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條妙計解難題 (九年級教師隨筆)

    正因爲目前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才需要家長和老師們攜起手來,引導、幫助、解決。直面困難,想法解決;有了困惑,尋招破解。

五條妙計解難題 (九年級教師隨筆)

第一條:靜下心來

教育不是工業生產,有標準化流程,快捷高效出產品;教育也不是功夫片,大師可以在危急關頭把畢生功力絕世神力迅速推進接班人體內,就像用注射器注射神藥一樣;教育更像是培育花卉和種植莊稼,是一個“潤物無聲”的浸潤薰陶過程,不可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賽博中學九年級現有學生2000多人,平均每個班70人左右。只要是考試排名,成績總有個先後,這是不能迴避的。即使出於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家長的面子,上級部門不讓張貼名次,可是中考和高考,還是要按照由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的。既然迴避不了,就要坦然面對。

十個指頭有長短,個個指頭都有用。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就像燃燒的蠟燭火苗,經不住大口吹氣,更需要小心呵護。請相信,任何學生都有渴望表揚、期盼上進之心,我們的責任,就是將他們內心深處這微弱的火苗點燃起來,而不是沒完沒了的數落、譏諷、打擊。要是長期如此,這孩子抗打擊能力強了,也就麻木不覺、刀槍不入了。

孩子是上天送給父母的一塊璞玉,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刻刀,精心構思,小心翼翼,持之以恆,就能雕刻出精美的作品;而不好的教育方式就好比是鋤頭,大人心浮氣躁,態度粗暴,只能把玉石越敲打越小,總也變不成大器。所以,做父母的要勤於學習善於思考,能夠適時的進行自我調整和改變,成爲孩子的好朋友和成長路上的引路人。認真閱讀本刊第二部分第五篇《北大校長回憶父輩的影響》一文,家長朋友將會有所思考。

第二條:帶起頭來

“媽媽仍舊在客廳裏看韓劇,爸爸依舊在他的臥室裏玩網遊,只有我被逼着寫作業……哎,什麼時候才自由?”

我無意間讀到了這則學生日記,心裏很是沉重。想起了老家鄰居父子之間的對話:

爸爸:“兒子,好好學習,考上名牌,有了工作,不挨累,又有錢,又體面。”

兒子:“爸爸,你小時候好好學習了嗎?奶奶說,你小時候也調皮,要不怎麼沒考上呢?”

家長朋友,咱是孩子的領路人,咱帶個好頭,孩子能不跟着學嗎?否則,你磨破了嘴皮子,他(她)也會不屑一顧:“誰不會說,你自己咋做的?”要是你要求學生背篇好文章,你和他比賽一下,試試他服不服。

學,然後知不足。工作之餘,多讀讀家庭教育方面的書刊,多看看有關孩子的網頁和電視節目,多學學周圍其他家長的教子經驗,多想想自己在與孩子溝通方面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家長能通過超市購物、旅遊活動或家務勞動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那將是多麼有趣的事呀!相反,要是做父母的從不讀書,一有空就吸菸喝酒打撲克搓麻將,你怎麼要求學生安心學習?

有個名叫尹建莉的家庭教育專家指出,作爲父母,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我們學校有許多留守少年和家養孩子,家長忙於在外打工或生意。家長雖然能按時給付生活費,但兩代人之間的感情交流卻是匱乏的,這就造成了少年少女“心理斷乳”症。儘管奶奶姥姥雖然也疼愛孩子,但畢竟不如有文化的父母懂教育;在孩子的情感需求上,更是沒有人可以取代媽媽。如果家長能領悟兒童成長中每一天、每一種境遇的重要,那麼父母又帶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辦法自然就有了。因爲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藉口。並不是所有當了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只有不斷學習,盡職盡責,才能擔負起爲人父母的神聖使命。

據統計,本學期學生在校時間僅有89天,如今已過去35天;下個學期,6月12日開始中考。提醒家長朋友注意教育部門的最新政策動向,比如各所高中學校的招收人數變化,錄取比例,獨生子女和少數民族的加分政策,考試科目、各科分值的變化,體育實驗信息技術的考查,陽光招生平臺登錄、填報與修改。實在不明白,就上網查詢,或者問問身邊的朋友、同事。你是家長,你就得給孩子當好引路人。不要一味依賴教師,一個班主任,有時不可能同時顧得了好多事。家長主動給老師打個電話,老師就不由得多關注一下您的學生。

第三條:攜起手來

一個有問題的學生背後,往往有一個,甚至是幾個有問題的家長。爲什麼這麼說?

案例一:有個學生對手機好奇、癡迷,睡覺時躲在被窩裏聽,上課時藏在桌洞裏看,被老師發現暫扣起來。第二天,家長來討要:“上週末孩子過生日,她姑媽給買的,玩了還沒兩天,就叫您給沒收了。她還沒玩夠,您看能不能……”我簡要說明了暫扣手機的'原因,交代家長帶回家去,但不能叫學生再帶回學校。結果,沒過一週又帶來了。家長拗不過孩子!

案例二:學校要求學生在校期間統一穿校服,但有個學生就是奇裝異服怪髮型,教育說服訓誡均無效果,給家長打電話,家長說:“孩子纏着媽媽買,要是不給買,他就問姑媽姨媽要。咱又不缺這幾個錢,就給他買了;買了還能不穿,這又不是大事。老師,您管得太細了吧。”

案例三:初一新生剛入校,班主任打算帶着學生領公寓用品。家長便叮囑學生好好歇着,自己去領。班主任一領出來,幾十位就要搶。有個在外圍的媽媽對着老師喊:“那個人,那個人,給俺留一套。”

以前常有家長對我說:“老師,把孩子交給您俺就放心了。他要是不聽話,踢幾腳打幾巴掌也沒事……”現在又有家長說:“老師,俺可愁死了,孩子在家裏不聽話,老是跟俺對着幹。您在學校裏給俺好好管管。……可別讓他知道俺給您打打電話來……”

聽罷這些言語,老師真是哭笑不得。這些家長的言語,流露出了對學校紀律的漠視,對老師的不敬,孩子長大後不出問題纔怪呢?試想,有誰能把一張亂塗亂畫的紙擦乾淨呢?

髮型服飾不是小事!在着裝整齊的教室裏,在整齊大方的做操隊伍裏,染髮、乞丐服、高挽褲腳、長髮遮眼、斜眼看人,這少數學生其實就是要“張揚個性”!“物以羣分,人以類聚。”這類學生東遊西逛,很容易跨越班級、年級,結夥遊逛,甚至惹是生非。學校和老師見過的太多了,校規就是預防針,只是不少家長沒有意識到罷了。

當然,絕大多數家長是明白人,能夠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動向,配合學校進行教育,甚至給學生輔導新課、檢查作業、請家教。家校及時溝通合作,家長和老師攜起手來,才能營造一個有利於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大環境,才能把孩子從網吧舞廳里拉出來,才能讓孩子遠離不良團伙的誘惑。否則,歪把樹越大越難拉直。

第四條:找出法來

聽不聽話,乖不乖,是大多數家長和老師評價孩子的一個簡單標準。在成人想法和孩子願望之間,大人們往往要求孩子“聽話”。孩子要是不聽話,父母往往就大加訓斥。

講個笑話:同辦公室一位老師的孩子,拒不執行他的命令。老師火了,揚起了巴掌。孩子說:“爸,我給你說,我今年都16了,你還想和以前一樣打我呀?”老師仔細一看,可不是?兒子比自己都高出了半頭,怎麼還下的去手?

在小孩子眼裏,父母高大魁梧,無事不能,值得倚靠。隨着年齡增大,個頭長高,閱歷豐富,他們就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就不再是“權威”,甚至有些迂腐落伍。家庭的擔子,早晚要交給孩子。這樣看來,孩子不“聽話”,正意味着他們(她們)在長大。作爲父母,不僅不要生氣,還要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說不準還真有好的建議呢。大人一句訓斥,就會關閉兩代人交流的大門,孩子會有好時間不再言語。學會傾聽,才能談得上溝通,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溝通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共同努力實現雙贏。

作爲和孩子接觸最早、相處最久的關鍵人物,父母如何處理和孩子間的關係,如何在每一件小事上引導孩子,這大有學問。對細節的處理水平,區分出了家長教育方式的優劣。

當一個孩子由於疏忽而做錯了事,即使家長和老師不批評,他(她)也會因爲影響了班集體的榮譽而自責不已,甚至想出了將功補過的辦法。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比大人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比方說閱讀,幾乎所有的家長和老師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不少家長在孩子讀完一本書後,總喜歡考查他“記住了多少”。這樣做的結果,就逼着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識記上,久而久之厭惡閱讀。一旦孩子意識到讀完一本書後有那麼多任務等着他,他就不會想再去讀書。破壞興趣,就是扼殺閱讀!北大教授孟慶東贈我幾個字:“有趣竟成!”並作了解釋:“有志者事竟成”不對,有志的很多,成了的不多;“學海無涯苦作舟”也不對,誰願意幾十年一直吃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此才能不疲嘛。

如何引導學生對待考試的分數?家教行家尹建莉女士有個法寶。例如,一張數學卷子,女兒考了85分,經由她自己修改後,又有9分的題做對了,但還有一道6 分的小題沒改對,媽媽就在她改正的題上打上對鉤,用鉛筆在原分數旁邊寫上“94”,告訴她現在的成績已變成94分,而不是85 分了。等到那道6 分的小題也改正了,媽媽就會把那個94分擦去,寫上100 分。對她說“昨天你還有一道題不會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會了,變成了100 分!”任何考試卷,只要修改,成績肯定會高於原來的。只要把錯題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試的最終成績都會得滿分。這種動態化分數,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的關聯性,培養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以及持之以恆的毅力。結果,她女兒16歲參加高考就以超過清華大學當年錄取線22分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

如何引導孩子改掉壞毛病?把孩子所有的“過”變成“功”來說。比如孩子不好好練琴,總要家長提醒纔去練,你不可以記下“練琴不自覺”,而要看到孩子至少天天去練了,就記下“能堅持每天練琴”;接下來她還是偷懶,不想練夠一個小時,你不可以記下“沒彈夠一小時”,而要記下“雖然只練了四十分鐘,但彈得很有進步--就是說,從孩子的不足中找到值得表揚的地方,給孩子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這樣下來,孩子慢慢地就會獲得成就感。“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就是用欣賞的眼光來對待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用她自身的閃光點來照亮靈魂深處的陰暗角落。家長朋友要相信,從內心善待孩子,他們就會越來越懂事,大人心裏自然也就越來越亮堂了。

當父母在商議某個問題時,孩子提出個建議,往往就會受到訓斥:“大人說話,小孩插什麼嘴?”當小孩動手準備乾點活,媽媽忙阻止:“你快去學習吧,不用你做家務活。”其實,孩子是我們家庭的一員,他(她)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也有整理家務的義務。我們家長無意中說的某些話,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爸爸媽媽包辦了所有的事,助長了孩子的惰性。當我們讀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爲父親的“背影”而感動時,卻忘了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應當早就學會的“自立”;當媽媽把熱菜熱飯端到餐桌上時,不少孩子卻埋頭吃飯而不顧爸媽。世界是孩子的,家庭的擔子早晚都得交給下一代,初中生不鍛鍊更待何時?家長朋友,放手吧!

第五條:提起神來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艾瑞克佩帕博士通過試驗發現,坐姿懶散、目光向下時,容易勾起參試者的負面回憶。而當保持直立坐姿和雙目前視時,很多參試者表示,幾乎不會產生消極記憶,更容易回想積極的事情。此外,直立坐姿可使大腦血流量和供氧量提高40%,可大幅改善記憶。

活動回顧

教育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的功課,用心閱讀仔細品味,不要只羨慕別人孩子如何如何,咱自己的纔是最有用的。爲了孩子的明天,讓我們攜起手來!

 

胡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