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教案8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黔之驢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黔之驢教案8篇

黔之驢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瞭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本文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講一則笑話。笑話中的雞媽媽通過自己的聰明戰勝了貓,保護了自己的孩子。現在有這樣一頭驢,它要比雞媽媽的體形龐大得多,可是卻沒有雞媽媽那麼聰明,它的結局怎麼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瞧瞧。(板書課題)

二、出示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瞭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本文的寓意。

三、目標的實施:

1、範讀課文,讓學生注意不會讀的字的讀音。

2、自由朗讀。

3、齊讀。

4、自由朗讀課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後左右四同學一組,共同完成。)

5、檢測。

6、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虎剛剛見到驢時,表現怎樣?

(2)虎發現驢有幾樣本領?它爲什麼敢接近驢呢??

(3)驢的結局如何?

(4)你如何來評價驢和老虎?

(5)你覺得本文有什麼寓意?

學生讀並且思考討論。

評價

7、提問:本文給你什麼樣的啓示?(思考幾分鐘?)

8、老虎在吃了驢這個龐大的動物之後,它的名聲大震,不多久,它便成爲了百獸之王。可是,它逐漸地驕傲起來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動物放在眼裏,而且到處欺負弱小的動物。動物們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好事者運來來了一頭驢,這頭驢從其他動物的嘴裏得知了前一頭驢的遭遇後,它決定爲他們驢子家族洗刷恥辱。大家想知道結果怎麼樣嗎?那好,請大家發揮你們的想象,用你們的聰明才智來將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吧!(分組)

四、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黔之驢,從而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好本領,如果光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話,那我們也就只會像那頭驢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學好本領,遇到事情多動腦筋,相信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夠克服。老師祝願大家能夠好好學習,打好基礎,爲有一個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奮鬥。

板書:

黔之驢

黔之驢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瞭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的寓意。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講一則笑話。

笑話中的雞媽媽通過自己的聰明戰勝了貓,保護了自己的孩子。現在有這樣一頭驢,它要比雞媽媽的體形龐大得多,可是卻沒有雞媽媽那麼聰明,它的結局怎麼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瞧瞧。(板書課題)

 二、出示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並瞭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的寓意。

三、目標的實施:

1、範讀課文,讓學生注意不會讀的字的讀音。

2、自由朗讀。

3、齊讀。

4、自由朗讀課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後左右四同學一組,共同完成。)

5、檢測。

6、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虎剛剛見到驢時,表現怎樣?

(2)虎發現驢有幾樣本領?它爲什麼敢接近驢呢?

(3)驢的結局如何?

(4)你如何來驢和老虎?

(5)你覺得有什麼寓意?學生讀並且思考討論。

7、提問:給你什麼樣的啓示?(思考幾分鐘?)

8、老虎在吃了驢這個龐大的動物之後,它的名聲大震,不多久,它便成爲了百獸之王。可是,它逐漸地驕傲起來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動物放在眼裏,而且到處欺負弱小的動物。動物們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好事者運來來了一頭驢,這頭驢從其他動物的嘴裏得知了前一頭驢的遭遇後,它決定爲他們驢子家族洗刷恥辱。大家想知道結果怎麼樣嗎?那好,請大家發揮你們的想象,用你們的聰明才智來將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吧!(分組)

四、: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黔之驢,從而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好本領,如果光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話,那我們也就只會像那頭驢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學好本領,遇到事情多動腦筋,相信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夠克服。老師祝願大家能夠好好學習,打好基礎,爲有一個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奮鬥。

黔之驢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文章,結合註釋,能口譯全文。

2.學習細緻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

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

教學步驟:

一、從成語入手,導人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它們中有不少來源於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成語“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於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學習這篇寓言,看它講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二、範讀課文(或聽課文朗讀錄音)後正音。

要求:聽準字音;基本瞭解故事大意。

三、串譯全文,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要求:能結合課文註釋翻譯全文;合上書本後能準確、生動地講述故事。

強調以下內容:

1.課後練習三所列的詞語要—一落實,讓學生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

2.歸納幾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①以爲

以爲且噬己也認爲

以爲神把(它)當作

②之

黔之驢的,結構助詞。

放之山下

虎見之

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

它,代詞,代驢。

③然

龐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詞詞尾,解釋爲“……的樣子”。

3.提醒學生注意兩個句子的翻譯。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這裏是用船的意思。名詞充當狀語。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名詞一般不能充當狀語。)

②驢不勝怒,蹄之。(蹄,踢。這裏作動詞用。)

四、學生朗讀基本成誦後重點討論下邊問題。

方法:先獨立思考,再互相討論。教師可巡迴指導。理解每個問題,均應結合課文相關語句。

1.課文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爲幾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詞語分別有哪些?它們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結合課後練習一)

明確:可分爲六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語句分別是“以爲神”、“覺無異能者”、“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爲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2.課文描寫虎的動作用了哪些詞語?分別刻畫了虎的什麼心態?

明確:虎初見驢時,“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於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後”直至“蕩倚衝冒”而激怒驢,寫虎一再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於心計。最後“跳踉大閉”、“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乾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3.黔驢之技有哪些?

明確:-“鳴”一“蹄”。這兩個詞生動傳神地寫出驢在“龐然”的形體掩蓋下的平庸技藝。

4.師生共同討論,概括驢、虎兩個寓言形象的特點。

黔驢:龐然大物,善於怪叫,蹄踢,裝腔作勢,藉以駭人,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無能的動物。

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恐懼心理;它反應迅速,行動靈活,謹慎小心,善於觀察,反覆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後,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害,立即致敵於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裏?

明確: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本文意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聯繫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又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上層人物。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五、齊讀、齊誦課文。

六、佈置課外作業。

1.一場驢虎之爭以驢死虎口而宣告結束,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憂,虎家族正在爲它們的英雄召開慶功會,驢家族卻在沉痛哀悼他們的不幸同伴,請你代表虎家族寫一份賀詞,代表驢家族寫一份悼詞。

2.柳宗元在這則寓言中塑造了一個不光彩的“蠢驢”形象,其實驢也很無辜,請你改編《黔之驢》,爲驢平反,重塑驢的形象。

黔之驢教案 篇4

一、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驢》選自語文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是第六單元第24課。

教課書的課文,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精心挑選出來的。根據《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要求,以及本單元文言文所表現的重視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價值取向,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理解本文的內容即老虎懼驢、識驢、戲弄驢、吃掉驢的過程和本文啓示人們應該認識事物本質、克服對未知事物畏懼的心理,從而駕御並征服客觀事物,掌握真本領,真才幹的重要的寓意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如:蔽、窺、稍、憖憖然、狎、跳踉等,翻譯文言文

2、過程和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所以我讓學生在朗讀、自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註釋看課文,自己試譯課文,使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在試譯課文的過程中,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若有不懂的句子,小組討論,學生之間共同合作解決,體現了學生合作性學習。最後由學生歸納寓意,即讀----譯---- 質疑----討論----總結 。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根據《課程標準》中“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因此我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定爲:要認識事物的本質;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真本領、真才幹的重要。在賞析完課文之後,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品味寓意。(從驢的角度、從老虎的角度分別談談你受到的啓示是什麼?)讓學生暢談,從中體會本文寓意。比如從老虎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啓示是:做事要謹慎,要知已知彼,瞭解對方。因爲文中有這樣的語句:“蔽林間窺之。”“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從驢的角度談,根據驢“一鳴”“啼之”,最後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這一點,從而啓發我們掌握真本領、真才幹的重要。

4、重點、難點

重點:(1)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學會翻譯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難點:(1)學習本文對心理和動作的細緻描寫的方法

(2)理解“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

(三)學生分析

我校生源與其他學校相比處於弱勢,學生的文化層次、綜合素質相對來說較低。學生課前預習情況不完全理想。學生自覺性學習意識淡泊。而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指導,將採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合作學習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讓學生歸納寓意。從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提高能力,同時還會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感染薰陶。

(四)設計理念

根據《課標》中“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一要求,因此在課文賞析完之後我設計這樣一道題:“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爲什麼?”讓學生縱觀全文,針對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心得。通過討 論,讓學生充分把握寓意,從而從中受到啓發和教育。

二、課堂實錄

(一)導入

1、 導言:一頭貌似強大的驢爲什麼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呢?這節課我們學習一篇寓言《黔之驢》,共同體會其中的寓意。

2、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詩、文兩部分,文的成就大於詩。他的寓言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實,推陳出新。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達政治見解。

(二)正課

1、朗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

生:( 舉手)

師:(叫一名女生朗讀)

師:讀的很好,很流利。

師:哪位男同學再讀一讀。

生:(有許多男生舉手)

師:(點名)你來讀。

師:(生讀完,師糾正字音)“載”字讀四聲zài,不讀zǎi。當表示“年”時讀zǎi,如“三年五載”。“一年半載”。而表示交通運輸時讀zài.如“裝載”。

師:下面大家聽一遍課文錄音,要聽準字音,注意朗讀節奏。(教師放錄音)

生:(靜靜地聽)

師:下面給大家時間,出聲自由朗讀課文,熟讀課文。

生:(自己出聲自由朗讀)

2、譯

師:讀完課文後,請大家結合註釋自己試譯課文。你們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在試譯的基礎上,還譯不準的句子,小組內可以互相合作互譯。

生:(看書,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詞語手冊》自己翻譯課文)

師:(巡視)。

生:(開始小組內互譯課文。)

師:好了,現在誰能翻譯課文

生:(紛紛舉手)

師:你來翻譯第一段。

生:譯(略)

師:翻譯很準,誰來翻譯第二段。

生:譯第二段(略)

師:(糾正)“技止此耳”譯成“技能或本領不過如此罷了。”

3、質疑、討論

師: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背景是一片森林,前景是一隻動態的老虎),討論以下問題:你能分別找出課文中描寫老虎心理活動及動作的詞句來嗎?

生:(學生看書,之後舉手)心理活動的有:“虎大駭。”“以爲且噬已也”。“以爲神”

師:嗯,這是心理活動,表示動作的呢?

生:“蔽林間窺之”

師:對,還有嗎?誰能補充。

生:“稍出近之”“跳踉大闞”

師:好。能說說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驢的嗎?

生:叫聲。

師:根據是什麼?從哪一句可以看出來?

生:“驢一鳴”。

師:答得很好。除此以外,還有嗎?誰來補充?好,你來說。

生:還有動作。如“驢大怒,啼之”。

師:好,看大屏幕。(出示課件)(flash,驢的後腿踢虎)

師:不錯,這是它的本領。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嗎?

生:(在思考)

師:(提示)大家別忘了,開篇第一段,作者是怎樣描寫驢的外表的?

生:(思考)哦,“龐然大物”

師:對,那這是從哪方面來寫的呢?

生:是體形。

師:體形?應該說是“形體”。

師:就是說作者從聲音、動作、形體三個方面來寫驢的。

師:虎開始爲什麼害怕驢?

生:因爲虎見到驢形體大,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以爲神”,當作神奇的東西。

師:虎後來爲什麼能吃掉驢?

生:因爲虎通過多次觀察,知道驢的本領只不過會叫,會踢,所以能吃掉驢。

師:嗯,老虎知道驢的本領只會“鳴”和“蹄”,“技止此耳”,沒有什麼別的能耐,才吃掉它。

師: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虎能做到“知已知彼,―――

生:“百戰不殆”。

師:好,我們看一下屏幕,老虎吃掉驢的過程。(出示課件)(虎跳過去,咬住驢的喉嚨,吃掉它的肉。)

師:也就是文中所描述的,虎“跳――――

生:(齊答)“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

師:很好。看來我們今後再做什麼事的時候,一定要熟悉對方或這種事物,才能瞭解它,從而戰勝它(他)。

師:現在請大家想一想: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爲什麼?

(這時候學生的想象思維、邏輯思維充分被調動起來,大家紛紛暢所欲言,各抒已見)。

生::驢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爲驢起初叫喊時,把老虎嚇跑了,如果它這時候趁機逃走,就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爲它沒有什麼真本領,只會踢,當老虎看清了它的真本事之後,就把它吃掉了。

生:我認爲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驢能避免自己的悲劇,一種是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

師:嗯。有兩種可能。好,請你說說這兩種可能的原因。

生:第一種可能,如果驢掌握了真本領,有真才實學,那麼它就不會被老虎吃掉。第二種可能,老虎反覆觀察驢,已摸清了驢的底細,知道它只會踢,沒有什麼其它的本事,所以“斷其喉、盡其肉”。

師:第一個角度,是從驢的角度談的,第二個角度,則是從老虎的角度談的,很好。誰還能說說。

生:我認爲驢不能避免自己的悲劇。因爲老虎知道躲在樹林子裏觀察驢,而驢卻不知道觀察老虎,就在那等的,所以被老虎吃掉。

生:它不能做到知已知彼,虎非常瞭解對方,而它卻不瞭解老虎,因此被老虎吃掉 。

生:驢對老虎不感興趣。驢是吃草動物,不是吃肉動物。所以它不會吃掉虎,只能被老虎吃掉。

生:“好事者”如果不把驢運到貴州,把它運到別的地方,那它就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這不怨驢,而怨那個人。

生:那不能這麼說,動物不就是被人運來運去嗎,那也不能動物給人運走吧。

師:我們考慮的是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無非有兩種可能,或者能避免,或者不能避免。不論哪一種可能,只要能說明你的理由即可。但有一點,我們應該知道,驢之所以最終被老虎吃掉,是因爲它沒有什麼真本事。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掌握真本領,有真才實學,才能在將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4、總結寓意

師:寓言往往通過一定的故事,講明一個道理,寓含諷喻勸戒的意義。它常用動植物或非生物作爲主人公,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那麼這篇寓言借驢和虎這兩個動物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師:(出示課件)從以下幾個角度歸納寓意:

從驢的角度你得到的啓示是什麼?

從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啓示是什麼?

從其它的角度你得到的啓示是什麼?

生:(討論)從驢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啓示是:我們應該掌握文化知識,有了真知識、真本領,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

生:從驢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啓示是:我認爲應該謙虛。如果驢不在虎的面前叫、不“鳴”,那它也不會被老虎吃掉。

生:從老虎的`角度給我們的啓示是: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多觀察,多瞭解對方的情況,才能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生:從老虎的角度給我們的啓示是:我認爲做事要謹慎 。

師:嗯,應謹慎。從哪能看出來呢?

生:起初虎不瞭解驢的時候,它“蔽林間窺之”,躲在樹林子裏偷看,當驢一鳴,給老虎嚇跑之後,它又回來繼續觀察,如“稍出近之”,“近出前後,終不敢搏”。

師:嗯,老虎不貌然出擊,不輕易出手,辦事很小心謹慎。

生:老虎認準一個目標,就不放棄,始終堅持。

師:你的依據是什麼?

生:它被驢的叫聲嚇跑之後,又回來繼續觀察,找機會下手,直到吃掉驢。

師:(笑),虎不達目的不罷休。嗯,很好,有自己的見解。

師:虎沒有被驢的叫聲嚇倒,沒有被驢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我們應該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時也應該掌握真本領。通過這篇寓言的學習,我們應明確意識到:“真才實學”這四個字的重要。我希望同學們今後也要成爲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三、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來設計的。既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學生分別從老虎的角度、驢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從老虎的角度談給我們的啓示是:做事要謹慎,要知已知彼。從驢的角度談,根據課文中驢“一 鳴”“啼之”,從而給我們的啓示是掌握真本領、真才幹的重要。通過學生討論,使學生掌握本文寓意,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啓發和教育。

另外,爲了擴展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一道這樣題:“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爲什麼?”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了很多的原因。這時他們的邏輯思維充分被調動起來,大家衆說紛紜,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掌握本文寓意,尤其通過驢被老虎“斷其喉、盡其肉”這一點,更能啓發和教育我們要有真才實學。

但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方面,在討論本文寓意時,沒有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教師給了一定的提示。另一方面,文言文應該熟讀、多讀,而這節課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朗讀的時間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保證。

四、教研評析

本節課能按《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設計,符合課改基本要求。

對於文言文的學習,教師能注重基礎,加強了對文言詞彙的學習與對文言文內容和寓意的理解,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辨正地去認識問題,在學習中使學生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在討論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思維發散開來,學生從不同角度說出了許多不同想法,最後歸納出不同的啓示,達到了舉一反三、提高學生辨正思維的能力的目的,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態度與正確價值觀的教育。

另外,前半部分學生活動比較被動,後半部分討論“驢能否避免自己的悲劇”學生活動較好。教師語言略顯刻板還應加強對學生激勵性評價語言的使用。

黔之驢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能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想象講述文中的故事。

2.能結合文中語句,從不同角度說出這則寓言的深刻含義,瞭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

3.能辨證地分析“黔驢技窮”的原因。

學習過程:

一、小試身手:

1、課堂檢測學生上節課知識掌握情況。

(一)詞語解釋

1.船載以入(用船)

2.稍出近之(靠近,接近)

3.蹄之(用蹄子踢)

4.盡其肉(吃盡)

(二)一詞多義

1蹄之(代詞,代老虎)

2.計之(代詞,這件事情)

3.然往來視之(然而,可是)

4.龐然大物(……的樣子)

5.以爲且噬己也(認爲)

6.以爲神(把……當作)

二、故事時間:

導入:自從柳宗元寫了《黔之驢》之後,千百年來,人們對驢心存偏見,驢的名聲一敗塗地。成語“黔驢技窮”往往用來比喻僅有的一點伎倆也用完了。驢家族裏的一隻小驢聽說後非常生氣。今天,它來到這兒想聽一聽它祖先的故事。

請同學從下面三個不同的身份中,選擇其中的一個來講故事。

A、我就是文中的那頭驢子

B、我就是文中的那頭老虎

C、我就是文中的那個好事者

“最佳故事獎”評選標準:

(1)能根據所選擇的身份準確地講述故事。

(2)故事中體現了一定的想像力。

(3)講故事的語氣、語調和表情有感染力。

2、學生按要求活動。

3、全班交流,學生點評。

三、寓意探索:

1、教師要求:作爲人類的一員,你能向這隻小驢解釋這則寓言的寓意嗎?請結合文章中相關語句進行講解。

2、學生按要求活動。

3、全班交流。

4、教師:

寓言: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

黔驢:龐然大物,卻只有“一鳴”,“蹄之”兩種防身之技,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無能的事物。

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成懼心理;它謹慎小心,善於觀察,反覆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後,反應迅速,行動靈活,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害,立即致敵於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作者只不過借驢的形象,通過寓言這種形式(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諷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實質虛弱無能的人。

從驢的角度分析:

不能做只有外表,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

要學會變通,主動適應環境

從老虎的角度分析:

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它。

要耐心、仔細地觀察,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從虎驢之爭的角度分析:

要正確估計對手的實力,知己知彼才能獲得勝利。

從好事者的角度分析:

做事情前要調查研究,不能盲目,以免造成悲劇。

四、冤案 ? !

1、教師導入:背上“黔驢技窮”的罵名到底公平不公平?如果公平,請同學們說出公平的原因。如果是冤案,請同學們找出根據爲這個冤案平反。

2、、學生思考後,發言

3、、學生互評

4、教師點評:

導致“黔驢技窮”的主要原因:

(1)是驢子自身的實力相對弱小,不能與虎抗衡;

(2)是好事者工作盲目,不負責任,使驢子“至則無可用”,且又放之山下,將驢命視同兒戲;

(3)是放置驢子的環境不行,這是造成驢入虎口的最主要原因。

四、課後學習:寓言新編:——《新編黔之驢》

聽了同學們的爭論,小驢非常高興,它瞭解了自己的家族與人類的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想請我們爲驢家族重新創作一個寓言故事《新編黔之驢》表現 “黔驢技高”、“黔驢技強”或“黔驢技多”, 或者來一個奇思妙想,讓這頭黔之驢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戰勝獸中之王老虎。從而使“黔驢技窮”成爲過去,逐漸被人們淡忘。

黔之驢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理解語言的深廣含義

2、通過標註對老虎的動作和心理的描寫、對驢的形象分析,從而得出一定的寓意。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對黔之驢進行了翻譯,這節課,我們一起走入驢和虎,去了解一下他們的形象。

二、複習檢測

1、你還記得嗎?(解釋字詞)

船:名詞作狀語,用船。 則:卻。 以爲神:把它當作神,把…當作

稍出近之:漸漸出來接近它? 憖憖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以爲且噬己也:認爲

句子:

(1)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

老虎看見它,(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把它當作神。

(2)稍近益狎,蕩倚衝冒。

(老虎)漸漸又靠近(驢子),態度更加親近而不莊重,碰撞它,靠近它,衝擊它,冒犯它。

(3)驢不勝怒,蹄之。

驢子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於是老虎一下跳躍過去,大聲怒吼,咬斷了驢子的喉嚨,吃光它的肉,才離開。

三、研讀課文

1、 講故事:

師:你能在翻譯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它當做故事講出來麼?

2、 形象分析:

(1)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描寫驢的句子。

龐然大物(外形)、驢一鳴(叫聲)、蹄之(動作)

師:那麼,如此一個龐然大物,最終的結果是什麼?

生:斷其喉,盡其肉

師:那我們來思考一下,外表如此強大的驢爲什麼還會有這樣的下場?

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沒有老虎的本領大;無異能

師:這篇寓言中的驢代表了哪一類形象?

生:徒有外表實則虛弱無能,外強中乾

師:從驢的角度來看,本文揭示了一個怎樣的寓意?

生:徒有其表,無真本領是行不通的。

(2) 我們再來找一找文中描寫虎的動作、心理的句子,畫出來。

動作: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遠遁;往來視之;又近出前後,蕩倚衝冒;斷其喉,盡其肉

心理:憖憖然,莫相知;虎大駭,以爲且噬己也;覺無異能;虎因喜

師:那麼虎對驢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懼驢——識驢——吃驢

師:老虎爲什麼可以把驢吃掉?

生:認識了驢不過是外表強悍,實則內裏虛弱。

師:這裏虎代表了哪一類形象?

生:本身本領強大;善於觀察;有勇有謀,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師:我們從老虎取得勝利中可以得出一個怎樣的啓示?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老虎的行爲:剛開始“以爲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非常小心謹慎,又近出前後,蕩倚衝冒,終於瞭解了驢子,最後吃了驢子。

從害怕驢,到一步步認識驢,最後把驢吃掉,可以得出哪些啓示?

生1:不要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到,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定能獲得勝利。

生2:想要取得勝利還必須善於觀察,充分了解敵人。

生3:要做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四、作業

五、小結

師:通過《黔之驢》的故事,我們明白了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須有勇有謀,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也能做一個有智慧的人。這節就課就學到這裏,同學們,下課。

六、教學反思

1、“講故事”這一環節設置,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只從表面講故事,而不能挖掘寓言的內涵。

黔之驢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懂得無所畏懼、敢於而且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貌似強大的東西的深刻道理。

2、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緻描寫;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彙,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重點:積累一些文言詞彙,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難點:學習細緻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討論來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統復備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大家一定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成語中有不少來源於我國古代寓言故事,“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於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接觸這篇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所謂“寓”就是寄託的意思。通過故事藉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所以,我們閱讀本文時,要看它講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並理解這個故事含有什麼深刻的道理。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予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爲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瞭解人民的疾苦,也遊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範讀課文

聽課文朗讀錄音後正音。要求:聽準字音;基本瞭解故事大意。

給加點字注音,然後齊讀三遍。

黔好事者窺駭遁噬狎不勝跳踉

三、串譯全文

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求:能結合課文註釋翻譯全文;合上書本後能準確、生動地講述故事。)

1.請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註釋。

“船載以人”:“以”,連詞,相當於“而”。“龐然大物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語氣。“他日”:有一天。“甚恐”:“甚”,很。

“益司其聲”:“益”:更加。“終不敢搏”:“終”:始終。

“稍近”:漸漸靠近。“以爲”:①把(它)當作,“以爲神。”

②認爲。“以爲且噬己也。”“因”:①因而,“虎因喜。”

②於是。“因跳踉大闞。”“之”:①的,結構助詞。“黔之驢。”

②它,代詞,代驢。“放之山下。”“虎見之。”“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

“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龐然大物也。”“

黔之驢教案 篇8

1.學習細緻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討論來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從成語人手,導人新課。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會經常遇到一些成語,它們中有不少來源於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成語“黔驢技窮”就是其中一例,它來源於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而要正確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就必須先來一起學習這篇寓言,看它講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二、範讀課文(或聽課文朗讀錄音)後正音。

要求:聽準字音;基本瞭解故事大意。

給加點字注音,然後齊讀三遍。

黔 好事者 窺 駭 遁 噬 狎 不勝 跳踉

三、串譯全文,師生共同解答疑難文言詞語的含義。

要求:能結合課文註釋翻譯全文;合上書本後能準確、生動地講述故事。

四、學生朗讀基本成誦後重點討論下邊問題。

方法:先獨立思考,再互相討論。教師可巡迴指導。理解每個問題,均應結合課文相關語句。

1.課文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可分爲幾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詞語分別有哪些?它們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結合課後練習一)

理解:可分爲六個層次。各層次中表現虎的心理的語句分別是“以爲神”、“覺無異能者”、“莫相知”、“終不敢搏”、“以爲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這些語句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虎對驢的認識的全過程,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且使其波瀾起伏,引人人勝。

2.課文描寫虎的動作用了哪些詞語?分別刻畫了虎的什麼心態?

理解:虎初見驢時,“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急於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驢一鳴,虎大駭,遠遁”,“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接下來“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後”直至“蕩倚衝冒”而激怒驢,寫虎——再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於心計。最後“跳踉大嘲”、“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等語句,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虎乾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3.黔驢之技有哪些?

理解:“鳴”“蹄”。這兩個詞生動傳神地寫出驢在“龐然”的形體掩蓋下的平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裏?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現實性。本文意在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繫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又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上層人物。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五、齊讀、齊誦課文。

六、佈置課外作業。

1.解釋下列成語,並造句:

(1)龐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驢技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寫一篇讀後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裏生髮出來。

3.“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中哪些詞形成鮮明的對照?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呼——啼,怒——苦,形成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併爲老婦以下的講說製造悲憤的氣氛。

語文教案-28 黔之驢

標籤: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28 黔之驢,

4.“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

明確:是詩人在聽。

5.老婦的含淚“致詞”,從哪些方面對“安史之亂”給人民遭受的苦難作了側面的揭露?找出有關語句並作分析。

明確:“三男鄴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徵,說明唐軍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見戰爭之慘烈。“出入無完裙”——寡媳衣不蔽體,貧困可知,也見得戰爭破壞嚴重。

6.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i”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屍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學生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齊讀第二部分,再齊背第二部分。

7.老婦自請赴役,差役是否大發慈悲放過老婦了呢?請從書中找依據。

明確:從“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中的“獨”字,知道老婦已被捉走。

8.“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麼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餵奶的年輕寡婦了。

9.歸納詩歌的主題。

—夜之間,這個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擊,這是多麼悲慘的現實啊!作者敘述這個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齊讀並背誦第三部分。

七、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這二首詩。

2.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將《石壕吏》一詩用四幅畫描繪出來,在班上開—個小畫展大家評議一下,看誰對課文理解最準確。

音,以絲喻相思,愁思在古詩中常見。這裏暗用絲作喻體,卻更進一步+翻出新意。這三句是說,離愁之縈繞心頭,如絲之千頭萬緒,但絲還可以用快刀斬斷,而離愁卻無法割斷;亂絲還可理順,而離愁卻愈理愈亂。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比單純諧音取義更勝一愁,只有對離愁確有體驗、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將離愁說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於“離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寫,使這首成爲千古傳誦的名篇。

6;結尾句似乎並沒有說清離愁到底是什麼滋味,但爲什麼也是寫離愁的絕妙之筆呢?

明確:說不出是一種什麼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爲真切的體驗。

總結: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後寫的,藉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詞作寫情極其深切而自然.語言樸素如同白話,毫無雕琢痕跡,這既出於詩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詞中的語句“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常爲後人所用。“剪不斷,理還亂”,現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現在人們常說“別有滋味”“別有一番滋味”即由“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而來,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滋味。

學生自讀全文並背誦。

觀書有感

朱 熹

一、簡介作者,教師指導學生看註釋①。

二、指名朗讀課文。

三、引導學生理解詩中比喻的含義和詩歌寓含的哲理,討論下列問題。

1.“半畝方塘”“一鑑開”分別比喻什麼?這一句詩該如何理解?

明確:“半畝方塘”比喻書,因爲書是長方形的。“一鑑開”,以鏡子比,形象方塘極其清澈。意思是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2.“天光”“雲影”又比什麼?

明確:比喻書中的內容。這一句詩寫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3.結尾兩句是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它暗含了什麼哲理?

明確:結尾借水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還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啓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