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素質與應試技能比翼齊飛(教師中心稿)

江蘇省常熟市昆承中學  [215500]

讓語文素質與應試技能比翼齊飛(教師中心稿)

在2002年6月的常熟市初一語文期末試卷上,有一道語言運用考題:“找出畫線短語中不協調的兩個並加以修改。①成年累月的戰事,②動盪不安的政局,③經濟的不斷衰退,④每況愈下的社會治安,⑤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使阿富汗人民生活沒有保障,生命受到威脅。”

巧合的是在7月的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上,出現了同樣的題目,畫線的五個短語完全一樣。

作爲該份初一語文統考卷的命題者,我感到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擴展問題的認識得到了一次成功的驗證。當初命題時正是考慮到阿富汗問題受到普遍關注,便根據有關材料編寫了該題,以體現時事新聞與語文學習的密切關係。

而時下,許多教育工作者似乎陷入一種困惑之中:抓了素質教育,便降低了應試能力的培養;提出應試教育,又犯了素質教育的大忌,真是左右爲難。其實,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可以兩者兼顧的。我們可以讓語文學習不斷向社會生活縱深處擴展,讓學生的應試能力隨着語文素養的提高而提高。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技能之間並無必然的矛盾。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教育家張孝純提出了“大語文”的觀念,即語文教學範疇、領域的擴大化與寬泛化。張孝純先生把語文教學概述爲“一體兩翼”--“一體”指課堂語文教學主體,“兩翼”指語文課外學習和社會語文教育。我認爲無論是從傳統意義上還是從現代社會發展角度上來說,“大語文觀”都是站在語文教育制高點上提出的語文學習方略。近年來,“大語文觀”已漸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在認識到“語文源於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基礎上,開始努力實踐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的接壤。過去那種以傳授知識爲主的舊教育正在轉變爲着眼於培養學生應變能力(也包含應試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教育。這一重大變化不僅可以從人們發出的“語文越來越靈活了”的感慨中得到確認,也可以從中高考語文試題的變化上得到證實,更可以從教育部制訂的指導性文件中得到指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爲語文課程的資源。”可以說社會上處處有語文,生活中時時可以學語文。新世紀語文教學的開放策略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語文學習,更要重視社會生活中的語文學習和言語實踐。

基於以上認識,我認爲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當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能時時留意生活,處處體察生活,自覺地品味生活,並善於總結生活,這樣才能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提高語文學習效率,逐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與此同時能更好地適應中高考改革新趨勢,提高國家選拔性考試中的應對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素質與應試能力也可以看作語文教學的“兩翼”,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定能使其比翼齊飛。

下面結合今年各地中考中出現的部分新題,側重從八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一、留意廣告、宣傳標語

現代社會裏,廣告無處不在,爲某些專項活動而製作的宣傳標語也隨處可見。這裏面涉及到的語文知識豐富多彩:既有詞語的選用,也有語體色彩、感情色彩的變化,又有修辭格的講究,語言表達技巧等等。教師要經常指導學生對典型性的廣告、標語加以研究。這方面的試題近年已被廣泛採用。例:[2002河南卷]“如今,廣告不知不覺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商品廣告、求職廣告、公益廣告……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鋪天蓋地而來。這些廣告中不乏精品,但也有令人啼笑皆非之作。請以‘我最欣賞的一則廣告’或‘我最討厭的一則廣告’爲題寫一段話。”這樣的試題指引學生分析身邊生活,便於發揮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有目的地考查了學生說明的條理性和議論的準確性。又如:[2002蘇州卷]某旅遊景點有一則告示--除了你的腳印/什麼都別留下/除了你的記憶/什麼都別帶走,這則告示告訴遊客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它寫得好不好?爲什麼?面對這樣的考題,學生須認真思辨,迅速攝取主要信息,在逆向思維中揣摩、感悟語言,才能明白告示是在提醒遊客文明遊覽,不留下垃圾、不損壞公物等,並對告示的用語作出正確的評價,理解在不同的場合,語言運用的特殊效應。

二、關心時事新聞

例:[2002常州卷]用一句話概括下面文字的內容。“據報道,在5月31日韓日世界盃足球賽揭幕戰中,首次涉足世界盃決賽圈的塞內加爾隊制約了中場一向強大的法國隊,中場隊員迪奧普在比賽進行到30分鐘時攻入一球,最終以1∶0戰勝上屆冠軍法國隊,爆出了世界盃賽歷史上的一個大冷門。”該份試卷上還有兩道根據《人民日報》(2002.5.26)刊登的有關“華航空難”的消息編寫的題目。這類試題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綜合考覈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時事,適當評議,中學生也要“與時俱進”,積極主動地關注、思考那些隨着時代發展而呈現的熱點問題,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平衡、交通管理、社會治安、經濟改革、反腐倡廉等新話題以及一些突發事件,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又在語文學習中體驗、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品味對聯文化

對聯文字簡約、含義雋永、平仄協調,讀來琅琅上口,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化樣式,被外國人稱爲“漢語言文學中最美的文字”。生活中使用最廣泛的對聯是春聯,多張貼在門上。其次爲裝飾聯,常見於名勝古蹟處,或文人雅士的書房臥室等。此外還有專用聯及交際聯等。對聯字數雖有限,但也需確立中心、選材組材,運用各種表現手法,調動各種修辭手段。學生若能細加揣摩,一定可以逐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技巧。

這方面的試題也屢屢可見。例:[2002紹興卷]從“白玉長堤路”和“鏡湖水如月”中任選一句,寫出與之構成對偶的句子,內容上要體現鄉土特色。[2002成都卷]下面兩副對聯所指的作家分別是誰,將其姓名、作品集寫出。⑴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⑵唐代論詩人,李杜以遠,唯有幾篇新樂府;蘇州懷刺史,湖山之邊,尚有三廟舊祠堂。這些試題,考查了學生平時的積累以及運用修辭的能力,開啓了他們靈活運用語言的智慧。

四、閱讀文學名著

這裏的文學名著所指向的是課外閱讀。其實這一點無須贅述,課外的廣泛閱讀理所當然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延伸。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單憑一部國文教本,是夠不上說反覆的歷練的,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新課程標準規定初中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今年的中考試題中已對此作出明確的反應。例:[2002黑龍江卷]結合你的課外閱讀,回答問題:⑴“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的什麼故事?⑵“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這首詩揭示了《紅樓夢》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其中“閬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無瑕” 指的是    。[2002瀋陽卷]斯威夫特是英國十八世紀著名作家,他創作的小說《格列佛遊記》共分四卷,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其中三卷的主要內容。

優秀的文學著作無不閃耀着人文光芒,照亮人的心靈。尤其是處在社會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教師更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文學名著,感悟人文情懷,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使優秀的文化精髓在心中積澱,最終達到“知言養氣,讀書美身”之美好境界。

五、感悟名言警句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起始年級便提出明確要求: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名言警句是對生活事理的哲思妙悟,是對世態風情的真知灼見,它凝練簡潔,意蘊深厚,既充滿智慧理趣,又飽含生活氣息。濃縮着人情事理的名言警句不僅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而且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正如晉代陸機所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衆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可見文章須有言簡意賅、雋永精闢的警句貫穿其中,才能使主旨突出,文意、文辭有所依歸。

在中考中也有專門以名言警句命題者,如:[2002瀋陽卷]請你根據平時的積累,另寫三條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2002南寧卷]走過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即將邁進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你一定有許多感悟和憧憬。請你給自己寫一段富有警示或鞭策作用的話,作爲今後生活學習的座右銘。若平時不加積累,恐會筆端枯澀,難於成言。

六、欣賞漫畫作品

例:[2002浙江金華卷]仔細觀察漫畫《可憐天下父母心》,寫一個片段,可描述,可說明,可議論。[2002常州卷]根據漫畫《父親的憤怒》,圈出並改正漫畫中成語的別字:騎樂無窮/飲以爲榮/默默無蚊/痔在必得 這類試題既突出了學科特點,爲學生提供了觀察、思辨、分析的材料,又給學生留下自由表達的空間,並考查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評判能力。這也啓示我們:對那些鍼砭時弊的優秀漫畫作品,也可作爲語文學習之活水引入課堂。這同樣能增添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觀察能力的提高,並增強其生活中的獨立意識;一旦在試卷上遇到這方面的題目,也不會手足無措,而能應付自如。

七、吸收其他學科知識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功課的基礎,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該忽略從其他學科中去學習語文。歷史、地理學科中的歷史典故、風土人情與語文的聯繫不言而喻;政治課本特別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數學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物理、生物中某些自然現象及其解釋與語文教學聯繫密切,如《看雲識天氣》、《花兒爲什麼這樣紅》等;體育、音樂、美術等知識對文學作品的鑑賞、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化學知識也一樣,我們甚至從於謙的一首《石灰吟》裏都可看出化學反應的痕跡。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其他學科的知識,讓語文學習與相關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歷年中考中出現了不少涉及相關學科知識的試題,今年也不例外。如:[2002黑龍江卷]“1,2,3,5,8,13,21,34,55,89,144……”這是數學中有趣的斐波那契級數,此級數的最大特徵是什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又如常州卷中有涉及英語、生物學科知識的試題。這些試題都充滿情趣,在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中,考查了語言表達的準確嚴密以及聯想、想像能力。

八、涉獵其他文化

除了上述七大類以外,其他方面還應關注的有家庭教育、商業文化、影視文化、新興科技、地方戲曲等等。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產物都是屬於語文學習的領域,我們應密切關注社會信息化進程,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廣泛涉獵。

例:[2002天津卷]根據提供的資料,用一句話說明京劇是怎樣形成的。[2002重慶卷]“納米”有哪些不成熟之處?怎樣理解類似納米的新興科技在發展中的“不成熟”?以上兩題讓我們看到了從傳統文化到新興科技的廣闊的生活涵蓋面。在信息時代,我們的視野應更加開放,語文學習的內容與空間也應拓展和遷移,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綜合而言,我們語文教師同樣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把面向結果的學習活動與面向過程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把學習“語文課本”與學習“生活課本”結合起來,把學習課文、體驗生活、增長知識、啓發思維、培養能力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與應試技能。

最後,引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這句話來結束本文,並作自我鞭策:“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