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把握課改方向,努力改進教學模式(教師中心稿)

--2003-2004學年度第一學期工作總結

正確把握課改方向,努力改進教學模式(教師中心稿)

新一輪課程改革順應時代要求大力推行着。它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努力創建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由於新一輪課改剛剛推行,以前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鑑,需要逐步摸索。但只要抓準課改的精神,再結合所在地區教育實際,充分挖掘教材內涵,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相信是能夠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

一、 正確認識新課改。

新課改是一個全新的課程,並不存在着可供借鑑的成功經驗,“照本宣科”已行不通,學生長時間在應試教育下養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知識平庸、技能匱乏者大有人在。要一帆風順地實施課改確實不易,希望一蹴而就更是癡人說夢。馬雲鵬先生說過:“一般在課程實施的早期,學校教師對課程實施方案有一個熟悉過程。教師要了解改革的理念,熟悉具體方法,理解和認識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創造適合本地區本學校的實施方案。這一切都需要時間,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才能實現。”所以,現階段的課改充其量只是舊教法、舊學法向新教法、新學法的過渡時期,在日常教學中不能只片面地追求教學形式的變化,要逐步改進教學思想,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和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多渠道,多層次地來推動課改。

在開學初,我通過對所教班級學生的細緻觀察和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較差。而新編的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卻編撰了大量精美的文章和豐富的閱讀材料。學校也已健全了圖書館、閱覽室,每週安排有閱讀課,另外發達的網絡也提供了大量的電子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因此,我把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作爲本學期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改變以往的閱讀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把它作爲現階段教改的一個突破口來探索課程改革的途徑。

二、 教學嘗試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協同合作、樂於探究和勤於動手的學習方式,而以往的講解方式已完全不適應這個要求。這就要求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重滲透自主學習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勇於創新的精神,真正掌握好各種語文知識

單從閱讀方面講,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是全面的。不僅對閱讀方式、閱讀內容和閱讀量都做了規定,更要求學生閱讀後要有自己的理解,並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自己的看法、感悟和體會,同學間共同分享閱讀心得,全面理解文章內涵。所以在整個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針對這種情況,我除了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外,主要是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 明確目標,落實任務,定期檢查。

學生每次閱讀前,我都具體落實目標和任務,課外閱讀也不例外。在開學初就要求學生每人都要備好閱讀筆記本,任何閱讀都要做好筆記、記錄,並作爲作業給老師定期檢查。如每週二、四、六的早讀課,都一開始就落實階段性任務: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都一一明確,教師在課後進行檢查。上課內閱讀課時也同樣操作。如;每上新課文時,先讓學生預習時利用工具書認識理解課文的生字詞;再讓學生在朗讀中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和情感;最後在課堂上所有同學一起分析、研討文章的內涵,分享閱讀心得和閱讀後的喜悅。而課外閱讀則降低難度,只要求學生弄懂文章大意,做淺層次欣賞。

2、 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在一個集體中,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但不管學生的水平怎樣,在學習時都是平等的,都應受到老師的重視。不過,在教學時可以進行分層教學。在學期初,經過平時的測試、觀察,我按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把學生分爲A、B、C(低、中、高)三組,對他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在引導學生閱讀《童趣》時,我分別提出了要求:A組學生藉助工具書,能掌握文中主要詞語,在老師幫助下能意譯課文並理解課文內涵;B組學生藉助工具書,能自己譯出全文,理解其內涵,在老師幫助下能簡單的說出自己的體會、感想;C組學生藉助工具書能譯出全文,理解課文內涵,說出自己的理解外,還需能做出適當的聯想和延伸。結果,各組學生不僅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務,A、B兩組中有部分學生更是積極地去完成別組的作業,努力提高自己。在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後,學生整體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了提高。

3、 激發興趣,聽說結合。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的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興趣才識最好的老師。新編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深刻的內涵,若僅靠老師一味講解,學生不但覺得枯燥乏味,而且無法深入課文理解文章內涵。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研究教材,並結合學生特點、水平來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例如,我在教學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在學生理解、掌握課文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我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孤身一人困在懸崖上的是你,你要脫險還有那些方法?此時,所有學生情緒高漲,放開了思路,議論紛紛。最後發言時非常積極,答案是五花八門,各有千秋。連平時不大愛說話的學生也積極地講了起來。再如上《羚羊木雕》一課,在討論文章主旨時,我讓學生討論:這事件的發生該歸咎於誰?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遇到這種情況時該怎樣處理。結果,學生的認識不盡相同,而自己平時處理同類事件的方法更是千差萬別,其中也有不少偏激的做法,教師在課堂上也能做出正確的引導,糾正他們的想法。這些做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聯想,發散思維,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4、 引導學生拓寬閱讀渠道,創造條件培養閱讀理解能力。

教材中的知識畢竟有限,而生活中知識的載體是多樣的:報紙、雜誌、因特網……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這些載體上的資料來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除了閱讀課帶學生到閱覽室閱讀外,也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藏書來增加自己的閱讀量,培養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並鼓勵學生訂閱相關的報刊、雜誌,鼓勵他們課外多看“電視散文”之類的節目,讓閱讀貫穿於生活的每一處。

應該說,課程改革是我們的一種挑戰,但只要我們理性地認識它的發展規律,不盲目地追求教學形式上的變化,而是循序漸進,處處滲透教改思想,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協作、探究的能力,教改的目標我們是可以實現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我想,教改也是我們創造新語文教學模式的機遇。

2003--2004學年度初一語文科

工作總結

鄭芸鋒

二零零四年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