句子“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着梭子來回穿梭。兩年以後,紀昌的本領練得相當到家了…… ” “他用一根長頭髮,綁住一隻蝨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後每天站在蝨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着它。……”這兩句話寫出了紀昌練習眼力的決心、毅力和恆心。說他有決心,是因爲他練習的目標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來回穿梭的梭子,這就增加了追逐目標的難度;說他有恆心、毅力,是因爲他躺在織布機下面,並且一躺就是兩年,其學習之勞苦可想而知;並且,據說他練習看蝨子時又用了三年。前後利用五年時間練習基本功,其恆心和毅力可見一斑。紀昌學習的態度及決心、毅力、恆心,與他成爲一個射箭能手,也是不無關係的。因此,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緊抓練眼力語句,在讀讀議議、品詞品句中感悟紀昌品質。

但是在教學時,我試圖讓學生先讀,在讀中感悟紀昌的那種堅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精神,並用聯繫生活實際來說、做動作體驗等方法來達到充分感悟。在此基礎上再把句子讀出感情來。而在第三段學習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同桌合作讀,自讀自悟,因爲上面經過第二段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到了紀昌的形象,現在讓學生自讀第三段,讓他們去找出也能體現紀昌的這種精神的詞句,自己品味品味,並且讓同桌互助,使自讀自悟的效果更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朗讀,這種讀中有悟,悟了再找證據證實的環節,使學生不僅對紀昌這個人物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認識,而且也讓學生學習到了閱讀的方法。

文章好像學到這裏可以停止了,但是,我想,它既然是一則寓言,肯定有其區別與一般的寫人記事的文章,除了人物的形象與精神之外,必有其深刻的寓言。而且把它作爲四年級的寓言,如果仍舊把教學目標定在學習紀昌的精神上,那麼好像有點淺了。而這則寓言具有深刻的寓意在的。就是無論學什麼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

這則寓言故事,幾乎沒有寫紀昌是怎樣學習射箭的,課文寫“學射”的只是一句話“飛衛開始教他怎樣開弓,怎樣放箭。”課文與其說是“學射”不如說是“練眼”。那麼課文爲何不叫“紀昌練眼”呢?飛衛爲什麼一再強調紀昌練習眼力呢?這正是這則寓言的寓意所在,練眼是學射的根本前提與基礎。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是不可能有高超的技藝的,可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但“只有練好學射的基本功——眼力,纔會射出百發百中的箭。”這一層寓意對於沒有這樣生活經驗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可以去嘗試。

那麼這層寓意是放在開頭去體會還是放在結尾呢,我想了很久,最後我把它放在最後,因爲我覺得在體會了紀昌的這種那麼花功夫去練眼力後再去感悟原來它是學好射箭的基礎,這樣更加讓學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體會也會更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