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圓的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圓的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

圓的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篇1

“圓的周長和麪積”是北師大教材第十一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平面多邊形(如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像圓這樣的曲線圖形的周長、面積計算,學生第一次接觸,不論是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學內容相對抽象,是後面學習圓柱、圓錐的重要前提。爲了能加深學生對圓的周長和麪積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我覺得很有必要設計一節“圓的周長和麪積的綜合性練習課”。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分清以下幾點:

(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平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週的長度。

(2)求圓面積公式是S=πr2,求圓周長的公式是C=πd或C=2πr。

(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根據以上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的不同之處,在學生練習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一、練習教學體現“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後就小明爸爸在院子裏圍圓形花池的生活實例,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對數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係,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然後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揮了同一學習素材儘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並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啓發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最後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最佳發展區。

三、課堂檢測,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

一節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於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後,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圓的周長與面積教學反思篇2

我上了一節《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複習課,下面是我從幾方面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的深刻反思:

一、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數學產生於生活實踐,又隨着生活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在《新課標》中也提出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我在講授《圓周長和麪積》複習課時,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出示了圓形花壇的圖片,設計了在花壇周圍鋪一條小路求小路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創設了與學生十分貼近的生活情景,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小組合作,歸納數學規律。

知識的形成單靠教師的講授是不夠的,還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這樣便於他們抓住知識點規律,系統的歸納出規律。在總結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聯繫與區別時,我做了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小組合作從三個方面總結。

三、開發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師應注意從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挖掘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解決問題中喚起學習數學的熱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問題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四、加強基礎練習本節課的講授,我感覺學生對習題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最基礎的計算成了問題,存在着計算速度慢和準確率不高的問題,使我感到自己應該在計算方面加大力度。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感到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自己應該做生活的有心人,積極尋找生活素材,把它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