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學習興趣 優化課堂教學

廣州市東山區中星小學  

激發學習興趣 優化課堂教學

○盤桂鳳○ 

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我們只用限定作業量的辦法是難以全面解決的。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呆板、單一,在處理教與學的關係上未做到辯證統一,就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怕讀厭寫,同樣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整體改革中,爲了實現整體改革的“減輕負擔、生動活潑、全面發展”的目標,我十分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我的做法是:

一、課前激情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學生的課前預習,已引起教師們的普遍重視。而教師在課前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卻容易被教師忽視。激情,是尋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動力,是構成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爲了能有效地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發掘學生蘊藏着的學習潛力,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十分重視課前的誘發學習動機的工作。

例如在教《手》這課文前,我介紹了作者趙樹理的簡歷和他的一部分作品,如《小二黑結婚》、《套不住的手》、《三裏灣》,激起學生對作者的敬慕之情。這種感情促使學生迫切想知道課文是怎樣描寫陳秉正“那與衆不同的手”的慾望。在預習課文時,學生就積極思考,提出了頗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既然題目是“手”,爲什麼本文不是一開始就正面寫陳秉正的手?文章寫陳秉正教人做活要求嚴格和他的手有什麼關係?陳秉正爲什麼不希望青年人長成他那樣的手?等等。

可見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已在萌生。又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前,我向學生講了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爲了聯合抗曹,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裏幫助作戰的故事。由於這個故事的誘惑,引出了學生講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的故事。我趁機問:“諸葛亮有沒有完成造箭任務?諸葛亮怎樣取得借箭的成功?故事結果究竟怎樣?於是,學生對《草船借箭》一文產生強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以滿足求知慾,維持心理平衡。這樣變“要我讀書”爲“我要讀書”,其態度自然更認真,效果自然也更好了。課前的激發工作越充分,課堂教學效率越高。

二、課中激趣

課前激發起來的讀課文的激情多是直接興趣。直接興趣情感性強,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學生容易滿足,但難以持久,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和獲取系統的知識。而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了引導他們深入理解課文,學習新知,發展智能,我運用興趣規律,促使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的及時轉換,以維持興趣的穩定性,使興趣真正成爲減輕心理負擔的積極因素。

1被畫寫寫

在閱讀教學中,除了常採用的點出、圈出重點詞語,劃出中心句、比喻句、排比句、填表格等方法外,我還引導學生據文畫圖。例如在教《詹天佑》的“開鑿隧道”一段,根據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畫出詹天佑採用兩端同時鑿進和中部鑿井法的工作圖,再讓學生演示線路圖和工作圖,並指圖複述。又如教《跳水》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議論,然後要求學生在三分鐘時間內,用簡單的詞和線段,獨立設計一幅表示猴子、孩子、水手、船長之間的聯繫圖。學生們個個開動腦筋,各顯身手。有的這樣設計:這樣,學生思有所得,思有所獲,從而體會到鑽研與探索、思考與創造的快樂。

2蹦7滷硌

好動是小學生的特點。模仿表演最能誘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安排學生默讀課文後,當堂模仿表演。如《唐打虎》中老頭打虎一段,《將相和》中藺相如看到秦王沒有拿城換壁的誠意,見機行事一段。先讓學生懂得課文的描寫是爲了突出老頭是打虎能手,突出藺相如急中生智鎮定自若,智勇雙全的品質。我努力發揮教材本身所獨具的魅力,把表演帶進課堂,設置情景,使學生進入角色,引導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理互換。學生情緒高漲,讀原文,自編自演,課堂上笑聲、掌聲不斷,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不知不覺中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習不再成爲負擔。這些設計符合少年兒童愛動愛玩,愛奇心,好勝心。學生在饒有情趣的學習中注意集中,積極思考,加快閱讀速度,提高閱讀效率。

3鄙枰芍室

設疑質疑的能力是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設疑質疑的能力,也是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重要環節。爲了培養學生設疑質疑的能力,我教給方法,拓開學生設疑質疑的路子。我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去發現和提出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設疑質疑的能力有了提高。例如在學習《赤壁之戰》,曹操接到黃蓋的詐降信,信以爲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時,有學生問道:“曹操生性多疑,當時如果他頭腦冷靜,識破這是黃蓋使用的'計策,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於是,激起了一場議論。又如,學生學《糶米》一課中的“‘還是不要糶的好,我們搖回去放在家裏吧!’從簡單的心裏噴出了這樣的憤激的話。”有的學生推敲了句子成分的搭配,提出這樣的問題:“爲什麼不寫‘吼出了……話’而用‘噴’出了……話”?經過同學們一番比較、議論,得出:課文中的“噴”更能準確寫出農民當時的憤怒到了極點。

三、課後發展

從語文教學的整體出發,閱讀課的課後發展也是優化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節。閱讀課結束後,仍要以新奇多變的教學手段去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的興趣繼續不斷,有增無減。

1斃郎鴕歡尉彩的朗讀

我上完《一夜的工作》留出幾分鐘,由老師朗誦詩歌《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學生會被那感人的詩句吸引。下課了,學生圍着老師,這個向老師介紹自己讀過《周總理,你在哪裏》,那個向老師推薦《大地的兒子》……。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總理的無限崇敬之情,又激起了學生對文學藝術的愛好。

2彼伎家桓雒勻說奈侍

我教完《跳水》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要救那個孩子,有沒有比船長提出的‘跳水’更好的辦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找一根長竹竿讓孩子順竿而下。”有的說:“派一個熟練的水手趕快爬上去救。”但這些意見都遭反對,因爲“不可能”、“來不及”,於是討論從課內到課外,從學校到放學路上,辦法越想越多,越討論,趣越濃,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判斷性思維在興趣盎然的討論中得到了發展。

3蓖瓿梢幌鈑腥さ淖饕

作業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尋求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然要對語文作業的優化進行探索。有意識地溝通與其他科的聯繫,“引進”學生課外獲取的信息。而設計的語文基本訓練,由語文延伸的想象訓練作業,加深學生對課文固有知識的透徹瞭解,這樣的作業,學生會以極大的興趣去完成。學《金色的魚鉤》後,寫一段老班長犧牲後,紅軍戰士之間的對話;學完《窮人》後,做《西蒙的孩子長大後》的想象作業;學完《挑山工》後,根據課文末段第一句話的意思畫一幅挑山工肩挑重擔登山的畫;或按一定的順序整理挑山工的外貌和挑擔時的動作、樣子;學完《草船借箭》後,根據課文內容,簡要地給諸葛亮和周瑜寫評語,看看他們各是怎樣的人。又如在學習《揠苗助長》這則寓言後,我要求大家給那位農民寫一封信告訴他:他錯在哪裏;要想禾苗長得快該怎樣做,今天還可以採用哪些科學方法。這些以發展學生智能,落實雙基,激發興趣爲核心而設計的作業,都能把學生在閱讀教學中誘發出來的學習興趣延續到課外去,延續到新的學習中去,達到課後鞏固發展,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

興趣與學習成果往往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對語文學習產生的濃厚興趣,成爲一股促使學生努力學習語文的力量。上屆有個後進生小鐘轉入本班時,語文、數學、英語考試三科總分還不到100分,經過兩年努力,小鐘在畢業升中考試時,語文90.5分,數學90.5分,英語96分。本屆學生畢業升中語文考試最低分的學生是80.5分。

班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家庭圖書櫃、圖書箱,他們已養成天天看課外書,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他們看的書,從《上下五千年》、《西遊記》、《牛虻》到《小學作文指南》、《數學解題思路訓練》……。上學期統計,學生課外閱讀的書最多的31本,最少的12本。

我所教的班共57人,每天除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外,約有30人自覺練筆,如改病句、寫讀書筆記、片斷練習、寫日記、寫稿等,上學期練筆最多的有102篇,最少的40篇,這學期有一人獲《廣東語文報》舉辦的語言文字知識竟賽二等獎,三人的習作被刊登。

要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爲學生減輕心理負擔,讓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嘗試僅僅是一個開端,今後我要在學科整體改革中不斷探索,不斷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手》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1~4節,知道了陳秉正是個教練組長,特等模範、他年老體壯,技術第一、教活嚴格。這課我們學習第二段。這段中的第5、6、7、11自然段寫了隊秉正的手有三個特點。請一位同學讀課文的第5自然段,大家認真聽,看看這自然段通過寫什麼事例要說明陳秉正的手有什麼特點?

(一學生讀後討論)

生:這節通過王新春怕和陳秉正握手的事說明陳秉正的手像鉗子那麼硬。

生:不,這個例子不是說明手硬,而是說明陳秉正的手有力。

生:我同意×××的意見,如果陳秉正的手光是硬沒有勁,就不會夾得王新春的手那麼疼了,應該說陳秉正的手很有力。

師:×××和×××理解得較透徹。這個例子的確說明陳秉正的手有力。(板書:有力)

這個例子中有一個句子特別能說明陳秉正的手有力,請劃出來。

(學生劃第5自然段末句隨即彙報朗讀)

師:大家想這下面一自然段通過一個什麼例子說明陳秉正的手有什麼特點。

(指各讀後,學生討論彙報)

生:這自然段,通過陳秉正和那個中學生抓柴的事例說明陳秉正的手很硬。

師:對,這個例子是用什麼手法寫出陳秉正的手堅便呢?(板書:堅硬)

生:是用對比法。

生:我同意××的意見,是用那個中學生的手與陳秉正的手同樣往土裏抓柴,陳秉正先後抓了四大把柴,手都安然無恙,而那個中學生的手一抓就被刺破了中指,作者通過這個鮮明對比,顯示陳秉正的手非常堅硬。

生:我還補充一點,這自然段裏,王新春最後的話,用對比的手法說出陳秉正的手跟鐵耙一樣堅硬。

師:的確如此。陳秉正的手那麼堅硬有力,究竟他的手是什麼樣子的?請大家輕聲讀一讀第7自然段。

(學生自由輕聲讀後彙報)

生:陳秉正的手很難看。

生:不,如果說陳秉正的手難看,就和那個中學生一樣鄙視陳秉正了。

師:那麼“鄙視”是什麼意思?

生:鄙視是輕視,看不起的意思。

生:我不是鄙視陳秉正,課文裏寫那兩隻手確實跟一般人的手不同。

師:這是事實。陳秉正的手的確與衆不同(板書與衆不同)究竟他的手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老師用引讀法引導學生讀書,讓學生了解陳秉正的手掌--四方 指頭--粗短,外面--繭皮 整個----

師:這手是按什麼順序描寫的?

生:這手是按手掌、手指到整個手的順序寫。

師:對。是由部分到整體的順序寫的。那麼它是通過什麼方法來寫的?

生:是通過比喻的手法來寫手的樣子。

生:我補充一點,除了比喻,還有一般的敘述,例如“指頭粗而短,而且每個指頭都伸不直。”

師:你講得很好。你認爲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生:這樣寫使人對陳秉正的手有深刻的印象。陳秉正的手的樣子確實與衆不同。

生:我同意×××的意見。此外,還使讀者從字裏行間看到作者是有意識證明,由於他的手長成這樣堅硬有力,纔會使王新春怕和他握手,纔會使他能往地裏抓柴不被刺破。

師:××能聯繫上下文讀書,體會得很深刻。那中學生對陳秉正這雙手爲什麼“不欣賞”,“有點鄙視”呢?

生:因爲這雙手太粗糙,不好看,所以這個中學生不欣賞。

生:××只是從表面看沒有從實質看。

師:爲什麼這樣說呢?

生:我與××有同感,即那中學生只注意外表美,不注意心靈美。

師:這是一雙手,何來心靈美呢?

生:下一自然段講了他們家鄉面貌的改變都是靠這雙手,那麼,這雙手雖然不好看,但是很實用。

生:是呀,那中學生沒有想到,這雙表面不好看的手,能做多少對大家有益的事,所以他不欣賞還有點兒鄙視。

師:那中學生不欣賞陳秉正手的樣子,由於他不理解這雙手,因而對這雙手有點兒鄙視。可是陳秉正對自己長成那樣的一雙手,仍然覺得是“足以自豪”的,這是什麼原因?請大家默讀第11自然段,並劃出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重點句。

(學生默讀劃句彙報)

生:我劃了“他那雙手不但堅硬而且靈活。”因爲這遞進句說明了陳秉正的手的兩個特點。

師:從這遞進的句式看,作者的意圖是想在這自然段裏寫手的哪個特點?

生:作者要寫手堅硬和靈巧。

生:我不同意××的意見,從句子看,重點在後面棗靈巧,前面已經舉了兩個例子說明手堅硬,作者寫這個句子目的是要在後面寫手怎樣靈巧。

生:我還補充一點,這句不但是遞進關係的句子,而且也是過渡句,有承上啓下的作用。那就是說,下面要寫手靈巧這個特點。

師:講得有道理。那麼,作者用了哪些事例寫出陳秉正的手的靈巧能幹?(板書:靈巧能幹)

生:作者用了編生產用具和編兒童玩具這兩個例子說明他的手靈巧這特點。

(板書:用具玩具)

師:這一自然段是分五層寫的。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這段劃分層次。

生:第一句是第一層,它講了陳秉正對自己的手的態度。第二句是第二層,它是過渡句;第三句概括寫他愛編織,第四句是第四層,寫編生產工具,破荊條不用牛角塞子;第五句--第七句是第五層,是寫做細活,編“叫哥哥”籠子。

師:你們同意嗎?(學生齊答,表示同意)

(學生自由朗讀第11自然段後指名分層朗讀)

師:陳秉正的手堅硬有力,與衆不同,靈巧能幹,究竟他的手是怎樣磨練成的?請一位同學讀第8自然段。(指名朗讀)

生:陳秉正的手是在勞動中練出來的。

生:陳秉正的手是在開荒壘堰中練出來的。

生:陳秉正的手是在改造家鄉的艱苦勞動中練出來的。

師:所以王新春最後怎樣說?

(學生齊讀這節最後一句)

師:這是什麼句?它是什麼意思?

生:這是反問句。

生:這是反問句,它的意思是:沒有陳秉正的那兩隻手,這裏還是一片荒坡。

師:能把這反問句改成陳述句嗎?

生:沒有那兩隻手,這裏還是一片荒坡。

師:對,反問句有強調作用,它強調了沒有艱苦的勞動,這裏仍然是荒坡,決不會有如今的良田。(學生再讀反問句體會感情)

師:那個學生聽了雖然有點兒後悔,可是還自我解嘲地說:“怨不得我們學習得慢,原來是沒有那樣的兩隻手!”他的話對嗎?

生:不對,他想長成陳秉正那樣的兩隻手。

生:××講得不對,那中學生原諒自己學得慢,把學得慢的原因都歸在自己的手沒有陳秉正的手那麼硬。

生:其實那中學生的話錯在他根本忘記王新春的話,陳秉正的手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磨練出來的。他不知道自己學得慢是沒有艱苦的奮頭精神。

師:講得對,從那中學生的話中,可見他只看事物的表面,沒有看事物的本質,看不到自己學得慢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長期的勞動磨練,缺乏艱苦奮鬥、勤學苦練的精神。

師:“自我解嘲”是什麼意思?爲什麼那中學生要“自我解嘲”?

生:自我解嘲的意思是:自己感到難免要受嘲笑,因此就勉強地辯解。

生:那中學生之所以要自我解嘲,是因爲他聽了王新春的話後有點後悔,不應該鄙視陳秉正的手。但是又下不了臺,就爲自己的鄙視辯解。

生:那中學生要自我解嘲的原因,還有他至今還不知道,自己學得慢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艱苦奮鬥的精神。

師:所以陳秉正一本正經地教訓他,怎樣教訓?(指名讀第10自然段陳秉正的話。)

師:同學們默讀陳秉正一本正經地教訓那中學生的這番話,看它一共有幾句?每句是什麼意思?(學生默讀後彙報)

師:“學成我這手”是什麼意思?

生:學成我這手是指學習他的手堅硬有力,靈巧能幹。

生:學成我這手是指學陳秉正技術第一,學他艱苦奮鬥精神。

師:答得好。“長成我這手”又是什麼意思?

生:“長成我這手”是指和陳秉正的手一模一樣。

師:這段話的第二句講了什麼內容?

生:這段話的第二句講了陳秉正的手是怎樣練成的。

師:陳秉正說不是叫你們長成我這手的原因是什麼?齊讀這段話的第三句。

(學生齊讀)

師:誰能把陳秉正這段話的含義講講?

生:不要學手的外表,要學手的精神。

生:要學習陳秉正艱苦奮鬥的精神。

生:陳秉正不是單叫向他學習,是要學習上一輩人的勤學苦練。

師:這一番話告訴我們,陳秉正那雙堅硬有力,靈巧能幹的手是在長期艱苦勞動中磨練出來的。以後無論勞動條件改善得怎樣,都是要以艱苦奮鬥的精神學習建設祖國的本領。

師:陳秉正說這番話時的語氣怎樣?

生:陳秉正說這番話時是一本正經的。

師:爲什麼要“一本正經”?

生:因爲這是文章中心。

生:不對,因爲陳秉正認爲這個中學生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要嚴肅地教育他。

生:這是陳秉正關心那中學生的成長,怕他走彎路,所以語重心長地教育他。

師:那麼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段話,讀出一本正經的語氣。(學生自由朗讀後,指名分角式讀三人的話。注意讀出感情來。)

師:請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略)

師:××你現在明白了課前你提出的問題:文章第一段寫陳秉正教人做活要求嚴格和他的手有什麼關係了嗎?

生:明白了。陳秉正能幹的手是靠艱苦奮鬥的精神磨鍊出來的。

生:除了這些,還體現了他自己勤學苦練技術第一,還教活嚴格,真不愧爲勞動模範。

生:這樣寫是爲了說明學習他的手,其實是要學習有這雙手的人。

師:對,××你的問題解決了嗎?

生:解決了,文章開始先寫人,是先在讀者心目中樹立陳秉正這個特等勞動模範的高大形象,陳秉正人好,值得學習,那麼他長成那樣一雙與衆不同的靈巧能幹的手就令人信服了。

師:你們都領會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了。這篇文章節選自趙樹理的《套不住的手》,同學們可以設法借到這本書養能力

《手》課堂教學評析

廣州市東山區教育局教研室 符明東

盤桂鳳老師在《激發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一文說:“興趣與學習成果往往有相輔相成的作用。”興趣是情感目標之一。盤老師課堂教學中,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爲推動尋求新知的重要手段,達到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概括和表達這三種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和表達能力,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小學每個高年級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學生這三種能力的形成和具務,必須通過每課書,每節課來訓練。從盤老師教《手》的實錄中,不難看出,老師運用“讀、議”法,使學生對這類乏味的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學生的興趣在於教師的引發,學生的能力在於教師有目的訓練。教師要引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要對教材有整體的理解,並根據課文特點,設計出可行的教學過程。從《手》的實錄中看,顯然,老師是按照“先寫人後寫手”這個特點來組織教學。課一開始,老師就明確告訴學生“手”有三個特點。這既是運用引疑法,引起學生去尋求答案的急切心理,又是向學生公佈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去讀議,探求、理解、概括和發表自己的看法。

從表面引入,讓學生讀議,引起興趣;層層推進,讓學生由果追因,訓練學生三種能力。課文裏寫陳秉正的手三個特點,都是運用舉例、對比的方法。這只是表象。盤老師就是通過這些表象,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議論、分析,最後歸納、概括出“手”具有堅硬有力、與衆不同和靈巧能幹的特點。然而,學生通過讀議,概括出這三個特點,至此,還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陳秉正的手,爲什麼會有這些特點呢?因此,盤老師花了較多的時間引導學生讀議課文的第8自然段。這是從理解“手”入手,到理解“人”的教學過程,這也是由果追因的教學過程,也是引導學生由表面去深究實質的過程。從三個學生的議論中,可以證明這點。如:

生:陳秉正的手是在勞動中練出來的。

生:陳秉正的手是在開荒壘堰中練出來的。

生:陳秉正的手是在改造家鄉的艱苦勞動中練出來的。

這三個學生,一個比一個說得具體、深刻;一個比一個實質理解更準、更深、更高。這是學生學習語文三種能力得到提高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