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下》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上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數學《上下》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上下》教學反思 篇1

《認識上下》這一知識點孩子們並不陌生,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節課的重點是會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係,體會上下的相對性。難點是擺在中間的物體,如何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係,即某某在誰的上面,又在誰的下面。

在課堂教學中,先是兩隻動物之間的位置關係:通過樹上的松鼠,地上的兔,描述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再教學三隻動物之間的位置關係:樹頂上飛來了一隻小鳥,訓練學生完整地描述小鳥在誰和誰的上面,兔在誰和誰的下面,同時說清松鼠既在誰的上面,又在誰的下面。最後出示四隻動物讓學生同桌互相交流。特別提醒學生在表達位置與順序時,要注意不能單純地說誰在上面,誰在下面,應該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嚴密性。

本節課我還注重了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強,說得非常好。我又利用身邊的素材,讓孩子用文具盒、橡皮、鉛筆和數學書進行物體的位置關係的交流,並組織我說你做的遊戲加深理解,效果也不錯。我覺得這節課學生的狀態比較好,數學語言準確,教學目標達到了。

一年級數學《上下》教學反思 篇2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前,大多數教師都會覺得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接觸“上、下”的位置關係,應該都懂了,但學生對“上、下”的位置關係瞭解的並不如想象中的好,他們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種比較淺顯的理解。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只要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積極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小遊戲,如:擺一擺,拍手遊戲等,教學中教師就會發現,學生非常喜歡這些小遊戲。這些小遊戲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又使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 事實證明,教師對任何一個知識點的教學設計,都不能掉以輕心,要持嚴謹的態度對待,即使是再簡單的問題也要認真落實,否則會出現越是簡單的問題越容易出錯的現象,那樣對今後的學習會造成更大的影響。

一年級數學《上下》教學反思 篇3

本次磨課課例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上下》。初看教材,感覺內容比較簡單,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及認知基礎,教學應該相對輕鬆。但是通過不斷地解讀教材、上課議課、修改教案,發現看似簡單的一節課,教師要想講清楚,使學生真明白,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經歷多次備課,反覆磨課,使我意識到上好一節課的基礎就在於:對教材及學生的充分解讀和了解。

一、對教材的解讀使教師明白教什麼

從表面來看,本節課就是讓學生會用“上下”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教師不教,學生也會。其實深入解讀教材,發現簡單的表面下面蘊含豐富的教學內容。

在最初的教材解讀中,我們對教材的.解讀有以下幾點:

1、《上下》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是小學階段學習有關“位置”內容的起始課,根據學生日常積累的經驗來看,在描述物體位置時“參照物”容易被忽視。因此,本節課讓學生感受在描述物體位置時“參照物”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2、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物體的“上下”位置關係及“上下”位置的相對性,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因此,在新授環節,設計讓學生用“上下”說物體的位置,並關注學生用不同參照物說2個物體的位置及理解3個物體時“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我自認爲對教材的解讀已經夠全面、深入了。但是通過第一輪的磨課,老師的指點,發現在對教材的解讀中缺少讓學生通過“同一參照物描述不同物體位置”的理解。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能“想當然”,必須塌下身子仔細研究、反覆琢磨。因爲教師對教材的解讀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一個教師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明白教什麼,才能靈活變通教學方式,用最少的時間給學生以最大的收穫,呈現一個飽滿、有效率的數學課堂。

二、對學生解讀使教師清楚怎樣教

在對教材分析、解讀的基礎上,我對新授部分設計了4個環節,一是爲了實現教學目標;二是爲了體現問題設計的層次性。

第一個環節:說位置。讓學生自由說說“南京長江大橋”圖中3種交通工具的位置,主要爲了讓學生說清“參照物”,注意語言完整。第二個環節:同一參照物說位置。出示:( )在火車的( )面。讓同學們都以“火車”爲參照物描述了不同物體的位置。第三個環節:不同參照物說2個物體的位置。如:“汽車在火車的上面,火車就在汽車的下面”。第三個環節:不同參照物說3個物體的位置,體會“上下”位置相對性。出示:火車在( )的( )面。使學生明白:因爲比的參照物不同,火車相對於汽車在下面,相對於輪船在上面,位置是相對的。

我設想的是將新授部分講的細一點兒,讓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逐步體會“同一參照物”“不同參照物”“上、下”相對性。使之,有條理、分層次,學生掌握的紮實一點兒。但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在教師沒有要求的情況下,用“上、下”說交通工具的位置說的很好,雖然學生沒有意識到什麼是“同一參照物” “不同參照物”“上、下”相對性,但學生會不自覺的應用。如果一旦給學生架設問題的框框,學生並不能如我所願。有的學生不能完全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說出交通工具的位置,這樣勢必要加強教師引導的強度及學生反覆說圖的次數。使“南京長江大橋”圖承受太大的教學壓力,教師引導的累,學生理解的累,拿着一幅圖反覆的描述,使學生逐步喪失學習的興趣。

一節課的落實,不是老師主觀設計出來的。而是要在學生的能力範圍內,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的。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讓他仿照老師的例子按照“同一參照物”“不同參照物”“上、下相對性”來說圖中物體的位置,他們感到很困難,不知道如何去說。學生並不能體會教師分層次的教學設想,他們只會感到:我剛纔已經說出這3種交通工具的位置了,爲什麼還讓我說。有的學生甚至懷疑我剛纔是不是說錯了,所以老師還一直讓我說。

在對學生充分解讀的基礎上,將新授環節的“南京長江大橋”圖設計爲通過學生的發言,教師幫助、引導學生提煉、小結,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參照物”“不同參照物”“上、下”相對性,再通過後面的練習逐步深化學生認識。這樣化繁爲簡,減輕了學生的壓力,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參與數學學習。

總之,教師對教學策略、教學方式的選擇、設計,都要建立在對教材、對學生充分解讀的基礎之上。否則,我們的課堂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年級數學《上下》教學反思 篇4

爲了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物體的上下位置,我把本節課切入口放在了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習慣上。“我們吃飯時飯桌上放的是……因爲學生已經有了這些常見生活經驗,所以與上下的認識結合起來就容易理解。然後我讓學生指着五官說位置關係,學生們說眉毛在上面,眼睛在下面,但是還不能很好的說出眉毛在眼睛的上面,眼睛在眉毛的下面。爲了順利引出學生會自己說,“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我故意引出錯誤的語句,“眉毛在上面,你們聽,眉毛在頭髮的上面”學生一聽,就樂了,馬上反應過來,“不對不對,眉毛在眼睛的上面”就這樣,學生會自己說出“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這樣設計能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

但在講授主題圖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爲什麼一會兒說火車在上面,一會兒又說火車在下面。由這個問題導引導學生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知道上下是相對的,有的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還需要進一步的輔導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