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語文知識複習資料整理

九年級下冊語文知識複習資料整理1

一、文學常識

九年級下冊語文知識複習資料整理

1、《左傳》,舊傳爲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爲是戰國時人所編,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2、出處:選自《左傳?莊公十年》

二、註釋

(1)伐:攻打(2)間(jiàn):參與。(3)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4)何以戰:即“以何戰”,憑藉什麼作戰。以:憑,靠。

(5)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服食物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這裏是“養”的意思。弗,不。專,個人專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9)加:虛報。(10)信:實情。

(11)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爲人所信服。

(12)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13)獄:案件。(14)察:明察(15)情:實情。

(16)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17)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18)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着去。

(19)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同乘一輛戰車。之,指曹劌。

(20)鼓:名詞作動詞,擊鼓進軍。

(21)馳:追趕。(22)轍(zhé):車輪軋出的痕跡。

(23)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此指車前的橫木

(24)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25)盈:滿,充滿。這裏指士氣旺盛。

(26)測:估計,預料。(27)靡(mǐ):倒下。(28)雖:即使。

(29)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作:振作。

(30)遂:於是,就。(31)敗績:大敗(32)屬:類

三、課文理解

1、文章的題目是《曹劌論戰》,論戰的雙方是曹劌和魯莊公,但文章開頭卻寫寫了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目的何在?

(1)用鄉人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淡與曹剛形成鮮明對比,反襯曹劌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同時用民不願與官謀說明當時的統治者不得民心。(2)曹劌的答話是全文的總綱,下文就是圍繞“鄙”來寫魯莊公,圍繞“遠謀”爲刻畫曹劌的(爲下文作鋪墊)。

2、曹劌在戰場上鎮定自若、從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礎是什麼?

(1)戰前魯國政治上取信於民,有廣大人民作後盾;(2)在作戰中曹劌避敵鋒芒,養我軍銳氣;詳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有軍事指揮才能,克敵制勝的本領。

3、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

戰爭之前,曹劌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主動請見,使魯莊公認識到政治上取信於民是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他在政治上的遠謀;在作戰的過程中,他不爭於進攻和追擊,避敵鋒芒,養我銳氣,詳察敵情,知己知彼,把握戰機,大敗齊師;戰後總結條分縷析,入情入理表現了他在戰略上遠謀。

4、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是本文一大“特徵,請你談談作者塑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這些方法有什麼好處?

一方面通過對話刻畫人物,另一方面在對比中刻畫人物。把鄉人對國事的冷漠,不願與統治者爲謀和曹劌的主動請見對比,突出曹劌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把魯莊公的鄙和曹劌的遠謀進行對比突出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5、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戰前:魯莊公淺陋;曹劌有遠謀。戰時:魯不作調查,急躁冒進;曹實地調查,抓準時機。戰後:魯茫然不知;曹細說原委。通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能。

6、如何評價魯莊公的人物形象?

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但不昏庸。他把戰爭的希望寄手藝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切求戰,又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在曹劌的啓發下終有所悟,在作戰中聽從曹劌的正確指揮,說明他和一般的昏君還是有區別的。

7、依據文章內容,分析曹劌在這次戰役中所起的作用。

曹劌在這次戰役中起了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作用。他以“夫戰,勇氣也”爲依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所以必待齊師“三鼓”而後鼓,抓住了有利戰機。也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爲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所以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後才認爲可以追擊。以上兩次關鍵的戰術決定了魯國的.勝利。

8、一介草民的曹劌,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指揮打勝了一場決定國家生死的戰役,曹劌的這一行動給了你怎樣的啓示?

我們應當學習曹劌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國家有難,挺身而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九年級下冊語文知識複習資料整理2

一、文學常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軻,字子輿,被後人稱爲“亞聖”,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學說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

二、語音

簞(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惡(wù)

三、通假字

1、鄉爲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2、故患有所不闢也闢:通“避”,躲避

3、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

4、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5、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

 四、一詞多義

(1)之代詞“他”如:呼爾而與之助詞“的”如爲宮室之美

(2)而表順接“不譯”如:蹴爾而與之

錶轉折“卻”如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於表比較“比”如:所欲有甚於生者

表對象“對”如:萬鍾於我何加焉

五、重點詞語解釋

1、故不爲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2、魚我所欲也。所欲——所字詞組(所+動詞)是名詞性詞組,譯“……的東西”。

3、如使:假如,假使。

4、賢者能勿喪耳賢者:有道德的人。勿喪:不丟掉。喪:丟掉。

5、蹴爾而與之。蹴:用腳踢。

6、呼爾而與之呼爾:沒禮貌的吆喝。與:給

7、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8、何加:有什麼益處。

9、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形容位高祿厚。辯通“辨”,辨別。

10、妻妾之奉。奉:侍奉。

1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

12、鄉爲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1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棄。

14、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六、特殊句式

1、狀語後置句

(1)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想要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3)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爲也?

假使,人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嚴重的,那麼凡是可以避免災禍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使用呢?

2、判斷句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可以同時擁有,(我要)捨去生命而選取正義。

七、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孟子認爲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5、孟子認爲失其本心的行爲是: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爲宮室之美而受之;爲妻妾之奉受之;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

6、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7、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鍾是爲了: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8、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9、《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捨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八、重點字詞及句子的翻譯:

1.魚,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重點字詞:①欲:想要,喜愛。②得兼:同時得到。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重點字詞:①義:指人們追求的理想道德、行爲規範。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3.生亦我所欲,所義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重點字詞:①故:所以②苟得:苟且獲得(生存)

③惡(wù):討厭,不喜歡④患:禍患、災難⑤闢:通“避”,躲避。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於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重點字詞:①如使:假如,假使②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譯文: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

5.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爲也?

譯文: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心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可以不幹呢?

6.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

譯文:採用某種手段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方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7.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重點字詞:①是故:由此,因此。

譯文: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8.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重點字詞:①非獨:不僅②喪:喪失、失掉。

譯文: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9.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重點字詞: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竹筐。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③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狀、糊狀食品。

譯文: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

10.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重點字詞:①呼爾:輕蔑或者粗暴的吆喝。爾:語氣詞。②蹴(cù):用腳踐踏。

③不屑(xiè):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譯文:可是輕蔑地、呵叱着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蹋着(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11.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重點字詞:①萬鍾:形容位高祿厚。鍾,古代一種量器。②辯:通“辨”,辨別

③何加:有什麼好處。

譯文:(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12.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重點字詞:①爲(wèi):介詞,爲了。②奉:侍奉。

③窮乏:貧困、貧苦。乏:缺少錢財。

④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⑤與(yú):通“歟”,語氣詞。

譯文:是爲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13.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點字詞:①鄉(xiàng):通“向”,從前。②已:停止,放棄。

譯文: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爲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爲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爲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

14.此之謂失其本心。

重點字詞:①本心:天性、天良。

譯文:這就叫做喪失了所固有的羞恥廉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