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長  恨  歌

長恨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白居易生平、詩歌創作特點、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2、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歌主題。

3、學習本詩在敘事、寫景、抒情上的藝術技巧。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據記載,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寫出不久,就給詩人帶來很高的榮譽,被稱爲“《長恨歌》主”,後世評論家亦詡爲“自是千古絕作”。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久爲傳誦的名作。(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德宗貞元年間(800)中進士,由校書郎累官至左拾遺。他關心朝政,屢次上書言事,遭權貴忌恨,被貶爲江州司馬。後歷任蘇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終刑部尚書,世稱白香山。

文學主張:與元稹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響亮地提出了“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的口號。肯定詩歌的教育意義和政治作用。認爲詩歌應該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傷民病痛”。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主張形式必須服從內容,爲內容服務,“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他的詩分爲三類:諷喻詩、感傷詩、閒適詩。其諷喻詩如《新樂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時政弊端與民生疾苦。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其詩善於敘述,語言淺顯,流傳廣泛。

三、背景介紹:

(一)寫作背景

1、歷史上的李、楊愛情故事

楊玉環原爲壽王瑁的王妃,玄宗驚豔於她的美貌,但礙於她是自己的兒媳而不便明目張膽納入宮中,於是想出個讓楊玉環出家,脫離壽王,再以“楊太真”身份入宮的方法。從此楊玉環“三千寵愛在一身”,並被冊封爲貴妃。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所謂“君王從此不早朝”,爲了兩情歡愛,可以把國事先放在一邊;而從“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後面,我們看到玄宗是怎樣動用他手中的權力來取悅楊貴妃的,這樣的做法出發點固然是爲了愛,但皇帝畢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並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必然要牽涉到政治的東西。這使得他們的愛情是不可能單純,並最終敵不過政治: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玄宗匆匆出逃,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爲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爲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仍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爲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唐玄宗不得已將楊貴妃賜死,而他自己則痛苦萬分。他們的愛情以悲劇收場。

2、文學史上以李、楊愛情爲題材的文學作品很多,以“馬嵬坡”、“長生殿”爲題,寫了不少詩詞,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據記載,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夕登長生殿,遙見牽牛、織女星,彼此立下誓言,願世世爲夫婦,雙雙淚掛雙腮。基於這些事實,如白居易《長恨歌》等,都同情李、楊愛情的不幸,哀豔動人。

(二)創作緣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遊仙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玉環的事,王質夫認爲,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爲歌之如何?”。於是白居易寫下了此事,陳鴻同時寫下了一篇傳奇《長恨歌》。 

四、朗讀體味

五、整體感知

1、結構層次

從作品結構上看,全詩可以“驚破《霓裳羽衣曲》”爲界,分爲前後兩個部分,分別寫安史之亂髮生之前和之後的唐玄宗、楊玉環。

第一部分:安史之亂前的唐玄宗和楊貴妃:楊貴妃入宮受寵,唐玄宗迷色誤國。

第二部分:安史之亂後的唐玄宗和楊貴妃。

馬嵬坡生離死別;

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

唐玄宗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

唐玄宗回宮後的睹物思人、輾轉難眠;

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

2、課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譯文:漢家的皇上看重傾城傾國的容貌,想找一位絕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來一直沒有找到。

分析: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裏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麼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着全詩。

2、“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譯文:楊家有位剛剛長成的姑娘,養在深閨裏,沒人見過她的容顏。與生俱來的美麗是難以埋沒的,她終於被選到皇上身邊。她回頭嫣然一笑,百般嬌媚同時呈現出來。六宮的粉白黛綠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時節,皇上恩賜她到華清池洗浴,溫暖的泉水沖洗着她潔白細膩的肌膚。侍女扶她出浴,正嬌懶無力,初次承恩就在這時。花一般的容貌、雲一樣的鬢髮,金步搖在頭上顫動。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陽已經高高升起,皇上才睜開眼,從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歡樂,伺候宴席,她總在皇帝身旁轉。春天隨從春遊,夜晚也是她獨佔。後宮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對三千人的寵愛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宮的夜晚,她妝飾好了去伺候聖君。春天她去玉樓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羨慕啊,一家的門戶都綻放出光彩。於是,天下的父母都覺得生男兒還不如生個女郎。

分析:緊接着上一層,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覆渲染唐玄宗得到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慾,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

3、“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譯文:避暑的驪宮高插雲霄。宮中仙樂飄飄,人間到處都能聽到。宮裏緩歌曼舞,徐徐地彈琴,慢慢地吹簫。皇上整天看,總也看不飽。誰知道漁陽反叛的戰鼓會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驚破了!

分析: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二)第二部分

1、“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譯文:皇家城闕煙塵滾滾,天子帶着大隊的車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飄飄搖搖,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來裏。六軍不肯前進,怎麼辦?美麗的楊貴妃死在皇上馬蹄前。她的花鈿丟在地上沒人收,還有她頭上的翡翠翹,她的金雀,她的玉搔頭。皇上掩着臉,無法相救,回頭看看,眼淚和血一起流下來。

分析:這一節,詩人具體地描述了安史之亂髮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激憤於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才成爲一場悲劇。

2、“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譯文:棧道插雲,彎彎曲曲上劍閣,風颳起黃塵格外蕭索。峨眉道上沒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沒了光彩,陽光是那樣淡薄。蜀江水這麼碧綠,蜀山這麼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愛的人,情思難斷絕。在離宮裏看見月光是傷心的顏色,夜裏聽雨打棧鈴也是斷腸的聲息。

分析:這一節,寫楊貴妃死後,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

3、天旋日轉回龍馭……不見玉顏空死處。

譯文:總算有一天,天旋地轉聖駕得回京城,又走到這裏──叫人徘徊不忍離去。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經空無痕跡,美人當年白白死去的那塊地方已經無法尋覓。

分析:寫唐玄宗在還都路上追懷憶舊。 

4、君臣相顧盡沾衣……魂魄不曾來入夢。

譯文:君臣面面相對,眼淚灑滿衣襟,向東望望,信馬由繮回京城。回來看看宮苑園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宮的翠柳依舊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臉,那柳葉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淚?這春風吹開桃李花的日子,這秋雨敲打梧桐落葉的時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極宮和興慶宮的草長得很深了也無人拔,樹葉落滿了臺階也無人掃。當年的梨園弟 子,如今已生出白髮。女官和宮女們也都已衰老。晚上螢蟲飛過宮殿,皇上悄然憶想。夜裏挑殘了孤燈也難以入睡。宮中鐘鼓遲遲敲響。夜這麼長,看看天上銀河還 在發光。霜這麼重,房上鴛鴦瓦這麼冷,翠被冰涼,有誰同擁?你死去了,我還活着,此別悠悠已經隔了多年,從不見你的靈魂進入我的夢境。

分析:這一節仍是寫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經年,可謂長矣。唐玄宗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觸萬千。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迴腸蕩氣。正由於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爲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5、“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京城有位修煉過的臨邛道士,能以精誠招來亡魂。他感動於皇上輾轉懷念的深情,於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尋覓楊貴妃。方士御氣排雲,像一道電光一樣飛行,天上地下都找了個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黃泉,可是都沒見到她的蹤影。忽然聽說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虛無縹緲中間。仙山樓閣精緻玲瓏,似朵朵彩雲,有許多曼妙的仙子出沒其間。其 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樣肌膚、花樣容貌,聽來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宮,叩西廂的門,報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雙成。她聽說漢家天子派來了使臣,不由得從九 華帳的夢中驚醒。推開枕頭、穿好衣服、下得牀來,銀屏與珠簾都依次打開。只見她剛剛睡醒,頭上雲髻半偏,花冠還沒整好便走下堂來。風吹着她的仙衣飄飄旋舉,還像當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淚縱橫,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帶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謝君王:自從生離死別難見面,音信兩茫茫。昭陽殿裏的恩愛從此斷絕,蓬萊宮裏的日月這麼漫長!俯瞰人間,只看見雲霧,看不見長安。只有用舊物表達我的深情,把金釵鈿盒兩樣東西帶回。金釵留一股,鈿盒留一扇,我們倆各分一半。只要我們的心像金和鈿一樣堅牢,雖然遠隔天上與人間,總還能相見!臨走叮嚀還有一句要緊的話,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裏沒人我們兩個說的悄悄話:在天上我們但願永做比翼鳥,在地上我們但願永做連理枝。天長地久也有一天會終結,這恨啊,亙久不斷,永不會有消逝的那一朝。

分析:這一段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迴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六、問題探究

《長恨歌》的主題是什麼?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傷詩之一,因它描寫了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的故事,千百年來,人們吟詠不絕,並憑據它所提供的情節改編爲說唱、雜劇、傳奇、電影、電視等等。然而這首長歌的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卻衆說紛紜。從詩題看,這篇作品就是歌“長恨”,但是詩人所“恨”爲何?爲什麼“長恨”呢?詩中並未明說,而且通過對故事的鋪敘,一層層地展現出來,讓讀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感受。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對這首詩的主題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自50年代中期以後,討論不斷,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較索。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

一種觀點認爲,這篇作品主要是對唐玄宗重色誤國的諷喻,前半是說寫“恨”之因,後半寫“長恨”本身,“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恨”;另一種觀點認爲,這篇作品主要表現了李楊之間堅貞的愛情,描寫二人死別後綿長的相思之“恨”;還有一種看法,認爲此詩前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誤國,後半對李楊愛情大加歌頌,是多主題;即:(1)諷喻說。(2)愛情說。(3)雙重主題說。

(1)諷諭說:

作者白居易通過對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悲劇的描寫,對他們的荒淫生活作了諷刺和暴露。

持此說的理由是:

①李、楊是統治者階級中的最高層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愛情。他們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論述:“現代意義上的愛情關係,在古代只是官方社會以外才有。”“當事人雙方的相互愛慕應當高於其它一切而成爲婚煙基礎的事情,在統治階級的實踐中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白楓在《〈長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確地說: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楊玉環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兩者處於不同的社會地位。李對楊是“重色”,不是“重情”;楊對李是“趨勢”,也談不上愛情。白文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楊玉環入宮五年以內,被李隆基趕出宮闈兩次,就在楊玉環最受恩寵的時期,李隆基又“推恩分愛”於楊妃姐妹虢國夫人等。楊玉環在馬嵬坡慘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禍水”之罪賜楊妃自縊。

②長詩的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是籠罩全篇的綱,明確標出諷刺的對象和內容,點出此詩創作的'主旨。

③從白居易一貫的政治觀點看,他對李隆基和楊玉環的荒淫誤國是譴責的。白居易在寫《長恨歌》的前幾個月,在準備應制舉考試擬的刺問中曾明確指出:“羣之作爲,爲教興廢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階於亂。”懷有這樣的政治觀點,對以荒淫誤國導致禍亂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楊玉環不可能抱同情態度。

④白居易的《長恨歌》與陳鴻的《長恨歌傳》是有機的整體,而《長恨歌傳》雲:“樂天因爲《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這句話明確地表述了《長恨歌》的創作指導思想。

⑤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對楊貴妃持批判的態度,把她看作禍國之罪人。作爲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寫道: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中有在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作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此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古冢狐》中說:

……女爲狐媚害即深,日長月久溺人心。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

又《李夫人》雲:

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路上念楊妃。縱今妍姿豔質化爲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對楊貴妃是這樣的態度,如何會去同情、歌頌她?

⑥再從白居易創作《長恨歌》的背景來看,白居易作此詩之目的是勸諫憲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轍。憲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現一線希望,但他驕奢淫佚,宮中多內寵。爲了能放肆淫樂,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對諷諭說的論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

①我們應該承認,封建統治者夫婦之間也會產生愛情,完全抹殺是無視客觀存在。唐玄宗在粉黛三千中獨愛楊妃一人,楊 妃死後又那麼追念,應該說是一種愛情的體現。

②《長恨歌傳》末尾的評論是陳鴻的推測之語,不能代表白居易的本間。事實上《傳》與《歌》在形象與主題表現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③《李夫人》雖然指出玄宗對楊妃之死引爲長恨,但詩的末尾說:“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不是嚴厲譴責玄宗沉湎於女色, 而是肯定這種感情的合理性。只是用“不如不遇”來表示惋惜。

④白居易寫這首詩時,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還沒有成爲他的寫詩方法,直至兇和三年,他纔有意識地 以詩爲諫,我們不能將他後來的創作方法套用到他以前的作品上,以此來說明他創作《長恨歌》的目的是詩諫。⑤歷史可以幫助人們瞭解詩歌所寫之事,詩也可以幫 助我們去了解歷史,但詩與歷史之間畢竟有距離,我們可以將歷史上的李楊比照藝術上的李楊,但卻不能說藝術上的李楊即是歷史上李楊,從而得出諷諭的結論。

⑥白居易把《長恨歌》歸於感傷詩。他指出:“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謂之感傷詩。”(《與元九書》)可見,他本人並沒有將《長恨 歌》劃入到“諷諭詩”中。

(2)愛情說

該說認爲,長詩通過對李楊悲劇的描寫,歌頌了他們真摯和專一的愛情。其理由主要有六點:

①從長詩的結構來看,貫穿全詩內容的是李楊的愛情。詩的前半部是對楊妃生前與明皇相愛的描寫,後半部是表現楊妃死後李楊對愛情的堅貞和追求。從詩歌整體內容 上考察,表現的是愛情的歡樂、動亂中的死別、沉痛的悲傷和懷念以及對婚煙重現的憧憬。全詩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筆墨、最深的情感,寫他們的結合、分離與懷念。

②長詩爲了突出李楊愛情,使讀者感受到愛情的美質,有意識地剔除了那些歷史現實材料中荒淫的、愛而不純的東西,選擇和集中了那些最能 表現李楊真誠和專一的愛情情節,如楊妃曾爲壽王妃,爲玄宗看中,先轉爲女道士,後再入宮,詩歌卻把她描繪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生麗質的少女;楊妃曾與安祿 山有暖昧關係,因忌妒兩次被遣出宮,玄宗在專寵楊妃的同時又私召梅妃。詩歌對這些材料也都棄而不用。

③詩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內容,雖然含有諷刺或譴責的意思,但這僅是爲了交待李楊愛情悲劇發生時的的情形,以顯示悲劇結局的必然性。所以,這種諷刺或譴責的含意,表現得不顯着,客觀效果很微弱,它們並沒有掩蓋全詩的主要傾向,即對李楊遭遇的同情和對他們愛情的歌頌。

④白居易對歷史人物唐玄宗與楊貴妃是讚美、同情大於批評。他在元和二年四月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對策時曾說:“太宗以神武之姿,撥天下之亂。玄宗以聖文之 德,致天下之肥。當二宗之時,利無不興,弊無不革,遠無不服,近無不和。”顯然,對玄宗是歌傾的、肯定的。當然,他對玄宗後期的政治也有批評,但不是主要 的。白居易的許多詩歌如《上陽白髮人》等表現了對婦女不幸命運的同情,他不可能對楊妃這樣的女人持一種厭惡的態度。

⑤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 代,民間喜於談論玄宗楊貴妃的故事,“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元稹《行宮》)“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裏,玄宗潛伴太真遊。” (元稹《燈影》)而民間對於李楊的愛情悲劇是同情的。白居易寫作《長恨歌》的地點在周至,而馬嵬就在附近,當地肯定流傳着有關李楊的愛情傳說,那麼,白居 易也一定受到民間傳說傾向的影響。

⑥由《唐書》中的《玄宗本紀》、《楊妃傳》,唐鄭處誨的《明皇雜錄補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等史書、筆記來看,李楊的愛情是有基礎的。楊玉楊不僅“姿質豐豔”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素曉音律”,可見有着共同的愛好。

不同意“愛情”說者,對於上述論證提出了批評,他們說,把李楊的戀愛及其愛情同它的社會聯繫和影響割裂開來,把安史之亂的責任和李楊愛情生活之間的關係割裂開來,是不符合事實的作法。美化帝妃之間的愛情生活,實際上是一種用超階級的人性論的觀點來分析這一現象,把最高統治者的愛情與人民大衆的愛情等同了起來。

(3)雙重主題說

所謂“雙重主題”說,意爲《長恨歌》對李楊愛情悲劇的描寫,既有諷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傾。

此說的理由是:

①《長恨歌》的內容側重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寫玄宗溺於女色,不顧國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亂;另一方面寫貴妃慘死,玄宗思念,楊妃成仙。詩歌對李楊愛情及其悲劇賦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時對釀成悲劇的原因作了嚴肅的批判。詩歌將同情與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對李楊愛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態度是由帝妃的愛情特點所決定的。其特點有兩個,既政治性與殘酷性。客觀上,楊妃愛玄宗不是出於干政的動機,玄宗過愛楊妃,也不是把婦女當作玩物。然則,李楊溺於情愛之中,必然會荒廢政事,並且由於爲了博得妃子的歡心,必然會給予姻親楊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質利益,從而產生了一個干預朝政的具有特權的楊氏集團,加速了政治的危機。白居易既歌頌他們愛情的熱烈、真摯,也批判他們的愛情所帶來的誤國害民的後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過《長恨歌》來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學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當然,這個問題不必得出答案,也沒有唯一的答案。這種探索的過程正是《長恨歌》得以長存的生命力。

七、藝術特點:

1、本詩採用七言歌行體,在繼承漢代《孔雀東南飛》和初唐四傑七古的基礎上別創新調。在形式上採用平仄相調的律句,間用對偶,數句一轉韻,音節隨情節而曲折,依感情而頓挫,而多處頂針格的運用,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等,使音韻更和諧瀏亮,婉轉動人。後人稱之爲“長慶體”。

(“長慶體”之稱始於宋人,是對唐代白居易、元稹詩的泛稱,所指較爲寬泛。清以後,其內涵所指逐漸確定下來,成了以《長恨歌》、《琵琶行》、《連昌宮詞》爲代表的那種敘事風情宛轉、語言搖盪多姿、平仄轉韻的七言長篇歌行之專名。)

2、故事情節生動曲折。

圍繞詩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整首詩的情節跌宕起伏,窮極變化,富有浪漫氣息和傳奇色彩,充分體現了作者藝術構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豐富。

3、刻畫人物細膩傳神。

本詩塑造了李、楊兩個人物形象。作者不僅生動地描述了他們的行爲舉止,而且將筆觸深入其內心,細膩地刻畫了他們的心理活動。對李隆基,詩歌第一部分重寫他貪戀美色。作者對這一人物的描繪、刻畫深入腠理的是在馬嵬坡兵變之後。

對楊玉環的描寫刻劃,作者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貞。

4、敘事、抒情、描寫熔於一爐。

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 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 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裏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 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 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 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 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作爲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麼感染和誘惑着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瀏陽九中   李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