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遭遇教學實錄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記錄教學過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個人的遭遇教學實錄,歡迎大家分享。

一個人的遭遇教學實錄

師:提到戰爭,每一個人的大腦中呈現出來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圖象。有的人想到的是血肉橫飛,哀鴻遍野;有的人想到的是馳騁疆場,殺敵立功。作爲一個生活在和平年代裏的學生,戰爭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個遙遠的過去。對於戰爭,我們還知道多少?提到戰爭,我們會想到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調動自己的知識儲蓄,看看你的記憶中,保存着什麼樣的戰爭畫面?然後再想一想,這些畫面,爲什麼會保存在你的大腦中呢?

生:我看過《南京大屠殺》,留在記憶中的,是無數的屍體,還有遍地的鮮血。對於戰爭,我痛恨。

師:這部片子,我也看過,確實是慘絕人寰。我們應該牢記這份災難。

生:我看過《黑太陽》,記憶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國人做活人實驗,特別殘忍。當時,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槍,把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師:我也看過,和你一樣的心情。日本的731部隊,在中國大地上確實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沒看過什麼小說,電影好象也只看過《地道戰》。在這部電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國人的智慧。我們的人民,運用他們的智慧,消滅了日本侵略者,保衛了家鄉。

師:《地道戰》是一部經典電影啦。我小時侯看過無數遍。每次看到民兵們在地道中用長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別痛快。

生:我看過《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寫了美國軍人如何拯救一個叫瑞恩的被俘士兵的故事。因爲瑞恩的其他兄弟都在戰爭中死去了,美國人要爲這個家庭保留下一個孩子,就組織了一支小分隊帶敵人後方去把他救了出來。

師:哦,這是一部很有名的美國大片,可惜我沒有看過。你認爲這部美國影片,它想表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主題呢?

生:善良吧……

師:善良?

生:還有機智。在這個片子中,美國人表現的非常勇敢機智,也非常善良。

師:好,剛纔幾位同學,從他們觀賞過的戰爭主題的影視作品出發,帶領着我們回憶了發生在中國和外國的幾次不同的戰爭。對於戰爭,我們有了個初步的印象。然而,我們的印象畢竟是膚淺的。因爲我們僅僅是個看客。戰爭,對戰爭最有發言權的,還是那些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戰爭中身歷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劇的人。下面,我們就打開課本,共同學習前蘇聯偉大作家肖洛霍夫的經典作品《一個人的遭遇》。

師: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依照故事情節的發展,整理出“我”所遭遇的主要事件。最好是用曲線圖的形式,標註出“我”的人生起伏。另外,對文章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做好標記,寫好自己的批註。閱讀中遇到疑問,可以交流討論

學生閱讀,少量同學在交流。此處用去15分鐘。

師:誰來說說“我”都經歷了哪些事件?從“我”出發上前線開始說起,你說。

生:“我”上前線,和妻子分離,“我”用力推開妻子。然後我到戰場,做運輸兵。後來被德國人抓住了,受盡折磨。後來找到機會,俘虜了一個德國少校回到了自己的隊伍。然後是接受治療,然後寫信回家。從鄰居來信中,知道妻子和女兒都被炸彈炸死了。再後來過了幾個月,我又驚喜地知道了兒子還活着,並且做了軍官,正在前線和德國人作戰。然後,有一天,兒子部隊的人來通知我,說兒子犧牲了。後來戰爭結束,我到一個戰友那去開車。偶爾的機會,撿到一個孤兒。我收養了這個孤兒,和他相依爲命。再後來,我開車撞死了一頭牛,駕駛證被沒收了,我帶了孩子到別的地方去流浪。

師:複述的很完整了。有沒有什麼可以補充的?你有嗎?

生:主要的就是這些。另外,課文中還有少量的細節,比如“我”回家鄉探視時的悲傷;比如“我”找到兒子時的夢想等等。我覺得這些細節對錶現這個人物特別重要,比故事梗概更重要。

師:哦,還有很多細節。細節比梗概更重要。這樣,咱們先把細節放一放,繼續研究梗概,一會研究細節時,你再繼續發言,好嗎?

生點頭,坐下。

師:主要故事梗概整理出來了。我們在一起歸納一下,看看在這個梗概中,我的情感是怎麼樣變化的呢?

生:作者的情感是個波浪線。從課文節選這個部分看,是從“喜”入手的,迴歸部隊,特別高興。後來得知親人被炸死,是“悲”。再後來,得知兒子還活着,並且還做了軍官,又是“喜”,課文中說是“喜氣洋洋”。但是,戰爭的最後一天,兒子卻犧牲了,這又回到了“悲”。這種“悲”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認了一個孤兒做兒子,又回到了“喜”。後面的日子就很平常了。

師:噢,悲喜人生。故事是在悲與喜的交織中進行的。再思考一下。這裏的“悲”與“喜”,如果我們用個座標軸來標註一下的話,“悲”應該在第幾象限,“喜”在第幾象限?

生:“悲”是副值,在第四象限;“喜”是正值,應該在第二象限

師:爲什麼“喜”不是在第一象限?

生:這個“喜”並不是真正的大喜,“喜”中含有很多“悲”的成分的。

師:噢,“喜”中含有着很多“悲”的成分。所以,不能在最快樂的第一象限。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不同意這樣的劃分。我覺得,無論是“悲”,還是“喜”,它們都應該在第四象限中。因爲這裏的“喜”,看起來是高興的開心的事,實際上,它還是一種悲。而且,這裏的“喜”的事情,連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都比不上。如果我們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看成Y軸,那麼,這裏的“喜”肯定是副值。

師:哦?爲什麼說這個“喜”連普通人的生活都比不上?

生:這個人所感到欣喜的事情,一個是找到了兒子,一個是認了個兒子。這兩件事,和和平年代中的親人生活在一起相比,顯然是可悲的事情。離散後找到了,雖然是值得高興的。但這個高興,肯定比不上生活在一起沒有分離這個底線的。至於認了個兒子,更談不上有太多的喜了。

師: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說,這裏的“喜”,僅僅是一種悲到極點後的一點點好轉,它實際上還是悲。是嗎?

生:是的。

師:還有同學有不同意見嗎?大家比較認同哪種劃分?

生齊答:後面的。

師:好,這個問題看來形成共識了。下面,我們一起回到剛纔放下來的那個話題上,研討一下課文中的幾處細節。先請剛纔那位同學繼續發言,說說你在這個小說中,最喜歡的細節是什麼?

生:不是喜歡,是感動。最感動我的細節是文中的“我”到兒子的部隊去看犧牲了的兒子。

師:這個細節有什麼地方打動了你?給大家讀出來,好嗎?然後你再說說你的理解。

生朗誦課文:“我走到棺材旁邊。我的兒子躺在裏面,可他已經不是我的啦。我的兒子是個肩膀狹窄、脖子細長、喉結很尖的男孩子,總是笑嘻嘻的;但現在躺着的,卻是一個年輕漂亮、肩膀寬闊的男人,眼睛半開半閉,彷彿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遠的地方。只有嘴脣角上仍舊保存着的一絲笑意,讓我認出他就是我的兒子小多裏……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講話了。我的阿拿多裏的同志們,朋友們,擦着眼淚,但是我沒有哭,我的眼淚在心裏乾枯了。也許正因爲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麼厲害吧。

我在遠離故鄉的德國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後的歡樂和希望。兒子的炮兵連鳴着禮炮,給自己的指揮員送喪。我的心裏彷彿有樣東西斷裂了……”

這一處的朗讀,學生讀出了情感,聲音哽咽,顯得很激動。其他同學受她的感染,也沉浸在默默中。我也一時無話可說。

大約停頓了有半分鐘,這個同學開始發表她的見解。生:對不起,剛纔默讀這段時,我就很感動。現在一朗讀,情緒就有些控制不住了。我覺得這個段落中描繪的那種父親的悲哀,是一種所有希望都徹底破滅後的真正哀傷。不是有句話叫做“哀莫大於心死”嗎,這裏,作爲父親的我,就是“心”死了。“我”因爲心死了,所以也麻木了,沒有眼淚了。

師:這一段文字確實打動人心,一個父親,在戰爭結束的那天,卻要去面對兒子的戰死,這份老來失去唯一親人的悲哀,真的讓人難以承受。我剛纔留意了一下,我們很多同學的眼中,都泛出了淚花了。謝謝你的朗讀和觀點,請坐。

師:還有哪些細節也能讓我們如此感動呢?哪位同學再說一說?

生:除了剛纔這個段落外,“我”回到家鄉,在原來是家的那個大炸彈坑前的那兩句話,也很感人。

師:請你給大家朗讀一下吧。

生讀課文:“我走到我們一家住過的那地方。一個很深的彈坑,灌滿了黃濁的水,周圍的野草長得齊腰高……一片荒涼,像墳地一樣寂靜。噯,老兄,我實在難受極了!站了一會兒,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車站。在那邊我連一個小時也呆不下去,當天就回到了師裏。”

師:你感覺這處細節,有什麼地方特別打動了你呢?

生:我想,這個人站在這個深深的炸彈坑前時,他的'內心的情感一定是無法壓抑的。我能體會到他所說的那種“穿心”的悲痛。我覺得他一定是想發泄,想嚎啕大哭的,可是他又沒有眼淚。

師:哦,他爲什麼會沒有眼淚呢?

生:他經歷過太多的悲傷,生活讓他沒有眼淚了。

師:生活?什麼樣的生活?

生:戰爭,戰爭讓他沒有眼淚的?

師:戰爭怎麼就讓他沒有了眼淚了呢?

生:我認爲……我覺得戰爭讓他先是經受了夫妻的分離,又經歷了被俘,最後又經歷了死亡。這幾年時間,他經歷了太多,特別是知道妻子和女兒死亡後的這個階段,他的眼淚都流乾了。所以,現在他真的在原來的家前時,反而沒有眼淚了。

師:我明白了,你是說,戰爭給了他太多的磨難,讓他的眼淚在回鄉之前早已流完了。是吧。

生:是這個意思。戰爭毀滅了他的家,讓他經受了太多的悲傷。

師:很好,在這個細節中,你讀出來了一種深層次的東西:戰爭的罪惡。戰爭,讓原來很幸福的家庭,變成了廢墟,讓親人陰陽分隔,永不能相見。現在,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你就是文章中的“我”,面對着這個親人死亡的大炸彈坑,你會想到些什麼呢?

生:我會回憶過去我和她們在一起時的生活。

生:我會詛咒戰爭。

師:哦?詛咒戰爭?你會不會想到再上戰場,去爲親人報仇雪恨?

生:我想我會的。

師:可是戰爭結束了啊?再說,你也不知道是誰發射過來的炸彈把自己的親人炸死了,怎麼去復仇呢?

生:雖然我不知道具體的人是誰,但我知道是德國法西斯。找他們復仇就可以了。

師:戰爭結束了啊,怎麼找法西斯復仇呢?難道潛入德國,去暗殺?暗殺也要有目標啊

生:……

師:看來,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這樣,咱們把這個問題暫時放一放,明天再來探討。下面,我們做一個練習,請大家做一回電影導演,把文中的“我”在彈坑前的畫面,用電影手法表現一下,怎麼樣?

生:夕陽落山時節,風很大,主人公蹲在土坑邊,用雙手抱住自己的頭,手還用力地拉扯自己的頭髮。坑裏的一片枯葉被風颳起來了,飄到他的手上,然後又飄到荒草中。他蹲了很長時間,然後慢慢站起來。一個特寫鏡頭,他的臉上寫滿了痛苦,神情很呆滯。一滴眼淚慢慢從眼眶中溢出,滑過臉頰。他用手背抹一下淚水,轉身走了,越走越遠。遠處,夕陽如血一樣。這個人最後走進夕陽中。

師:殘陽如血,很好的,用夕陽來做背景。特寫鏡頭運用也很到位。其他同學怎麼設計的?你說。

生:天上飄着小雨,很冷。主人公沒有穿雨衣,也沒有打傘,只是靜靜地站在齊腰的雜草間,默默地凝視着這個大坑。這時,用黑白片插入以前一家人在一起歡樂的場面。把主人公呆立的形象作爲背景。然後,用一滴雨水來模糊這個回憶的鏡頭,讓她們慢慢消逝。然後,主人公如夢初醒式的長嘆一聲,轉身走去。只有兩隻沉重的腳,踏着泥濘在機械地挪動,鞋子上還沾着落葉。

師:同樣很好,用了電影中虛實相間的手法。還有嗎?

生:廢墟的不遠處是街道,人來人往的,很熱鬧。旁邊還有不少人家在蓋房子。只有主人公家的地基這兒,是一個深深的大坑,而且長滿了雜草。主人公站在雜草從中,靜默了一會,然後,他開始拔草,越拔越快,拔了一片之後,他開始扒露出來的瓦礫。似乎是想從廢墟中找到什麼東西。後來,他什麼也沒有找到,又呆呆地望着大坑。眼前出現幻覺,好像聽見了孩子嬉鬧的聲音。他張開雙臂,想要去擁抱孩子,卻一個踉蹌,險些跌倒。

師:你爲什麼要設計這個拔草扒瓦礫的動作呢?

生:我想,他內心肯定是波瀾起伏的,但這個沒有辦法表現出來,就用他的動作來表現他內心的震盪。

師:很好。這個安排也很能表現出主人公內心的悲痛。

師:剛纔幾位同學,從他們各自的理解出發,爲我們演繹了這個悲慘的細節。我想,我們是否還可以換個角度,考慮一下,能否用些喜慶的美好的東西做反襯,來襯托出主人公的悲呢。比如,用彈坑裏盛開着鮮豔的花?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構思,只要能把這裏的悲哀渲染到極致狀態,就是好的設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