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記錄與分析 教學案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課堂觀察記錄與分析

課堂觀察記錄與分析 教學案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作業模版)

學員姓名 馬克強 學員單位 史納學校 觀察時間段 2013.10.22

觀察對象 七年級 授課內容 《荷葉母親》

觀察點 教學過程客觀描述 教學實施優缺分析 教學行爲調整建議

一、課前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創設)

教師能利用多媒體創設幽靜而低沉的情境來導入新課利用地震中的片段激發大家情感體驗,尤其是藉助講母愛故事,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教師在語言情感方面指導較成功。

1、教學環節安排恰當,銜接自然連貫;

2、重視文本探究,能夠結合學生情感體驗;

3、善於引導學生熱愛家庭,珍惜親情,學會感恩。

1、、教育過程是動態生成的過程,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要與學生作認知的交鋒,通過討論和交流,指導學生體驗作者感情,昇華思想認識,而不是把現成的概括強塞給學生;

2、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要善於捕捉學生思想的火花,要靈活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事件。

二、知識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學生思維的啓發和引導過程) 與印度詩人泰戈爾寫的《金色花》建立知識的橫向聯繫;與作者冰心的《繁星春水》建立知識的縱向聯繫;與自然界荷花在風雨下有何遭遇、汶川地震中一位媽媽保護孩子獻身留下的短信等生活實際相聯繫,引導學生認識寫作方法,感受母愛偉大。 教師採用了聽讀---悟讀---品讀---仿寫的教學流程,每個環節都注重了學法的指導,學生在不自覺狀態下迅速進入文本;在小組活動中,採用自己批註、同伴溝通、小組交流、代表發言的合作學習方式,教師巡視指導、傾聽引導,有意識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反饋練習上,注重比喻手法的運用,要求學生圍繞母愛,寫出自己的心聲,這樣也完成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師給予的太多,讓學生讀得不夠入味入情。而且教師要學會聆聽,尊重學生的感受,並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要善於捕捉學生思想的火花,這樣才更能抓住學生的心聲,進而形成共鳴和教學亮點。

三、知識概念掌握後的應用與展示(學生表達、展示的問題選擇和活動組織) 教師先掃除文字障礙,檢查預習;再朗讀文本,進而品味語言;然後聯繫冰心母親的材料,體會作者情感,最後利用主旨句造句,學會感恩。教學環環相扣,層次分明。針對不同學生,問題由易到難,逐步深入。

無論從檢查預習情況,有感情的朗讀,還是品析重點語段,利用主旨句造句,學生理解的'比較到位。

應關注全體學生,讓多數學生也能回答上問題;

抓住富有感情的詞語來體會;

多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四、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把握與調整(學生學習反饋的引導確定和教學調整) 學生每次回答問題老師都能進行總結。在進行到“品“荷”,賞語言”這一環節中的小組活動時,能夠很好的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並能激發學生大膽發言以贏得小組加分。

教師從學生讀到的觸動心靈的的地方,確定品味賞析的重點語段,並提出賞析的“路線圖”,接着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

教學中給學生兩次小組討論交流的機會,一是分析語句和重點詞語的表達效果,二是講母愛故事,分享偉大的母愛 學生自學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應儘量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馬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