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隨筆的一二點思考

作者:瑞安十中 尹本站

關於隨筆的一二點思考

隨筆是中學階段常見的練筆方式,它以形式自由、取材廣泛而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高中生思想活躍,追求個性解放,滲透到作品中,每每棱角分明,或嘻笑怒罵,揮毫潑墨,或新詩強賦,長嘯悲歌,楊柳岸曉風殘月……但就整個寫作羣體而言,情形不如人意:取材狹窄,思想貧瘠是學生隨筆的通病。他們津津樂道於學業的艱辛,沉緬於莫名其妙的哀怨,爲午後悄然飄落的小雨感動,街頭鬧劇,公交車上的故事,壯志難酬的自己,星期天故事。

混亂,隨意,無序,跟着感覺走,這差不多是隨筆的全部。

我相信他們一直有意無意重複初中時代的故事,而思想層面上無所深入,各種跡象表明這一趨勢仍將持續,那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失敗,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不願見到的。對此,我略談一二點看法,聊當拋磚引玉。

明確寫作對象,化隨意爲有意,變無序爲有序。

    隨筆是一種形式自由,取材隨意的特殊文體,但自由不等於盲目,隨意不等於隨便。很多學生不知隨筆爲何物,更不知如何“隨”法,老師一再強調“隨便寫,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反而令他們無所適從,不知從何下筆。顯然,這時候教師應負起輔導的責任,幫助學生明確隨筆的寫作對象,做到心中有數。實際工作中,我按照寫作對象的不同把隨筆分成以下幾類:

新聞報道、時事評述類。

關心時事,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是當代中學生應有的素質,今天的中學生正面臨信息浪潮的洗禮,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信息營養,近年的高考語文也在這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導引。學生報道自己看到、聽到的時事,對熱點問題加以評述,然後以隨筆的形式上交;教師在評點時,不必深究語句修辭,而應就報道的力度和深度加以點評,因爲一篇報道的成敗取決於觀察者的觀察力度和思維角度,因此這類隨筆最能訓練思維,如果長期堅持,學生必定能在思維的深度力度方面上一個臺階,同時增長了見識,爲以後的寫作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一舉兩得。

文學鑑賞類。

近年高考作文日益凸顯文學性,新教材大綱更反覆強調指出要培養學生一定的文學鑑賞能力。儘管教師每每呼籲學生要讀點文學作品,但中學生文學根基薄弱,缺少積澱已是不爭的事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複雜,本文不作贅述。設想把文學鑑賞作爲隨筆的一種形式提交給學生,明確寫作對象,比如詩詞鑑賞、小說鑑賞、美文鑑賞、雜文鑑賞等等,尤以散文和小說鑑賞爲主。教師評點這類文章時不必字斟句酌推來敲去,而應懷着一種寬容自由的心態去看,因爲我們佈置這類作業時從來沒有期望學生能寫出多少驚世之作,我們的初衷是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書。要寫出一篇象樣的鑑賞,首先得找到一篇或幾篇鐘意的作品,這迫使他們不得不去閱讀,而且是精讀,這時的讀書效率極高,因爲目的性明確,退而言之,即使部分學生惰性難改,抄現成的文章,也是好的,因爲抄寫也是一種閱讀,只是效率偏低而已。對老師而言,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我們的學生正在調動思維,在慢慢地積累,而且是積極的。

小小說類。

小小說,又稱微型小說、袖珍小說,是一種濃縮型的小說。之所以考慮讓學生寫小小說,主要出於這方面的考慮:許多學生儘管經過初中三年的記敘文訓練,但在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上依然缺乏最起碼的常識,不管記事寫人還是寫景狀物,給人的總體感覺是粗糙和生硬。改變這一現狀絕非一夕之功,光靠教師的理論指導或宣讀幾篇幾篇範文無濟於事,因爲理論令人生畏,而所謂範文僅僅指學生中寫得相對較好的文章,它不能代表寫作的方向也不適宜作爲摹仿的對象。而小小說篇幅短小,又集中濃縮了小說的基本特性,在語言的提煉和描寫方式方面爲學生提供了絕佳的參照對象。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前應準備一定數量的小說範文,師生通過討論逐步掌握小小說的基本要素,教師歸納這種文體的特點,然後明確本次訓練的目標,例如:“深刻的社會意義”,“捕捉細節”,“多角度看問題”,“生動傳神的描寫”,“簡潔大方的語言”,“環境渲染”等等,這些目標呈線性排列,實際操作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和訓練目的加以調整。至於題材方面,以選取發生在身邊的小事爲宜。小說是一種較難掌握的文體,教師宜順其自然不可操之過急。

    4、成語典故寓言類。

成語典故從某種意義上看是中華古老文化的濃縮,其中微言大義,是我們挖掘難盡的巨大文化寶藏。教師在發佈這類訓練前可適當做些準備工作,比如就“洛陽紙貴”這個成語進行講解,指出它的出處、本義、今義以及用法;或者講述《莊子逍遙遊》,帶出鵬程萬里和《逍遙遊》的關係等,相信學生的興趣一定會被大大提高。之後,教師明確本次訓練的內容是抄錄二至三個成語,指明出處、本義、今義並且造句。如果是寓言,則應概括寓言的寓意及其現實意義等等。

我讓學生抄錄成語典故,出於這樣設想:一是積累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識,既提高了自身修養又能在將來的寫作中有所發揮,二是希望引發學生學習古典文化的興趣。古典文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弱項,儘管每冊總有幾篇古文,但學生一看到那些生澀的`語句已心生恐懼,哪裏還有心情“鑑賞”。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別說學生,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語文教師一直不能走進這個世界,這個遺憾無可彌補,如果我們中的一位或幾位學生因爲某種因素不期然跨入這個世界,那將是怎樣的幸福啊。

誠然,千人千面,教師發佈訓練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其中一種或幾種方式,不管採用何種訓練方式,教師始終應尊重學生的興趣,因爲任何形式的訓練歸根結底是思維品質的訓練,只要能夠鍛鍊思維,就不必拘泥於訓練的形式和方式,一般而言,教師不必過份強調語言方面的訓練,因爲思維訓練自然伴隨語言訓練。

    以上種種訓練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觀察能力,正所謂見多識廣。要見多,就要從生活啓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積跬步以至千里。爲了讓學生學會觀察,可以要求他們將當天發現的、覺得最特別的事情記錄下來,不管是好事還是醜事,不論是喜怒哀樂還是新聞趣事,只要覺得印象深刻的,就把記錄下來。每週安排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讀觀察日記,或口頭作文,講自己記錄的“新聞大觀”。我們還可以帶學生到效外觀察自然景物,到街頭看衆生相,到市場去搞社會調查,到工廠、農村去參加勞動等等。這樣的活動既可以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操,使他們受到思想教育,又可以讓他們寫出真情實感,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這些景物是學生親眼所見,這些事情是他們的親身經歷,寫起文章來順手拈來,何愁無話可說呢?

激發興趣,以寫帶讀,說寫並重。

隨筆是一種寫作活動,是練筆,但其意義遠不止此,如果教師引導得法,將極大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消除寫作恐懼。我們應努力使學生明白隨筆不是作文而是創作,不是強迫而是自由,是自我實現,一言敝之,隨筆不是負擔。學生害怕寫作主要是因爲無東西可寫,這時教師應負起的指導的責任,幫助他們明確寫作對象,學會觀察,學會選材,但不必在具體寫法上多費脣舌,過細的理論只能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興趣濃了,其餘的自然迎刃而解。

以寫帶讀,通過寫作激發閱讀的興趣。如前文所述,成語典故、文學鑑賞這類文章往往涉及大量閱讀,如果教師在評點這類隨筆時如果着力讚賞作者一絲不苟的閱讀精神和卓越的閱讀能力,或對文中引用的資料表示欣賞,必能帶給學生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激發閱讀興趣,寫出便優秀的作品,如此反覆,結果自不待言。當然,我們不應期望所有的學生都會這樣去做,但只要部分甚至一二個學生去做了也足以令人欣慰。

說寫並重。中學生的口語能力普遍難如人意,長期以來,我們很少在這方面下工夫,學生的表達能力沒能得到應有的訓練。嚴格地說,說話能力較之寫作能力更爲重要,人們一輩子講的話肯定比寫的字多。我的想法是定期(兩週)組織一節演講課,學生各自挑選一二篇得意之作,以演講的形式向同學展示自己作品,教師當場組織評比。當他們以昂揚的激情、優美的語言讀完自己的作品時,師生一齊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樣的機會,對於那些作文水平低,從未得到過老師好評的同學來說,真是千載難逢。對那些寫作尖子來說,正是他們顯露才華,施展拳腳的好機會。還可以利用教室的“學習園地”,張貼登載他們的優秀作品。由於個個都想在同學面前露兩手,所以他們寫作就會特別用功,捨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寫作水平也就提高了。由於隨筆形式自由,題材五花八門,對講演者是既是複習又是一種督促和考驗,對聽衆則長了見識,更在比較中定位自身,皆大歡喜。如果可能,這種課可以考慮和班會結合,開出的主題班會必定技驚四座,收意想不到之效。

                                                     尹本站 於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