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日喻》賞析

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軾《日喻》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軾《日喻》賞析

蘇軾的散文有他特殊的風格。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能“以詩爲文”。所謂“以詩爲文”,不僅是說他能把一篇古詩或一首絕句的題材用散文給寫出來,更重要的是,他的散文富有詩意。一般說來,抒情散文富有詩意是不足爲奇的;而蘇軾卻能在說理文裏也帶有詩意。像這篇《日喻》,就不落於一般說理文的框框,而是別開生面,形成一副特殊風貌。我們對一篇說理散文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說服力。因此,說理文主要的條件是論據充足,傾向明確,條理清楚,結構謹嚴,總而言之,得邏輯性強。蘇軾寫說理文,這些方面當然也都能做到,而更突出的是,他寫的說理文首先不是讓讀者被說服,而是使讀者受感染。這就是說,蘇軾寫說理文,主要是通過具體的形象和鮮明生動的事例來啓發讀者的想像,來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讀者對所要說的道理先有了感性認識,然後他再循序漸進地把讀者提高到理性認識階段,最終的結果還是被他的道理所說服。這就比只用抽象的概念或者邏輯推理寫成的文章給人的印象深刻。對讀者來說,讀蘇軾的說理文,不僅可以明白道理,增長知識,而且還是一種美的享受。

現在我們就來欣賞《日喻》。

文章一開頭就像講故事。作者說起一個盲人不識太陽。一個盲人從來沒見過太陽,就向有眼的人打聽。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銅盤。以這個比方向盲人解釋,本不算錯;可是比喻總是蹩腳的,打比方的人沒有考慮到銅盤有聲音而太陽沒有聲音。“扣盤而得其聲”,盲人一敲盤子就聽到了聲音。過了一天,聽見鐘響,他以爲是太陽響了。又有人告訴他:太陽是有光的,正像蠟燭一樣,也是有光的。這個解釋也並不算錯,可是忘記了盲人根本不懂什麼是“光”,於是盲人就“捫燭而得其形”,心想太陽大概是長的。過了一天,他拿到一隻“龠”,發現也是長的,他想,這大概是太陽了。這是作者打的頭一個比喻。下面接着說太陽和鍾、龠相差也太遠了。然而盲人卻不知道它們有很大的區別,這是爲什麼呢?“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對“道”瞭解不足,與一個不知道太陽是什麼的盲人,可以說相差無幾。如果讓一個通達事理的人(“達者”)講給他聽,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誘導啓發,恐怕也不比用盤子和蠟燭來解釋太陽強多少,因爲打比方總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講清楚。於是作者下結論說:“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這是說,當時一般談論“道”的人,誰也沒有真懂“道”是什麼,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點點東西硬給起個名字,說這就是“道”,就是真理,有的人連看也沒看見,只是憑空瞎猜,這都是不動腦筋,專門依賴別人所發生的毛病。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他先用孫武的話來回答,意思是說:善於作戰的人能掌握主動,使敵人不由自主地走近自己,而不至於陷入被動,被敵人牽引過去。又引用了子夏的話,意思是說,各行各業的手藝人,都在鋪子(肆)裏待着,社會上的人由於需要,都自動地到鋪子裏來買東西,因此他們坐在店裏就可以“成其事”,把各人的業務完成,用來比方一個人只要努力學習,總有一天會體會到什麼是“道”。最後,作者自己回答什麼是“致”:“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爲‘致’與歟?”不去求它而它自己就來了的,這就是“致”。“求”主要是依賴別人幫助,“致”主要是靠自己虛心學習,掌握主動。必須這樣,才能發現真理。

“南方多沒人”這一段的道理又深入一層。蘇軾告訴我們:所謂“學”得有實際經驗,我們現在叫做實踐。沒人能沉在水裏是怎麼練的呢?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一個人能長時間沉沒在水裏,這哪兒是隨隨便便就做得到的,一定得對水的規律有所體會、有所掌握才行。一個北方的勇士只靠向南方的“沒人”打聽到一些空理論,真要按照他的話去河裏試試,那非淹死不可。這樣,作者又得出一個結論:“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意思是:一個人不踏踏實實做學問而專門好高騖遠去尋求什麼高深的抽象的“道”,那就跟北方學“沒”的人一樣,早晚是要吃虧的。

最末一段,結合當前具體情況,談了作這篇文章的目的。

……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的。對於探求真理和鑽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鑽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於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專靠外力是無濟於事的。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鍊。儘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鑑的。

……

但是,這篇文章最吸引我們的還是那幾個豐富多彩而又恰當準確的比喻。全篇文章一共用了四個比喻,一頭一尾,盲人不認識太陽和北方人學潛水是兩個明顯的、由作者直接創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強,一眼就看得出。中間兩個,則是借用古人現成的、比較隱晦的、間接的比喻。一個是引用孫武的話,用作戰來說明人應該掌握主動;另一個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來說明“道”與“學”的關係。這兩個好像是引經據典,其實是利用古人現成的材料爲自己服務。這就看出作者的筆是多麼靈活,駕馭古書的`能力有多麼強。

第一個比喻是說明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是就“知”一方面來說的。一個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識而對事物缺乏系統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錯誤。只靠別人轉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親自參加調查研究,就一定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看去像講故事,其實是用活潑新鮮的形象來感染讀者,讓讀者進一步悟出作者所要講的道理。這個比喻最重要、最精彩,也最深刻,因此把它擺在最顯著的地位,這就大大地加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同時也加強了說服力。

第二、三兩個比喻好像很簡單,很現成,其實是很經濟、很確切的。敵我雙方戰鬥,誰爭取到主動誰自然佔上風。探求真理和鑽研學問也正是如此,必須爭取主動才行。用開鋪子比喻求真理,也很有意思。一個人學問淵博、經驗豐富,才容易發現事物的規律,正如鋪子裏貨色齊,主顧纔多。但是作者還得緊接着用第四個比喻來說明實踐的重要性。因爲學問淵博、經驗豐富不能是紙上談兵,更不能只靠道聽途說,而是要經過親身檢驗,經過鍛鍊,對事物纔有徹底的瞭解。必須有這四個比喻,作者所要闡明的道理才全面,文章因而也才顯得完整。從每個比喻來看,它們各有各的作用,而這四個比喻又互相關聯,缺一不可。這就體現了作者運用比喻豐富與確切兩結合的特點。

然而這篇文章畢竟是說理文,不能只孤立地靠比喻來討人歡喜,還得把讀者從感性認識誘導到理性認識階段。於是在打完每個比喻之後,以及在每一段結束的地方,都用最簡明概括的語言把結論交代出來。這就使得作者的本意表達得更顯著,文章也更爲醒目。打比喻是啓發讀者,給讀者留有餘地;下結論則是點醒讀者,讓讀者一目瞭然。文章也顯得既有風趣,又有分量。

最後一段,指出吳彥律有志於學,這是正面鼓勵。但意在言外,勸他還應該注意兩個方面。第一,求學必須有目的(這就是“求道”)。第二,要踏踏實實下真功夫做學問,不能浮光掠影只追求皮毛。這從文章末尾批評過去和當時讀書人考科舉的兩層意見(即“昔者,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者,士求道而不務學”)就可以體會得出來。但作者寫得很含蓄,寓鞭策於嘉獎之中,這也是應該注意的。

這篇文章語言十分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鬆、風趣的後面又儼然存在着鄭重嚴肅。這正是作者大量用比喻來寫說理文所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